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生兒到學齡前的睡眠問題及調節方法,我能想到的全在這兒了。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遺傳學家傑弗里·霍爾,邁克爾·羅斯巴什以及邁克爾·楊,以表彰他們在發現 「生物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領域作出的貢獻。

「晝夜節律」對人類生活最明顯的影響,就是睡眠周期。有時候我們在沒有任何鬧鐘提醒、甚至在隔絕陽光的室內也能按時「睡到自然醒、醒到自然困」,就是「晝夜節律」這個內源機制在起作用。遵循晝夜節律的人,更有利於保持身體健康,預防身心疾病。

然而,如果你家有個baby,他可能就成為了你全家晝夜節律的決定因素。如果是雙胞胎呢?

我們有理由相信:每一個沒有被孩子魔力擊垮的家庭,都有一套卓有成效的育兒之術。所以,雖然我們不及遺傳學家那麼深邃,能發現晝夜節律的分子學依據,但作為父母的我們,仍然可以遵循晝夜規律,培養嬰幼兒的良好睡眠習慣。今天我們就來深入討論父母的第一課:

教孩子學會睡覺。

1.新生兒:最初的無序

新生兒的大腦還未發育完全,所以並不會自己調節睡眠。末梢神經等也尚未健全,所以經常會出現驚醒、抻勁兒等行為,把自己從深度睡眠中叫醒。夜裡一小時一醒,黑白顛倒等,都再正常不過,我記得二樂兄弟落地第一周,我夜裡幾乎沒怎麼合過眼。這都是正常的,有條件的話,家人儘可能多替換一下。

2.嬰兒期:建立習慣

父母的主動調節真的有效,而且受益的可能是整個童年。

(1)建立規律

白天:

經常有父母與我交流,孩子夜裡睡不安穩,總要吃奶,一宿沒有整睡過幾小時,怎麼辦?

我認為應該先從白天找原因。夜的問題往往與晝有關。白天的活動要豐富,有意識安排針對身體和大腦的充分活動,最好能有戶外時間或空間變換。保持語言和肢體的充分交流連接。讓孩子覺得今天過得好開心,即使我晚上早早入睡也可以心滿意足啦~

睡眠地點:

要保持睡前、睡著、醒來時的一致性。可能你會笑:孩子當然是在同一張床上睡啊,難道我會夜裡把他抱去別的房間?但孩子入睡時可能真的在另一個地點:那就是你的懷抱。之前,我曾詳細談過如何通過「程序育兒法」成功解決「夜哭郎」的睡眠bug,其關鍵點就是要讓他醒著躺在床上,家長通過「噓-拍」的方法引導和陪伴孩子入睡。而不是把他抱睡得很熟後放下,來個「落地響」。

嬰兒如果在媽媽溫暖的懷抱里睡著,深淺睡眠轉換時醒來後發現自己睡在平展的床上;就像大人半夜醒來發現自己從卧室睡到了廚房裡。他將用哭鬧來尋求重新投入媽媽的懷抱,這樣就無法在深淺睡眠轉換中自行入睡。表現出來的問題就是無法睡整覺。

當然,「噓-拍」入睡法是需要練習的,越早開始,需要練習的時間就越短。我家是從3個月開始,在全家被孩子的糟糕睡眠折磨得筋疲力盡之後,堅定開始實行。從「抱起-放下-噓-拍-哭-抱起」慢慢過渡到「噓-拍」,耗時一周成功。再到後來不需要大人做什麼,只要安靜陪伴一會兒就可以看著他睡著。

睡前秩序:

很多家長都已了解,睡前應盡量保持固定的儀式,即使出門旅行也不例外。一方面是建立孩子關於晝夜界限的意識,產生睡眠的條件反射。通過睡前洗澡、刷牙、換尿不濕、換睡衣、關燈等一系列固定的程序,讓孩子建立固定的睏倦時間。另一方面,這也是為了給家人建立統一固定的睡前育兒程序,方便執行。

總結一下:

豐富的白天是為了安靜的夜晚。

相對固定的時間、地點和程序帶來孩子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優質睡眠的第一前提。

(2)雙寶會互相打擾嗎?

