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世界簡史(20) 伊斯蘭崛起(下)

哈里發

穆罕默德沒有男性後裔(只有一個女兒法蒂瑪嫁給阿里),也沒有指定繼承人。他剛去世,麥地那的遷士派和輔士派就召開會議,爭奪繼承人之位。代表遷士派的阿布·伯克爾最終勝出,當選第一任哈里發(阿拉伯語「繼承人」)。值得一提的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阿里,這位在血緣上最接近穆罕默德子嗣的人,當時正在和家人一起守靈,並未參加會議。等他得知這一消息的時候,會議已經結束,阿布·伯克爾的繼任已成定局。

穆罕默德去世的消息剛傳出,一些新歸順的部落就發生叛亂。阿布·伯克爾任命哈立德(他被稱為「安拉之劍」)率軍平叛。哈立德在短短數月內就平定了各地叛亂,拒不投降的人被斬盡殺絕,自此以後,再也沒有阿拉伯部落敢脫離伊斯蘭。平叛之後,阿布·伯克爾立即依據穆罕默德遺志,發兵進攻波斯和拜占庭。但哈立德剛剛取得對拜占庭的首次大捷,阿布·伯克爾就病故了,傳位給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

在僅兩年多的執政期內,阿布·伯克爾保護了穆罕默德所贏得的一切,並拉開了伊斯蘭對外征服的帷幕。在他之後,歐麥爾高舉「聖戰」旗幟,把伊斯蘭的征服事業推向高潮。當此時刻,波斯薩珊王朝和拜占庭的戰爭已持續了數百年,已經是天怒人怨,兩敗俱傷。查士丁尼去世後,波斯曾一度佔據上風,但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勵精圖治之後大舉反攻,徹底擊潰了波斯。然而,拜占庭本身也元氣大傷。阿拉伯騎兵突然從沙漠中殺出,如狂飆般同時橫掃兩個戰場:

在西方戰場,636年哈立德率軍在敘利亞的雅穆克大破拜占庭,使其統帥提奧多拉(皇帝希拉克略之弟)戰死。這是伊斯蘭歷史上有決定意義的重大勝利。638年耶路撒冷陷落;640年敘利亞全境淪喪;642年,埃及也被征服;隨著645年利比亞的陷落,北非完全落入阿拉伯人之手。整個地中海南岸從此永久地伊斯蘭化了,直到今天。(在漫長歲月中,阿拉伯人逐漸成為埃及的主流民族,而信仰基督教的原住民科普特人生活在穆斯林的壓迫下,今日仍占埃及人口約15%。)

在波斯戰場,阿拉伯人取得了更加輝煌的勝利,637年在卡迭西亞擊潰波斯大軍,摧毀了見證波斯千年戰功的卡維戰旗,然後乘勝奪取了波斯首都泰西封。——此時距波斯出兵葉門只有62年。波斯皇帝逃往呼羅珊(波斯東北部地區),自此一蹶不振。644年,已佔領了波斯半壁江山的歐麥爾在做禮拜時被一名波斯祆教徒用毒匕首刺死,這雖然令波斯人振奮,但已無礙大局。年過七旬的奧斯曼出任第三代哈里發,繼續在波斯攻城略地。651年,流亡的波斯皇帝在一間磨坊里被賊人所害,薩珊帝國就這樣滅亡了。波斯王子卑路斯求救於唐朝,被唐高宗收留並封為波斯都督、右武衛將軍,最終客死中國。

歐麥爾的十年是阿拉伯擴張的黃金十年,征服了從北非到波斯的廣闊領土,並與敘利亞的閃族人迅速融合。而奧斯曼繼位後,擴張的腳步漸漸放慢了。在東方,阿拉伯花了十多年才完全吞下波斯,而且高傲的波斯民族內心始終不曾屈服。在西方,君士坦丁堡是始終無法逾越的屏障。奧斯曼的胞弟阿卜杜拉和堂弟穆阿維葉分別擔任埃及總督和敘利亞總督,他們共同建立了阿拉伯最早的海軍,使這個游牧民族獲得了海上力量。655年,他們甚至打敗了拜占庭艦隊。然而,君士坦丁堡始終傲然屹立於黑海之濱。

