明朝覆滅真相?松錦之戰滿族男丁只10萬 明朝沒有直接亡於崇禎與滿族 明朝直接亡於南明內耗 屠夫李自成張獻忠

好好讀明史,南明史,看看都是啥東西。明朝不完,豈有天理!!!

至今,有多少人真正明白明朝發生過什麼?

明末時期,滿族人口只有30萬!

30萬的滿足,怎麼也不可能打下全中國的!

明朝沒有直接亡於崇禎 明朝沒有直接亡於滿清 明朝直接亡於南明各種勢力內耗。滿族人,只是利用南明各種勢力內耗,撿了一個大蘋果,撿了明朝這個大天下!

根據各種研究的估計,明末的人口應該在一到兩億之間,而同時期整個女真部落在經過幾十年兼并整合以後也不過大幾十萬的人口,這其中還包含了不少蒙古人和關外漢人,人口比例大致接近大陸和香港的比例。

要知道,就在大約兩年之前,明清雙方在關外的那場賭國運的松錦之戰里,清軍投入了幾乎全部的男丁出戰也不過湊了十萬餘的部隊而已。

區區兩年之後,要滿清拿出軍隊去征服整個明朝疆域,不說打仗,就算把每個城市佔領下來都分不出人手。從當時的情形看來,要滿清征服整個明朝,就跟讓墨西哥去征服全北美洲一樣天方夜譚。

然而隨後的形勢的發展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整個的局勢呈現了幾乎一邊倒的狀態,滿清隨後的西進和南下都比預料中的順利,大量投降歸順的前明軍隊人數甚至超過了滿清的人口數,他們成為了滿清南下的急先鋒和主力部隊。

雖然,南明的反抗一度也產生效果,使得戰爭在局部地區反覆拉鋸膠著,甚至一度有反敗為勝的跡象。然而不斷的內耗終於毀掉了南明最後一點實力。

1662年,吳三桂從緬甸抓獲明朝最後一任皇帝永曆並親手用弓弦勒死以後,持續統治了300年幅員廣闊的大明朝終於徹底地成為了歷史。

至此,滿族的祖先們創造了一個人類文明史上的傳奇和神話,他們只用了大約六十年的時間,便以一個僅幾十萬人的連自己的文字都剛剛發明的小部落,征服當時人口是自己兩三百倍的世界第一大的王朝,並由此又統治了近三百年。這是在人類近5000年的歷史上也從未曾發生過的。

當然,滿清末年所遭遇各種屈辱早已把這些武功給抹殺得一乾二淨了。

在這裡,我更想提出的是一個問題:明朝的覆滅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情?

這個中國歷史上漢人王朝里人口和疆域面積都是首屈一指的朝代,這個曾經有七下西洋的輝煌壯舉的朝代,如何會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土崩瓦解,被一個小小部落給欺凌到如此地步?這一切,究竟是發生了什麼?這一切,又究竟是為什麼?

1627年,陝北白水縣農民王二率領數百農民殺死知縣張斗耀,揭開了明末農民戰爭的序幕。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廷掐滅前明遺魂的最後一縷香火,完好收復了台灣之後,中國本土始才再無傷筋動骨的大規模戰爭。

明末清初,真正倒霉犧牲的是明朝的普通百姓!

為崇禎皇帝鳴冤,你為何不為被殺死的上億百姓鳴冤呀!

中國人口,康熙朝代大增!

萬曆6年全國的總人口數,123959685。

順治八年(1651年): 人丁10,633,326 總人口約3000萬!!!!!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推算7、8千萬人---1億3千萬人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1億5千萬人

崇禎的死與明朝滅亡之間,不能劃等號。

南明有天下膏腴之地、國家組織完好、擁兵百萬,在南京建立了「南明」小朝廷,明代依然保持著國家機器的運轉,可以說南明是明朝的延續,南明存在大約40年。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追至緬甸絞殺,南明破滅,明代正式滅亡。

