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世界簡史(17) 魏晉隋唐
魏晉南北朝
當羅馬帝國在蠻族入侵下瀕於崩潰時,東方的中華帝國也遭遇了長達數百年的浩劫。但羅馬帝國永久失去了它的傳統領土,而中華帝國卻憑藉強大的生命力浴火重生。
劫難始於東漢滅亡後的三國時代。儘管三國為後人提供了無數的英雄故事,但這段時期中華民族自相殘殺,人口銳減,白骨千里。雖然缺乏三國人口的準確統計數字,但與東漢鼎盛時的5600萬相比,起碼減少了70~80%。由於人口嚴重不足,三國普遍接納游牧民族內遷,尤其是曹魏境內,北方胡人不斷南下定居,逐漸改變了中國北方的人口對比,對漢人形成威脅。
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滅蜀。279年,西晉皇帝司馬炎滅吳,統一中國。然而,西晉的戰後重建剛剛開始,就被司馬炎去世後爆發的八王之亂打斷,天下再度大亂。304年,氐族流民李特在蜀地起義。同年,南匈奴領袖劉淵(因為其祖先冒頓單于曾與劉邦和親,故改姓劉)在山西自封為漢王,並虛偽地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此時距蜀漢滅亡不過41年,距東吳滅亡25年,西晉江山就被異族撕裂,五胡亂華的黑暗時代開啟。
劉淵死後,其子劉聰攻克洛陽、長安,西晉滅亡。遠房宗室司馬睿在東吳故地建康登基,是為東晉。此後一百多年間,五胡(匈奴、氐、羯、羌、鮮卑)和未曾南遷的漢人在中國北方混戰,先後建立了十六國(實際不止此數)。昔日曹操、呂布、袁紹爭雄的華北大地,如今儘是胡人肆虐。五胡之中,羯人最為殘暴,大量屠殺漢人,終於被冉閔率領的漢人復仇力量誅殺殆盡(但一小股羯人殘存了下來,造成後來的侯景之亂)。匈奴也在戰火中衰落,氐族和鮮卑興起。氐族的前秦皇帝苻堅曾經一度統一北方,甚至在東漢之後首次佔據西域,但南征東晉時在淝水敗於謝安而後崩盤。最終,鮮卑拓跋氏(後改姓元)建立的北魏取得了勝利,拓跋燾於439年統一了北方中國。534年,北魏又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其後北齊代東魏,北周代西魏。577年,北周滅北齊;581年,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隋。
在北方五胡混戰時,東晉堅守住了華夏半壁河山。而在北魏統一北方的同時,東晉也於420年走到歷史終點,由宋、齊、梁、陳依次取代。此間帝位交替頻繁,但民生經濟相對穩定,直到梁朝末年,北來的羯人武將侯景叛亂,江南人民被大量殺戮,士族幾乎全滅。此後雖然陳霸先平定叛亂,但江南地區已經損失慘重,無力再北望。最後在589年,陳後主為隋朝所獲,隋文帝楊堅統一天下。此時距黃巾起義(184年)開啟三國亂世已經過去了405年。
五胡亂華是華夏文明有史以來第一次被異族重創,幾乎到了生死存亡關頭。然而,中華民族終於堅持度過了最黑暗的時期。經受戰亂的中原漢人向江南、河西、遼東等地遷移,促進了這些邊緣地區的經濟與文化發展。而入侵中原的胡人也大部分與漢人融合,使得中華民族在此後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國際化的大唐盛世。
開拓大唐
隋朝歷史雖短,卻是中國史上最有作為的朝代之一。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將北方(政治、軍事中心)與南方(糧食產區、經濟中心)連接起來,並利用連通的自然河流,使水運網路幾乎覆蓋全國。這是人類歷史上罕有的巨型土木工程——隋朝運河路線與今日京杭運河不同,是從杭州到洛陽再到涿郡(北京),比京杭運河長出近1000公里。然而,過度耗用民力使隋朝失去民心,很快被唐朝取代。
大唐開國之後,對內休養生息,對外則要應對突厥和吐蕃的侵擾。
昔日五胡亂華時期,北方氣候變冷,匈奴等胡人紛紛南下中原。而氣候回暖之時,匈奴留下的空曠草原很快就被其它族群填補。首先興起的是柔然,但其戰鬥力不強,多次被北魏打敗,以至被拓跋燾蔑稱為「蠕蠕「。但此後興起的突厥則要強悍得多。突厥大約不是單一血統的民族,而是印歐人種與蒙古人種的混血游牧民族,他們還發明了突厥文字,是中國第一個游牧民族文字。突厥發展極快,540年始現於中國典籍,552年就大敗柔然,成立突厥汗國,並迅速佔領整個蒙古草原。560年,突厥與波斯聯合,消滅了盤踞在新疆和中亞的厭達人(白匈奴)。僅僅20年間,突厥就成為東到大興安嶺、西至鹹海的世界級大國。然而好景不長,過於遼闊的突厥汗國很快發生分裂,於583年(隋朝初期)分成東突厥(蒙古地區)、西突厥(中亞地區)兩部。