我的經驗是:不會。

人類自古就是群居動物,天然具備與他人共眠時不受干擾的本領。但為什麼有的寶貝睡眠很輕,很容易受打擾?除去病患原因外,也和睡眠環境過於安靜有關。北醫三院新生兒父母課堂中曾經講過:就像太乾淨的家庭反而容易養育出過敏性體質的孩子一樣,太安靜的睡眠環境讓你的孩子可能被一聲輕咳就喚醒。

其實,嬰兒睡眠時間要佔到全天的一半還多,家人大可不必躡手躡腳地走路,可以正常地說話、做家務。同理,雙胞胎從一出生就睡在一起,可以聽得到彼此的呼吸、鼾鳴、夢囈,其實是很好的親密交流。偶爾一個大哭,可能會影響到另一個孩子,也很可能不會。而且不會吵醒另一個的概率很大。二樂兄弟從出生就在一起睡,多年的陪睡經驗證實:同時需要哄兩個寶寶的情況極少,而且是越來越少。

(3)動態調節,允許反覆

夜奶:

斷夜奶是因人而異的,也與整個白天尤其是早晨第一頓的食量有關。但當他們醒的次數越來越少時,夜奶的需求次數也會減少。當你發現他夜裡吃奶的量並不大時,就可以開始考慮逐漸斷掉夜奶。延遲響應、換成喂水、讓媽媽去隔壁睡以隔絕奶味的刺激等。

孩子的一生很長,嬰幼兒期卻很短。要在很短的時間完成對漫長人生最重要規律——睡眠習慣的建立,並非易事一樁。所以,面對毫無規律和徵兆的反覆或退步等,不要過度沮喪。我們都曾遇到過孩子夜裡一小時一醒,或好不容易脫掉尿不濕,卻尿濕幾床被褥的情形。我家孩子到了三歲多才徹底脫掉夜裡的尿不濕,然而四歲的夜裡已經不用叫醒大人,直接下床去廁所尿了……

所以,的確沒什麼可著急的。

3. 幼兒期:獨立與退出

(1)逐漸退出

當孩子已經在我們的引導和陪伴下,建立了穩固的晝夜秩序,我們便可漸漸退出。畢竟這是他們的秩序。例如,在孩子四歲多的時候,我開始嘗試在他們醒著的時候說「晚安」,然後離開卧室,由孩子自己獨立入睡。最初,孩子會不斷地叫你進去,我就會一遍遍不厭其煩地進去,每次都是溫柔地回應,但是會不斷減少進去的時間。後來換成爸爸陪伴,更是直接告訴孩子,爸爸就在門外守候,你們什麼都不用害怕。

與嬰兒期不同的是,大點的孩子可以聽得懂「道理」。他們會更好地理解你的語言和行為從而與你建立信任的連接。所以,用不了多久,孩子就可以獨立入睡了。倒是家長有時候會感到失落,也可能會因為怕失去這份陪伴的甜蜜而將獨立睡眠的練習一拖再拖。

現在他們四歲半,早已可以獨立入睡,早晨會自己打開房門,睡眼惺忪、趿拉著拖鞋去廁所小便。然後再來叫父母起床做早飯。有一天,你可能會覺得成長忽然駛入了飛速發展的軌道,但其實,這是全家多年持續團結努力的水到渠成而已。

(2)如何不斷修繕孩子的不良晝夜節律?

然而早睡早起並不見得是所有孩子長大成人後的生活方式,這還要取決於他個人及整個家庭的生活習慣。一個早早上床睡覺的孩子當然很讓父母省心,但晚睡晚起、從不午睡也未必就需要多麼擔心。只要他精力充沛,狀態良好,且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就是達到了適合他的晝夜節律狀態。

二樂從嬰兒期的晚8早6變成了幼兒期的晚9早6(假日晚10早7)後,我還曾試圖將他們的生物鐘往前調半小時。但是8點半睡覺導致的就是5點半就開啟了歡騰激昂的一天……

樂爸從小就沒有午睡的習慣,躺在幼兒園床上從沒有睡著過一次。但二樂卻是「中午不睡,下午崩潰」型,無論上幼兒園、放假還是出遊,一到中午就果斷沒電了,必須要飽飽睡上兩小時才行。也許上小學之前要提早半年調整吧。

所以晝夜節律是動態穩定的,隨著客觀因素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比如我最近發現自己在夜晚的狀態很低迷,於是利用十一假期將自己的生物鐘調整到5點半起床,於是就有了每天晨跑幾公里的時間。

積極地去調節吧!天使娃們在等你。

如果你有更好的兒童睡眠調節經驗,或者遇到了什麼困難,歡迎留言,我一睡醒就看。


立棠:80後班媽,清華工科小碩,育有倆寶,業餘時間寫字。在這個小園地與您聊聊雙胞胎孕養育的複雜與樂趣,與您共同走上多子女家庭的漫漫育己路。

原創公眾微信號:it_wins(雙胞胎協奏曲)


推薦閱讀:

教孩子說話04——孩子在思維上存在哪些不足?
身體沒毛病,長期備孕無果,難道遇上了免疫性不孕?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牽你就像牽只狗?
2歲的寶寶自己吃飯洗手穿鞋子,你家寶寶能做到嗎?
【積木育兒】婆媳衝突不斷?其實她們爭的是這個!

TAG:雙胞胎 | 育兒 | 睡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