南明的最後十年,南方中國的所有抵抗力量,儘管都已經奉永曆皇帝為正朔,但此時南明的主要軍事力量,無論是西南孫可望、李定國的部隊,還是東南鄭成功的部隊,都是在明朝體制之外發展起來的力量,前者源自張獻忠的起義軍,後者則源自帶有走私性質的海賊。也就是說,此時的明朝,已經僅僅只是一種精神象徵,而永曆皇帝,則是這種象徵的空洞代表而已。儘管南明又延續了十年時間,但它的敗亡,已經變得不可避免。

明朝覆亡真相:人口逼近2億 糧食增長空間耗盡?

history.people.com.cn圖標

明代滅亡,清軍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李自成與張獻忠兩股農民軍。農軍哪來的?來自陝北延安。李自成與張獻忠都是陝北人,骨幹也以陝北饑民為主。

1627年,陝北白水縣農民王二率領數百農民殺死知縣張斗耀,揭開了明末農民戰爭的序幕。陝北巡撫得報後,因怕受到朝廷怪罪,充耳不聞,起義隊伍乘機迅速擴大。1628年,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卦等紛紛起兵響應。李自成、張獻忠約在1630年前後也加入了起義軍的隊伍。1630年,張獻忠在陝西米脂十八寨起義,自稱「八大王」。李自成也殺死貪官造了反,在他舅舅高迎祥領導的起義軍中當「闖將」。

西北(特別是陝北)的軍人及預備役軍人很多,是明軍的兵庫。全世界,軍人都是必須安撫的,就是現在美國,招公務員也優先照顧退伍軍人。然而,西北明軍活得實在很慘。崇禎時,都督盧象升巡視邊防後給朝廷彙報西北軍人慘狀:「今逋餉愈多,饑寒逼體,向之拿錢借債,勉制弓矢槍刀,依然典賣矣。多兵擺列武場,金風如箭,餒而病、僵而仆者紛紛見告矣。每點一兵,有單衣者,有無絝者,有少鞋襪者,臣見之不覺潸然淚下。」實際上,明亡之前二三十年,部隊因為欠餉嘩變的屢見不鮮。

饑荒引發叛亂,反過來,叛亂又破壞秩序,秩序一亂,種糧食的人也就少了。這樣便是惡性循環:越亂,越沒人種糧食;越沒人種糧食,越亂。據記載,義軍狠,官軍也狠,雙方瘋狂搶糧,叛亂席捲的四川,最後吃光了糧食,吃光了農民,最後部隊內部互相殘殺,吃自己人的肉,慘不忍睹。

崇禎七年(1634年),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聯合各路大小農民軍由楚入蜀,陷夔府、劍州,又屠巴州及通江、開縣等地。巡撫劉漢儒、總兵張爾奇帶領官兵阻擊,將其攆回陝西。張、李流竄於陝南一帶。1635年,李自成從車廂峽被困逃脫之後,糾結羅汝才、老回回、搖黃等十三家會於滎陽,稱「十三家支黨」。專在四川巴山、湖北、安徽、江西一帶為患。同年,張獻忠率一部屠戮安徽鳳陽後,至四川瀘州,圍瀘州城,裸婦女數千人置城下,有稍微不從或感到羞愧的都殺掉。崇禎十年(1637年),李自成在漢中兵敗於洪承疇,與混天星等從陝西鳳翔入川。一支隊伍由淺灘涉嘉陵江,陷昭化,越潼川,攻下金堂。另一支則攻下劍門、梓潼、綿州、綿竹、溫江,焚毀新都,圍成都二十日不下。此次出入四川三月,陷州縣三十六所。所過之處,腥風血雨,伏屍千里,天地為昏。「有對父淫女而殺者,有縛夫淫妻而殺者,有預少孕婦男女剖驗以為戲者,有擲孺子於油鍋觀其跳躍啼號為樂者,有刳生人腹實以米豆牽群馬而飼之者。獲逃者必人人加刃而後磔之。」(《蜀龜鑒》)

