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會選擇投資一些「小而美」的平台

| 小象要趁早

經常有朋友來問小象,某某平台要上市了是否就安全了,某某平台獲得融資了是不是就可以進場了?一般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我還是會告訴他們要看本質,如果這個平台的資產端紮實,那麼就可以選擇投資,如果這個平台的資產端本身就有問題或者不穩定,那麼這些所謂的上市或者新一輪融資所帶來的作用有時候可能是負面的,甚至是一場精心包裝的玩弄投資人熱情的遊戲。

其實從小象真正涉足網貸投資那天開始,就已經構建了一個比較清晰的投資思路,那就是要投資到靠譜的資產上而不是平台本身。

小象接觸過大量的小貸公司的老闆,除了幫助銀行做助貸之外,他們本身也對外放貸,而最終是否能穩定的生存下來,並不取決於他們的放貸資金有多少,而是放出去的貸款能穩定收回的概率有多大。

所以你很少看見這些老闆因為沒有放貸資金而愁得焦頭爛額,但卻會因為放出去的錢收不回來了而崩潰,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他們為什麼擔心錢會收不回來那?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因為錢是他們自己的,所以他們必須要把重心放在借款人身上而不是天天琢磨怎麼證明我的實力有多強大,那不成了精神分裂了?

這時候如果我們轉換一下思路,把這個邏輯放到網貸上來,其實也是相通的,因為網貸本身就屬於民間借貸領域,即使植入了科技手段,那也是為了更有效率的解決風控問題而不是去改變這個本質。

但這時候,就有一個比較容易混淆的概念出現了,那就是究竟平台方是這個小貸公司的老闆那?還是投資人是那?因為小象發現,現階段很多朋友都對這個概念有著非常深的誤解,他們始終認為,平台方是這個小貸公司的老闆,而自己只是把錢給了他們,我只要研究一下平台方本身的實力就可以了,不需要看他究竟把我的錢投向哪了,收回的概率有多大。

但事實是投資人跟平台方共同構建了放貸人這個身份,兩者是一體的,錢是投資人的,放貸行為則是由平台方來負責的,平台方需要向投資人證明的是他幫助投資人放出去的這些錢收回的概率究竟有多大?而不是證明自己的兜底能力有多強。

而現階段能有這種意識的投資人也好包括平台方也好其實都不多,投資人懶得讓平台方向自己證明什麼風控能力或者資產質量而平台方也不想費勁去證明這些,只要不斷展示自己的實力就好了。所以才有了兜底的概念,而投資人也很享受其中。

但監管層的核心態度,就是要把網貸拉回到本質上來,讓投資人意識到自己也是放貸人的一部分,最終能對投資人負責的只有平台的風控能力和最終產生的資產。而無論是投資人也好還是平台方,誰越早遵循這一本質,誰就能在這一輪監管風暴中走的越穩。

從線下實地對平台方進行考察後你會發現,一些「小而美」的平台其實相對來說更具優勢,因為他們所謂的「小」對應的其實是「穩」,他們專註於資產端,在保證資產質量的前提下才考慮擴大規模,但如果前者獲得不了保證,那就必須要先捨棄規模,來保證穩定,這也是為什麼這種平台的標的經常供不應求的原因所在了。不是沒有人向平台借款,而是很多借款人無法滿足平台方的准入門檻。

同時這些平台基本都已經實現了盈收,而且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較為獨立的風控模型,這些隱形的競爭力,不是簡單的靠交易規模和待收規模來判斷的但其實對投資人一樣是種保障。

當然對於「美」的判定,則要通過對平台進行深入的觀察來實現,必須要承認的是小象這裡確實是有一定優勢的,首先我可以做線下的考察,同時還有對應的專業能力可以對資產質量做出基本的判斷,後期還能跟平台方就很多敏感問題做更深入的溝通。

所以這種「小而美」平台的可選擇數量勢必不會太多,因為你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對它們進行長期的觀察,但反過來看,在利率較為理想的前提下,也確實沒有必要選擇太多。

以上就是小象為什麼會選擇投資一些」小而美「平台的原因所在了,當然也希望大家能夠在完全消化了我所說的話之後,再做出投資決策,因為歸根結底你要知道你究竟在做什麼,最終能讓你獲得投資收益的究竟是誰。

| 聲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本文為作者原創,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謝謝配合。

推薦閱讀:

如何從本質角度去防雷
互聯網金融紅利期結束 下半場靠什麼安身立命?
p2p理財公司排行榜2017
招財貓理財:身子雖小卻五臟俱全,但細節急需改善!
監管與機遇並存 網貸迎來叢林法則時代

TAG:網貸P2P模式 | 網貸風險 | P2P網路借貸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