阿拉伯的擴張步伐一旦停下,原來被掩蓋的內部矛盾便顯現出來。奧斯曼出自伍麥葉家族,他是阿布·蘇富揚的侄子,同時也是穆罕默德的女婿和最早的信徒之一,因此在歐麥爾遇刺後,他的當選似乎是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結果。然而,他任命了多位族人(包括他的堂弟、阿布·蘇富揚之子穆阿維葉)佔據軍政要職,使伍麥葉家族實際掌握了征服得來的巨大財富。社會貧富差距急劇擴大,奢靡之風在上層盛行。一些民眾開始懷念穆罕默德時代的社會平等,反對奧斯曼和伍麥葉家族,宣傳只有阿里及其子嗣才有資格擔任哈里發。年老體衰的奧斯曼無力應對民眾暴動,竟被反叛者殺死(656年)。這意味著穆罕默德去世後才20多年,他所宣揚的穆斯林兄弟之情就已經化為泡影,此後的哈里發之位成為氏族之間的權力鬥爭。

阿里之死

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堂弟、養子和女婿,是他最早的忠實信徒之一,也曾屢立大功。穆罕默德尚在世時,就有很多人認為阿里應該成為他的接班人,但一直到奧斯曼去世後,阿里才成為第四任哈里發。阿里堅持伊斯蘭公平、正義的理想,並將首都從阿拉伯半島的麥地那遷至位於新帝國中心地區的庫法(伊拉克境內),在這裡建立自己的統治。然而,此時伊斯蘭內部的派系鬥爭已經愈演愈烈,權力之戰公開上演。

阿里首先面對的是來自近親的競爭。穆罕默德的遺孀阿伊莎、表弟祖拜爾和泰勒哈組成的「三人幫」,在巴士拉興兵反叛。656年10月,阿里平定了叛亂,殺死祖拜爾和泰勒哈,並迫使阿伊莎退出政治,在麥地那安然度過餘生。然後,阿里著手削弱伍麥葉家族的權力。他撤換了一批奧斯曼委任的總督,並要求留任的總督宣誓效忠。毫不意外地,阿里的行為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抵抗,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以「給奧斯曼復仇」為由舉兵反抗阿里。

657年,阿里率軍討伐穆阿維葉,在幼發拉底河畔決戰。然而,就在阿里的軍隊佔據優勢、戰鬥臨近結束之時,穆阿維葉使用了一個詭計,讓士兵用槍挑著古蘭經,要求「按古蘭經仲裁」。阿里無疑是個正直勇敢的人,但卻缺乏政治謀略,他犯了一個災難性的錯誤,接受了穆阿維葉的提議。於是雙方暫時停戰,各自派出代表進行協商仲裁。仲裁的結果在歷史上有不同說法,但通常認為是要求雙方均放棄哈里發之位。這個荒唐事件對阿里是完全的失敗,因為阿里本來是哈里發,而穆阿維葉只不過是一個總督,光是同意仲裁的請求就把阿里降低到和對方平等的地位,更何況仲裁結果是使阿里喪失他本來所有的,而穆阿維葉實際上無所失。誠實守信的阿里只好接受這一仲裁而退兵,但他手下的一批主戰派(被稱為哈瓦利吉派)憤而出走,並譴責阿里不該把哈里發的問題交付仲裁。此後幾年,阿里忙於應付內部分裂,而穆阿維葉乘機佔領了埃及。

661年,阿里在庫法去清真寺禮拜途中被哈瓦利吉派的一個狂熱者用毒劍刺死,穆阿維葉隨後登上哈里發寶座。至此,伊斯蘭的共和時代結束了,阿拉伯變成一個完全的世襲帝國,它的第一個朝代就是伍麥葉王朝,定都於敘利亞的大馬士革。