張獻忠並非一開始就要屠蜀,而是在清軍入川,南明反撲以及川民四起的情況下才下令屠光川民。

實際上在張獻忠決心屠川的時候,其控制範圍是非常有限的。

為何川民會反張獻忠,因為張獻忠打仗需要龐大的軍需,因此就只能搶奪川民的糧食,加上張獻忠好殺人,非常殘暴,因此招致了川民的反抗。

1645年冬,張獻忠下令除大西政權官員家屬以外,成都「城內居民一律殺絕」。1645年冬11月22日,獻忠先暗遣一人捏詞誑報,以惑眾心。謂某路敵軍大隊將至,須當操練兵馬,以作禦敵。次日,大集人馬,若將赴戰場一般。獻忠暗將毒謀通知各營軍官,飭令剿洗全城,不留一人。

真是屍積成山,血流成河,逐處皆屍,河為之塞,不能行船。錦繡蓉城頓成曠野,無人居住,一片荒涼景象,非筆舌所能形容……凡城鎮村莊房屋皆縱火焚毀,而倉廩山林也遭毀滅。四鄉無人跡,皆成曠野。東、西、南三方受害尤甚,唯北方獨存,蓋擬由此地出川也。

張獻忠離川往陝時,又令全城四面縱火,公所私第,樓台亭閣,一派通紅,有似火海。大明曆代諸王所居之宮殿及民間房屋均遭焚毀,轉瞬間川中首府已成焦土,人畜化為灰燼。

屠成都,《明史》「坑成都民於中園」。「賊兵之樵採者,盡入城中,拆毀房屋以為薪。又發兵四齣,搜各州縣山野,不論老幼男女,逢人便殺;如是半載。八月,獻忠毀成都城,焚蜀王宮殿,並焚未盡之民房。凡石柱亭欄,皆毀之;大不能毀者,更聚薪燒裂之。成都有大城小城,本張儀所築,漢昭烈帝修之。甃以巨石,貫以鐵絙,壯麗甲天下。宮殿之盛,亦不減京師。至是,盡為瓦礫矣。獻忠又令其眾遍收川兵殺之,及其妻子男女,惟十歲以下者僅留一、二。

張獻忠屠川史 迫害婦女堪比侵華日軍?

history.people.com.cn圖標

老一輩的四川人,上至士紳階級下至販夫走卒之流,對明末清初張獻忠屠蜀的史事差不多都耳熟能詳。我小時候聽當過塾師的外婆講這段史實,說起當時川人血流漂杵、屍骨蔽野的慘酷情形,雖是講古,外婆臉上仍神情黯然,唏噓連連。我聽到心驚處,忍不住發問:張獻忠何以這樣濫殺川人?外婆說,張獻忠是老天爺降下的魔王,來擾世害民。又說起那句膾炙人口的張獻忠七殺碑名言:天生萬物養於人,人無一物回於天。殺!殺!殺!殺!殺!殺!殺!

2004年,張獻忠屠川三百六十年後的今天,我翻開《蜀碧》、《蜀警錄》、《蜀難敘略》等史書,讀到有關記載,滿篇血腥撲鼻而來。終於明白所謂農民革命軍的「局限性」有多可怕,其殘忍程度超過了我們的想像。這支軍隊大規模殺人如砍瓜切菜,簡直就是古代的「恐怖分子」,且死難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普通百姓。我們川人的祖先黎民,何以遭此蹂躪慘難!三百六十年來,幾十萬生靈的亡魂且何以安?歷史長河,滾滾逝波,而翻開中華民族的歷史皆痛史。正史野史,是耶非耶?有識之人自會分辨。

