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有儀式感?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人為什麼要有儀式感」。
有個高贊答案是這樣回答的:儀式感為每一個普通的日子和動作,標定它背後的精神內涵。
《小王子》里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我也一直相信,儀式感對我們而言,莊重而有意義,它足以讓平凡的日子也可以散發出光芒。
美劇《絕望的主婦》里有這樣一段話:
很多人的生活之所以平淡無趣,其實正是缺乏了儀式感。
在電影《蒂凡尼的早餐》里,赫本喜歡穿著黑色的禮服,打扮優雅精緻。在蒂凡尼的櫥窗前,溫柔從容地將早餐吃完。
她享受每一天,每個清晨,每個瞬間,她讓手中的可頌麵包與熱咖啡,如同盛宴一般。
我身邊有個同事,這麼多年來,每次到了紀念日或者生日,她上班一定會看到桌子上一大束新鮮的花。
她每次都笑得很幸福,不用猜也知道是她丈夫送的,因為這是他們之間專屬的浪漫。
她告訴我,愛里的儀式感是很重要的,這是他們感情十年如一日穩定的秘密。
儀式感表示了對彼此的重視,還有用心程度。
對於愛來說,儀式感就是尊重。
村上春樹說:如果沒有這種小確幸,人生只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而已。
儀式感的目的,就是讓自己感覺是在生活。而那些給你帶來儀式感的人,往往都是愛你的人。
我見過慶祝時香檳噴洒的時刻,也見過求婚成功時戒指的佩戴;見過擁抱,也見過情書。
我發現真正愛你,想讓你明白心意的人,是一定會好好表達自己的愛意的。
前段時間看到一段話,不覺落淚:
至親離去的那一瞬間通常不會使人感到悲傷,真正會讓你感到悲痛的是打開冰箱的那半盒牛奶、那窗台上隨風微曳的綠籮、那安靜摺疊在床上的絨被,還有那深夜裡洗衣機傳來的陣陣喧嘩。
我們很多時候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對一個人的思念有多深,直到某個瞬間。在那特別的場景,或者某種儀式感強烈的環境下,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變得柔軟起來。
近期很火的電影《尋夢環遊記》讓全世界知道了墨西哥的亡靈節,也讓我們開始重新思考生死距離,還有儀式的價值與意義。
我們開始意識到,儀式感可以讓我們對在意的事情,懷有敬畏心理,它能喚醒我們對生活的尊重。
生活里要是沒有儀式感,就會弱化彼此的想念。
只要儀式不斷,就永遠不會忘記。
在洛陽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在妻子去世之後,種下了百畝桃花林。只因為妻子生前曾經說過,自己喜歡桃花。
為你種下一山的花,就是思念最好的儀式感。
去年周杰倫演唱會上有一個男孩求婚成功了,那時候他興奮得又蹦又跳。可惜後來他們還是沒能舉辦婚禮,因為女孩車禍不幸去世了。
今年,他一個人來了,在台下哭得像個孩子。
重聽那時我們一起聽過的歌曲,就是思念最好的儀式感。
七年前,山田和夫的妻子被查出了癌症,妻子去世之後。
和夫找到之前和妻子一起做麵包的小團隊,重新開張經營著這家麵包店,並像妻子那樣,把多出來的麵包分給街邊和車站的流浪漢。
延續你的夢想,就是思念最好的儀式感。
七旬老人陳秀康,在妻子離世之後,為了繼續懷念妻子,並記下年輕時候彼此的美好,他寫下了150萬字的回憶錄。
你不在的時候我用文字想你,就是愛里最好的儀式感。
2007年開始,倫敦地鐵站總有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婦人。
她總是坐在月台的長椅上,靜靜看著車輛進站,卻從不搭乘。
其實她只是為了聽到汽車進站的那句「小心間隙」,那是她丈夫生前錄製的,也是相識時他對她說的第一句話。
聽聽你的聲音,對我而言,就是愛里最好的儀式感。
電影《老師和流浪貓》里的老校長妻子去世了,只留下一隻流浪貓。
儘管平時和貓咪摩擦不斷,但是直到有一天,貓失蹤了。
他才發現,貓咪身上寄託著他對妻子的想念。為此,他開始了對貓咪的瘋狂尋找。
你離開後,我像愛你那樣愛著貓咪,就是愛里最好的儀式感。
對待那些愛過的人,每個人儀式的方式儘管不同,但愛都是相同的。
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想念對方,儘管不能見到對方,但始終用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擁抱那些想念的人。
每一個儀式感需求的背後,都藏著一份愛的表達。
思念,就是愛里最好的儀式,它讓所到之處皆有溫度。
那些你很想很想的人,你一定要抱抱他,那些夢裡夢見很多次的人,你醒來記得去見他。
如果隔著很遠的地方,就讓彼岸花替你,去給他們一個抱抱吧。
所愛隔山海,山海亦可平。你的思念一定會順著你的儀式到達。
有些愛,永遠不能忘記。正如張小嫻在《思念往昔》說的那樣:
我只是在很多很多的小瞬間,想起你。比如一部電影,一首歌,一句歌詞,一條馬路和無數個閉上眼睛的瞬間。
我想你了,我想抱抱你。
這樣的一種相見,對活著的人,逝去的人來說都是最好的表達。
推薦閱讀:
※送女朋友日本刀當生日禮物怎麼強行加上寓意?
※賽場上有哪些情侶檔/夫妻檔?
※請允許我先做個不那麼友好的人
※在經歷了一份刻骨銘心的感情以後,你還會、還能竭盡全力的去愛另一個人么?
※夫妻之間應該有私人空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