隋文帝採用長孫晟「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靈活策略,在對付突厥的過程中始終佔據上風。但隋末戰爭時期,李淵為了集中力量滅隋,暫時對突厥俯首納貢,突厥便囂張起來。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剛剛即位,東突厥可汗率兵20萬直逼長安城外的渭水橋北,唐太宗被迫親臨渭水河畔與突厥結盟。自此,唐太宗決意消滅突厥。僅僅三年後(629年),唐朝就派李靖攻滅東突厥。唐太宗繼續向西域進軍,先後征服了高昌(吐魯番)、焉耆等諸國,設立了安西都護府,統治蔥嶺以東的龜茲、于闐、疏勒、焉耆四鎮。657年,蘇定方最終消滅西突厥,並使蔥嶺以西的中亞諸國臣服於大唐。——自漢朝之後,中華民族再次在對草原民族的戰爭中取得全勝。唐朝勢力範圍北至貝加爾湖,西至鹹海和興都庫什山區,這是中華歷史上疆域最大的時期。
唐初氣候溫暖,有利於中原民族北上,然而其另一個後果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繁榮起來,並多次下高原侵擾河西一帶。唐太宗派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換得暫時和平,但松贊干布去世(650年)後,戰事再起。吐蕃吞併了唐朝藩國吐谷渾(青海東北部),並爭奪安西四鎮。唐朝進行反擊,數次在青海湖一帶與吐蕃作戰,但因地勢不利而敗多勝少。直至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進行兵制改革,由府兵制(農民預備役)改為募兵制(職業僱傭兵),戰鬥力大幅度增強,方才在吐蕃戰爭中佔到上風。然而,這種兵制改革亦為將來的藩鎮割據埋下伏筆。
692年,部分突厥勢力再度反叛(稱為後突厥),直到745年,被唐玄宗派王忠嗣與回紇部落(也是突厥語族的一支)聯合消滅,余部大部併入回紇。自此以後,突厥作為一個國家從中國歷史上消失,然而突厥民族並未消亡,而且大量進入中亞,逐漸成為中亞的主流民族。而佔領草原的回紇(後改名為回鶻)成為大唐的盟國,在此後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安史之亂
在唐朝平定突厥的幾十年里,新興的阿拉伯帝國(唐稱大食)閃電般的滅亡了波斯,繼而擴張到中亞和印度河流域,逐漸控制了西域諸國。751年,大唐與阿拉伯帝國終於相遇了。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軍越過蔥嶺,與阿拔斯王朝的軍隊戰於中亞怛羅斯。唐軍以少敵多(約兩萬唐軍+一萬盟軍,對戰十萬阿拉伯軍),原本不落下風,但盟軍葛邏祿人(突厥部落)突然叛變,致使唐軍大敗於怛羅斯。這是中華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第一次衝突。
怛羅斯雖敗,但並非決定性的,因為唐朝實力未受大損,而阿拔斯王朝此後也發生內亂(波斯領袖阿布·穆斯林被哈里發處死),無力越過蔥嶺。真正造成歷史轉折點的是四年後的安史之亂。由於唐朝實行軍區制,造成藩鎮節度使擁兵自重。755年,鎮守東北方的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攻陷洛陽。鎮守西北的高仙芝、封常青奉命回防,卻被年老昏聵的唐玄宗處斬。接替高仙芝鎮守潼關的哥舒翰又被唐玄宗、楊國忠逼迫主動出擊,結果兵敗被俘,潼關失守,長安門戶洞開。唐玄宗倉皇出逃,途中在馬嵬坡兵變,楊國忠與楊玉環被殺。眾叛親離的唐玄宗逃到成都,卻發現自己已經變成了太上皇——當他還在穿越劍閣之時,太子李亨已經北上到達靈武(寧夏),依託朔方節度區的力量,決意收復長安,並即位為唐肅宗。