從崇禎元年(1628年),張獻忠同李自成延安起事,到張攻陷四川建立大西國政權,再到順治三年(1646年)兵敗亡於西充,以及後來其殘部在川東、貴州一帶盤桓,寇掠禍害。他們的軍隊到底殺了多少人?歷史上恐怕永遠無法準確統計,明史上稱有六十多萬。只看他們的鐵蹄橫掃四川前後四五十年,禍遍巴蜀。「舉兵不當,被患無窮」(董仲舒《春秋繁露》),使物力豐饒的天府之國,變為百里人煙俱滅,莽林叢生、狼奔豕突之地。戰亂使百姓棄田舍逃亡,在戰禍最烈的十來年間,稼穡不生,顆粒無收,造成人相食。因此川人死於饑饉、瘟疫者又倍於刀兵。這對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帶來了毀滅性的破壞,造成歷史的大倒退。據有關專家考證,平定亂局後,直至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代第一次戶籍清理,四川省僅有八萬人左右。而明末崇禎以前,蜀中人口是三百萬以上。以後一百來年中,康乾時從湖廣移民填四川,正緣此而來。

歷史真相:崇禎上吊後明朝其實並沒有滅亡?

www.qulishi.com圖標

在崇禎皇帝死時,明朝並未亡國,明代還擁有100萬軍隊。另外,明代還曾有「南明」朝廷,它存在有四十年之久,一直延續著國家的機器運轉。

崇禎的死與明朝滅亡之間,不能劃等號。

4月25日清晨,崇禎死後,北京為李自成所佔。大順軍控制了黃河以北、山海關以南,包括陝、晉、魯、北直隸和約一半河南在內的數省區域。如果手頭有明朝版圖,你立刻可以直觀地看到,這是一片不大的區域;而且,這種控制並不牢固,總的來說還相當脆弱。 5月22日至27日,明軍吳三桂部和滿清聯軍,與李自成大戰于山海關一片石,將後者擊潰。

在一段不短的時間內,滿清對原屬明朝疆土的掌控微乎其微;大致,僅北直隸(以今河北為主)一地而已。其左近處,晉、陝兩省尚在爭奪中(與李自成),而河南和山東的大部,一時間滿清、大順和大明誰都不能據有,互有交錯。至於此外的廣袤地方,滿清乾脆連一隻腳印也還不曾留下。 反觀此時明朝,雖旬月中,京都兩番易手,從朱姓先改李姓,復改愛新覺羅氏,但亦僅此而已。所謂巨變,除了京都周遭可算名副其實,其他地方都談不上。關外後金崛起已近三十年,陝晉之亂也有十多年,張獻忠1640年就攻打了四川……這些,均不自1644年始。如果說明朝是個爛攤子,則崇禎在世即已如此,而他殉國之後,暫時也沒有變得更糟。

大部分地區,到此仍是明朝之天下。自荊楚以至浙閩,從淮河迄於粵、桂、滇,都還姓朱。它們不單面積廣大,尤其重要的是,皆系中國富饒之地,天然糧倉幾乎悉數在此(除天府之國已成甌脫),工商於茲為盛,稅賦根基未嘗動搖。 此外,明朝為兩京制,北京之外,還有南京。朱棣以北京為京師後,南京舊制保存未變,從六部到國家禮器一應俱全。過去二百多年,這種疊床架屋的配製不免糜耗冗費,現在意外起到「系統備份」的作用,使明朝免於崩潰。

事實上,因著南京這套備用系統的存在,面對京師淪陷乃至國君殞命,明朝所受到的打擊並非想像的那麼嚴重。 最後再看武裝力量。福王南京登極後,史可法對兵力重新部署,將江北明軍主力設為「四鎮」。《小腆紀年附考》有一處提到,「四鎮之兵不下數十萬人」;另一處說,單單四鎮中最強的高傑所部,便計「十三總兵,有眾四十萬」。四鎮之外,明軍主力還有一個「巨無霸」,這便是駐紮湖北的左良玉部。左部之強,四鎮加起來也抵不過——「良玉兵無慮八十萬,號稱百萬」。以上數字應有水分,未足信憑,但這時明朝總兵力仍超百萬應無問題。