遜尼與什葉

阿里雖然在塵世的權力鬥爭中失敗了,但他作為悲劇英雄的形象在穆斯林心目中流傳下來,甚至被神化為一個聖人。圍繞阿里的地位,穆斯林被分成兩大主要派系:維護伍麥葉王朝的遜尼派和維護阿里的什葉派。

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分歧首先是由政治立場而非宗教信仰產生的。雙方都同意哈里發必須出身於「聖族」,但對於「什麼是聖族」卻各自採取不同的說法:站在伍麥葉家族一方的遜尼派認為聖族是指古萊什部落,而不必是哈希姆家族,因此前四任哈里發(稱為正統哈里發)以至穆阿維葉都是合法的,哈里發應當由選舉產生;而反對伍麥葉家族的什葉派則認為聖族特指穆罕默德的家族,即阿里及其子嗣才具有合法的繼承權,其他的哈里發(包括阿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以及自穆阿維葉開始的伍麥葉王朝歷代哈里發)都是篡權者,他們還指責奧斯曼借著對《古蘭經》整理定稿的機會刪掉了確認阿里為繼承人的有關聖訓。(但哈希姆家族本身倒更傾向於遜尼派,阿里也並未否認阿布·伯克爾等人的合法性。)

為了對抗遜尼派的哈里發,什葉派還創造了「伊瑪目」的獨特概念。在遜尼派中,伊瑪目是對祈禱主持人的一般尊稱,而什葉派將其專用於阿里及其後裔,認為他們是血脈相傳的政教合一領袖,是人類與真主之間的代表人,有特別神聖的意義。遜尼派和什葉派都承認古蘭經和聖訓是最高原則,但對於古蘭經和聖訓無明文規定的,人口較多的遜尼派主張採取「公議」,而什葉派認為公議不一定正確,伊瑪目的判斷才是最可靠的。同時,遜尼派強調嚴格遵循經訓和四大哈里發時期的傳統,而什葉派認為伊瑪目理解教義的真諦,能夠揭發中經文中隱含的真意,因此更重視當世伊瑪目對經文的解讀,而不必拘泥舊例。

隨著時世演變,對「聖族」定義更寬泛的遜尼派在人口上佔據多數,而什葉派隨著阿里家族後裔的演變又逐漸分裂成不同的派系,因此勢力愈發減弱,但仍然傳承至今。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對立,今日仍是影響中東局勢的深刻因素。當今世界上,大約85~90%的穆斯林是遜尼派,10~15%是什葉派。現存伊斯蘭國家中,絕大部分都是遜尼派佔優,只有伊朗是什葉派占絕對主導地位的國家。而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兩派實力較為接近,是導致其政局不穩的重要原因。

伍麥葉王朝

阿里和法蒂瑪有兩個兒子,哈桑和海珊,他們是穆罕默德僅存的血脈。哈桑首先在庫法被擁戴為哈里發和伊瑪目二世,並得到麥地那、麥加和波斯人的承認,然而哈桑不願引起內戰,幾個月後便讓位給穆阿維葉。自此,穆阿維葉作為阿拉伯帝國無爭議的哈里發統治了近20年,使得伍麥葉王朝日益穩固。當他於680年去世時,將哈里發之位傳給其子葉齊德,這一行為背離了之前的選舉制度。伊拉克再度反抗,並擁立阿里的次子海珊(哈桑已去世)。此年10月,海珊率領親屬和信徒百餘人,從麥地那前往庫法繼位。伍麥葉軍隊在途中屠殺了海珊的隊伍,並把海珊的頭顱砍下獻給葉齊德。如果說之前遜尼派和什葉派還有和解的機會,這一極其惡劣的事件使雙方完全決裂了。