唐肅宗以承諾長安、洛陽城內的金帛、子女為代價,換取回紇出兵援助,在李豫(肅宗之子、後來的唐代宗)、郭子儀等率領下共同平叛。叛軍內部亦自相殘殺,安祿山、史思明都分別被他們自己的兒子殺死。縱然如此,安史之亂持續了8年,直到玄宗、肅宗相繼去世、代宗繼位之後,才於763年春平息。此時唐朝已是山河殘破,但求自保,無力再顧西域。西北的兵力盡被調入內地平叛,導致邊防空虛,吐蕃乘機出擊隴右,於763年秋攻陷長安。撤出長安之後,吐蕃佔領了隴右和河西地區 ,切斷了大唐北庭(天山以北)、安西(天山以南)兩個都護府與中原的通道。衰弱的唐朝從未再努力收復西北,但孤懸敵後、音信斷絕的兩地守軍仍然浴血堅守了數十年。此後在781年,兩地守軍終於從北庭派使者繞道回紇回到中原報信,但當北庭於790年淪陷後,安西的訊息完全斷絕,連生死存亡都無法得知,據推測可能是在808年,即與中原隔絕四十多年後方才壯烈失敗。此後中華民族與西域一別千年,直到乾隆年間,新疆才重新回到中華懷抱。
為了遏制吐蕃,唐朝採取「北和回紇,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天竺」的外交策略,使得吐蕃的友邦南詔轉投唐朝,獲得戰略優勢。789-802年,唐軍在西南連續擊敗吐蕃。而在北方,回鶻從780年之後內亂頻繁,於840年被黠戛斯(另一支突厥部落,今日的吉爾吉斯人)擊潰,從蒙古草原分成三支向西域遷徙:一支在蔥嶺以西建立了喀喇汗國,另一支高昌回鶻(又稱西州回鶻,後來演化為維吾爾族)驅逐吐蕃並佔領了塔里木以北的新疆地區,還有一支在河西地區暫時依附吐蕃,稱為河西回鶻(又稱甘州回鶻,後來演化成裕固族)。848年,河西沙州(敦煌)的漢人張議潮起義,光復敦煌、張掖、酒泉、靈武等河西地區,並被唐朝封為歸義軍。851年,西域于闐(昔日安西四鎮之一,今新疆和田地區)亦推翻吐蕃的統治復國。至此,吐蕃已衰弱無力。然而,持續兩百年的吐蕃戰爭給大唐王朝造成了決定性的損失:直接影響是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間接影響是使大唐始終無暇修復安史之亂的遺害,藩鎮割據現象愈演愈烈,最終導致唐朝的滅亡。
大唐之亡
875-884年,黃巢起義徹底摧毀了唐朝的統治力量。在此過程中,黃巢部將朱溫反投唐朝,被封為梁王,還賜名朱全忠。907年,朱全忠篡奪皇位建立後梁,唐朝終於滅亡,進入五代十國的亂世時期: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短命朝代走馬燈似的逐一登場,此外還有多個獨立小王國。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此後消滅了後蜀、南唐、北漢等諸國,於979年統一中原。
北宋時期的中華文明再度興盛,然而其疆域只包括漢族的核心區域,很多邊疆地區都失去了:源於東胡的契丹興起,擊敗黠戛斯佔據了蒙古草原,此後又於938年獲得了燕雲十六州(包括今日北京、天津),改名遼國;河西、隴右一帶自唐朝後期就有吐蕃、歸義軍、河西回鶻、党項(羌族)等多個勢力交戰,最終在1032年由党項族李元昊建立了西夏;在南方割據交趾的靜海節度使吳權於939年自立為王,靜海軍自此走上獨立之路,逐步成為今日的越南。
在昔日盛唐詩人魂牽夢縈的西域地區,建立了三個政權:蔥嶺以東的高昌回鶻(塔里木以北)和于闐國(塔里木以南),以及蔥嶺以西的喀喇汗國。隨著伊斯蘭教逐漸向中亞傳播,在960年,喀喇汗國大汗率領20萬帳突厥人皈依伊斯蘭教,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信奉伊斯蘭的突厥國家。此後經過四十年聖戰,喀喇汗國於1004年消滅了新疆的佛教王國於闐國,也是吐火羅人在西域的最後國家。昔日莊嚴盛大的寺院佛塔都被伊斯蘭教摧毀,風沙掩埋,直到公元1900年之後才被英國探險家斯坦因發掘出來。
西域戰事的一個後果是導致陸上絲綢之路的急劇萎縮,而海洋貿易迅速增長,從此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主要途徑。廣州和泉州成為世界級的港口城市,絲綢和瓷器經過馬六甲海峽航行到印度,再進一步通過波斯灣地區到達中東。在此過程中,阿拉伯人作為國際貿易壟斷者,從中獲取了巨額利潤。阿拉伯人還學到了中國發明的指南針,並將其傳播到西方,極大地增強了人類遠洋航行的能力。
推薦閱讀:
※那些年去過的世界遺產
※【婕洛說】女強男弱註定悲劇?看近代史最強女性和她的丈夫這麼做
※【歷史|第2期】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伊朗為什麼要主動與伊斯蘭主流世界決裂?
※巨人的隕落?更像是黎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