盡有天下膏腴之地、國家組織完好、擁兵百萬——這樣一個朝廷,距「滅亡」二字不亦遠乎?總之:第一,明亡於1644年的知識本身是錯的,是年,明朝不過死了一位皇帝,卻很快又有了新皇帝,國家機器繼續運轉。第二,雖然政治中心從北京轉到南京,並且失去對黃河以北的控制,但這政權既不支離破碎,更沒有陷於流亡境地,某種意義上,其客觀條件比對手們更優越。第三,倘若以為明朝隨著崇禎自縊而亡了,不知道至此它其實仍然活得好好的,頗有能力和大把的機會去收復失地、重整山河,那麼我們不光在史實上出錯,實際也無法搞懂明朝怎樣滅亡以及為何而亡。

  此後,明朝遺民擁戴福王朱由崧繼位,在南京建立了「南明」小朝廷,明代依然保持著國家機器的運轉,可以說南明是明朝的延續,南明存在大約40年。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追至緬甸絞殺,南明破滅,明代正式滅亡。

洪武14年至26年的12年間,全國總人口才增加672,507口,每年平均只增加56,422人,這樣低的增長率,值得懷疑。洪武時期,由於重賦苛徭以及種種非法的「追捕」,在農村中遂出現了不少逃離本土的農民。

明初有皇族、勛爵者,專為宮廷及皇族服役的人戶,還有貴族、官僚及軍官家中佔有大量的奴僕等等,這些人不入民籍,也不在黃冊上登記,更有駐守衛所的700餘萬現役軍戶及大量的農村流民,如果把以上這些人口與黃冊人口加在一起,估計明初的全國實際人口當在7000萬以上。

在明朝中期人口的消長過程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北增南減的現象,據《明會典》記載:萬曆6年北方五省(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的人口較明初增加了1100餘萬,而南方各地的人口卻減少了960餘萬。

至於所減少的大量人口的去向,這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從明初的歷史來看,江南的蘇州、松江兩府官田比例大,賦稅沉重,科索繁雜,早在宣德時就出現了大批流民外逃的現象。這些逃民有的充當官紳的人丁,有的投靠地主作為僮僕從事耕作,有的隱藏於軍衛和寺觀,作為軍官役使軍丁和僧道的執役,人數最多的還是走向新興的市鎮,棄農從商,或從事手工業生產。

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明朝中期,北方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人口增加應屬正常現象。而南方地區,自然條件好,社會經濟發達,人口更應當有較大的增長

萬曆6年全國的總人口數,即為83946627(南方九省人口數)+26722086(北方五省人口數)+290972(萬曆6年貴州布政司人口數)+10000000(包括軍衛戶口及其他漏登人口數)=123959685。這個數字大致上能代表萬曆6年以前嘉隆時期的全國總人口數,也是明朝人口的最高記錄。

萬曆在位48年,天災人禍交加,京師地震13次,久旱不雨,全國發生大的饑荒20餘次,水災、蝗災也屢次發生,到處饑民充塞。

明末農民戰爭、統治者的鎮壓及清初的統一戰爭,又使全國人口遭受了一次嚴重的傷亡。

戰後各地都是人口奇缺,如清初的陝北,「戶口十不存五六,往往數十里無人煙,平疇曠野,荊刺滿目。」(61)河北中部從靜海到臨清之間,「人民飢死者三,疫死者三。」(62)山東濟南、兗州、東昌三府,「人死八九分。」(63)河南境內,更是白骨縱橫,流亡載道,獲嘉縣「百不存一二,長垣縣人丁原數七萬七千五百九十五丁」,至崇禎14年8月,僅存尚不滿2萬,上蔡縣「遍野青磷,成阜白骨,間有鵠白鳩形,奄奄待死者。」(64)南召縣「明太平時居人千餘家,亂後只有二三十家。」(65)南方各地更是缺人,清初江西無民耕地,江西撫巡董成學說:「官雖設而無民可治,地已荒而無力可耕。」(66)清初的四川地區,情況更為凄慘,康熙7年11月29日戶部題本說:「民無遺類,地盡拋棄,……舍招集流移之外,別無可為裕國之方。」(67)順治9年12月山東巡撫夏玉說:湖廣、江西、河南、山東、陝西錢糧缺額數多,原因是荒地多,有十之三四者,有十之五六者。