此後,在阿拉伯半島和伊拉克先後爆發了反對伍麥葉王朝的起義,但都被鎮壓下去。683年,阿卜杜拉(穆罕默德的表弟祖拜爾之子)在麥加自立為哈里發。在鎮壓過程中,伍麥葉軍隊用弩炮攻擊阿卜杜拉藏身的克爾白天房,導致天房倒塌,黑石也在大火中裂成三塊,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天房毀於穆斯林自己之手。692年,伍麥葉軍隊終於攻克麥加,殺死阿卜杜拉,此後整個阿拉伯半島都完全臣服於伍麥葉家族。而在伊拉克,伍麥葉軍隊血洗了阿里的都城庫法,什葉派被大肆屠殺,殘存勢力流亡到各地。在阿布·蘇富揚歸降穆罕默德的六十多年後,伍麥葉家族對哈希姆家族取得了全面勝利。

伍麥葉王朝雖然內亂不斷,但它仍是阿拉伯帝國史上最強大的時期。阿拉伯人不僅獲得了遼闊的領土,更重要的是取代波斯,壟斷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從此,財富如潮水般湧入阿拉伯帝國,使之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在巨大的財力和人力支撐下,伍麥葉王朝在幾個方向上同時擴張:在東方,到715年時,阿拉伯帝國已經基本控制了中亞河中地區,同時越過蘇萊曼山脈征服了印度河流域,使這一地區逐漸伊斯蘭化,形成今日巴基斯坦的前身。在西方,阿拉伯人也取得了驚人的成功,沿地中海南岸一直前進到大西洋,然後在711年渡過直布羅陀海峽,消滅了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哥特王國,直到被法蘭克王國止步於比利牛斯山。只有在歐亞大陸中央,雖然拜占庭的很多領土都被奪取了,但首都君士坦丁堡始終無法攻克,原因是拜占庭人發明了一種神秘的武器:希臘火。希臘火是一種能在水上燃燒的液體,可能是由石油製成的,一旦燃起無法撲滅,除非全部燒盡,因此它在海戰中威力極大。憑藉這一恐怖的新式武器,君士坦丁堡在678年和718年的兩次大海戰中全滅阿拉伯艦隊,徹底遏制了阿拉伯人的進攻勢頭。(拜占庭皇帝把這一技術視為珍寶,採取了極為嚴格的保密措施,其配方不能留下任何文字記錄,只能由極個別工匠口口相傳。因此,當君士坦丁堡最終毀滅之後,這一技術也隨之失傳了,至今未能完全復現。)

阿拉伯帝國的征服,與其說是宗教驅動,不如說是經濟驅動的。伍麥葉王朝更關心被征服地區的稅收和物產,而並不強迫人民改信伊斯蘭教。即便是歸順伊斯蘭之後,絕大多數異族穆斯林也未獲得「全體穆斯林皆兄弟」的待遇(例如免繳賦稅),仍比阿拉伯人要低一等。未改教的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雖然也被承認為「有經人」(因穆罕默德承認《舊約》,認為他們的信仰是正當的但不完整),但其地位就更低了,更不用說大量的異教民族被虜為奴隸,變成幾乎無償的勞動力。因此,阿拉伯的統治階級很快就過上了紙醉金迷、醉生夢死的奢靡生活(與穆罕默德的簡樸生活形成鮮明對比)。而另一方面,雖然阿拉伯人本身的文化相當原始,遠遠落後於歷史悠久的波斯和羅馬,但他們很善於向被征服民族學習和融合。帝國雖然信奉伊斯蘭信仰,但行政管理制度主要是波斯的,科學知識方面學習希臘,軍事編製則仿效拜占庭。由於阿拉伯人與被征服民族普遍通婚,而沒有太多的血統觀念(伍麥葉王朝的不少哈里發都是由女奴所生,這是在漢唐或者羅馬都是難以出現的),因此人種也很快融合起來。在伊斯蘭教創立百年之際,阿拉伯人已經從一個偏遠沙漠里的游牧民族一躍變成掌握了當時世界最先進文化的國際化民族。


推薦閱讀:

沙特21世紀搞君主專制的底氣何在?
中東曾經最有希望的國家,是如何被絞殺的?地球知識局
《穿越百年中東》《應許之地:以色列的榮耀與悲情》《耶路撒冷三千年》讀書筆記

TAG:中東歷史 | 世界歷史 | 伊斯蘭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