由於明末農民起義和明清鼎革,清初的人口數字再次成為一個無法科學計算的難題,引起了諸多估計與爭論。

中國學者的估計略為保守,一度傾向於「以丁折口」的學者,分別將清初丁、口比例大致定為1∶4、1∶5、1∶6等,從而根據官方對「人丁」的統計數字1063萬(順治8年,公元1651年)分別推算出清初人口當為4000餘萬、5000 余萬和6000餘萬。

順治八年(1651年): 人丁10,633,326 總人口約3000萬

這是清朝第一次人口統計,其中人丁指成丁(十六至六十歲的男子)或是指賦稅基本單位。

順治十二年(1655年): 人丁14,033,900戶

推算為4、5千萬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推算7、8千萬人---1億3千萬人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1億5千萬人

當時間滑行至1683年,清廷掐滅前明遺魂的最後一縷香火,完好收復了台灣之後,中國本土始才再無傷筋動骨的大規模戰爭。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嘉慶初年(1796年)。在這一百多年間,除了幾次展佈於邊疆的軍事活動和波及範圍相當有限的小打小鬧之外,社會整體上是太平的,興許也稱得上是祥和的。康熙二十二年,由此成為孕育中國兩千餘年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繁華盛世的起點,也成了導致此番人口膨脹的一個重要拐點,中國人口自此開始在快速增長的軌道上穩步前行。

久無戰爭的世道,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碰巧投生於這一時代的人們無疑是幸運的。當不必須再為生存心懷焦慮,不必須再因禍亂勞苦奔波,人們似乎也就有理由在繁育後代的事業上多花點時間,多用點心思。後來的事實表明,人們也果真以空前的熱情這麼做了。這似是情有可原的,如果不說是順理成章。中國古老的傳統觀念告訴人們,人丁興旺不僅是一個家庭的幸事,亦是一個朝代足夠強盛的印證。證明一個家庭是否稱得上幸運,一個朝代是否稱得上繁榮,人丁的是否興旺總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很多時候兩者互打證言,互為促動,從而把這種幸運與繁榮推衍至峰巔。

將人口從6 500萬增升至4.3億,耗時兩個世紀。在一個前工業社會裡,如此強勁的人口增長勢頭足以令人嘆為觀止,且是就世界範圍而言。據說此速度已與進入工業革命時期(1760-1850年)的英國年均人口增長率不相上下,同時期的歐洲則不在話下。

康熙、雍正與乾隆,這祖孫三代帝王相繼制訂與施行的諸道「良法美政」,營造出了為期一個多世紀的清明世界,至少當政者的本意屬實是想營造出這份清明的。

自康熙二十二年之後,社會是相對太平的,政治是相對清明的,由此導致相對的高出生率,是可能發生的,亦是可信服的;人口的快速穩步增長又確鑿而毋庸置疑。

對有清一朝的中國人口發展問題研究至今,人們傾向於認為,食物對這場持久的人口增長給予了相當助力;也就是說,食物供應的大體充足,亦是此番人口增長的催生因素,與環境的太平和政治的清明一樣不可或缺,如果願意,也可以把它看作嚴肅的經濟因素。既屬經濟範疇,食物的態度是否積極,也就取決於社會的整體經濟狀況;食物所能提供的具體飽腹之物,也就要由相應時間段的實際經濟狀況來做主。

堪稱救命稻草的美洲糧食作物,並非在有清一朝始才到來,當哥倫布那雙值得問候的大腳踏上新大陸30多年後,中國的土地上就已經生出了花生的植苗。之後各類作物的種子,包括玉米、地瓜和土豆等,都陸續到來。諸如此類的美洲糧食作物,之所以在此番中國人口增殖過程中,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積極因素,在於它適時得到了推廣。

隨著時間慢條斯理地前行,在日漸冷漠的太陽光下,或煮或蒸以致堪食的地瓜,也被中國農民越來越頻繁地端上越來越無法保證體面的餐桌,而日益成為他們的主要口糧。當人口數量逐漸抵臨甚或超出社會資源的警戒線,努力讓自己的肚腹適應並滿足於粗劣的食物,也就成了儘可能保障更多人能得以存活的最簡便的有效途徑。

《南明史》:探究明末大潰敗的背後成因

南風窗網 - 《南明史》:探究明末大潰敗的背後成因 - 2017年24期?

www.nfcmag.com圖標

美國學者司徒琳的《南明史》,初版於1984年,是繼謝國楨先生的《南明史略》之後,海內外出現的第二本關於南明史的學術論著,自1992年引入中國之後,再版不斷。近期,世紀文景再次推出這本書的新版,足以證明儘管問世已經三十多年,這本書之於當今海內外的南明史研究,仍然有著獨特的貢獻和價值。

由於南明距離當代只有三百多年時間,各類史料可謂是汗牛充棟,因此在單純的史實梳理與敘述上,學者們很難寫出足夠的新意。司徒琳的這本《南明史》最獨特之處,就在於全書一直有著明確的問題意識牽引,即:造成明末大潰敗的成因究竟是什麼?在書中,司徒琳將其總結為兩大要素:文武官員之間的內耗,和大臣對作為皇帝輔弼的爭論。

造成明亡的這兩大要素,其源頭都可以追溯到明朝肇興之時。前者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防止武人坐大,確立了軍人世襲制和以文官節制武將的政策。到了明成祖朱棣時,儘管成祖本人是通過武力奪得天下,但他上位之後,就進一步延續了朱元璋擯棄尚武精神的政策。而後者則是源自朱元璋在誅殺丞相胡惟庸之後,就取消了丞相制。這種對於相位的取消,造成了君主的專制和官僚內部的派系爭鬥,而一旦君主本人能力不足,這種派系和朋黨的爭鬥就會愈演愈烈。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兩大要素,實際上指向的是同一個問題,即君主集權程度強化之後的種種弊端。

到了南明時期,由於崇禎皇帝弔死煤山時,沒有留下任何遺詔,而崇禎的太子也是下落不明,導致明朝在南方缺乏一位公認的皇帝人選,以捏合所有抵抗力量,而只能以各派文武官員各立其王。不只如此,這些不同的政治集團之間,還互相攻擊與排斥,內耗嚴重。隆武帝集團與魯王集團之間,隆武帝集團與永曆帝集團之間,都爆發過嚴重的內耗。這種各起山頭、彼此對立的態勢,讓新興的清軍很容易將其各個擊破。

而南明每個集團內部,文武官員之間的內耗也是頗為嚴重。一方面是天下大亂造成的軍閥並起,另一方面則是南明各個集團仍然延續著文官主導的權力機制,兩者之間的衝突自然是持續難休。比如在一度復振的永曆政權當中,執掌錦衣衛的文官馬吉翔與掌握軍權的李成棟之間的矛盾與爭鬥,就一直難以調合,造成永曆政權的還都,只能是一種迴光返照。

到了南明的最後十年,南方中國的所有抵抗力量,儘管都已經奉永曆皇帝為正朔,但此時南明的主要軍事力量,無論是西南孫可望、李定國的部隊,還是東南鄭成功的部隊,都是在明朝體制之外發展起來的力量,前者源自張獻忠的起義軍,後者則源自帶有走私性質的海賊。也就是說,此時的明朝,已經僅僅只是一種精神象徵,而永曆皇帝,則是這種象徵的空洞代表而已。儘管南明又延續了十年時間,但它的敗亡,已經變得不可避免。

推薦閱讀:

「被遺忘的人們」:毛國科歸國與引起的紛爭
兩件日本錦袍的故事
平壤戰前兵力戰備考
【大鳴大放】給你體面不要體面,那就徹底不體面咯
袁崇煥之死的黑幕:余大成 之《剖肝錄》

TAG:明朝歷史 | 清朝 | 崇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