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海頓C大調第一大提琴協奏曲
原文請點擊:大提琴|海頓C大調第一大提琴協奏曲
鄭重聲明:此公眾號無毒無害無廣告 無商業用途 請大家放心大膽關注 當然點個贊也是可以滴!歡迎各路大神前來提出寶貴意見!
海頓簡介: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1732--1809)奧地利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奠基人,交響樂之父,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他一生寫作了104首交響曲,4部清唱劇,68首弦樂四重奏,52首鋼琴奏鳴曲,以及眾多的其他作品。海頓的代表作品有:《法國號協奏曲》、清唱劇《創世紀》、G大調第94號交響曲《驚愕》、d小調第101號交響曲《時鐘》和升f小調第45交響曲《告別》等。海頓作品的音樂風格熱情和典雅,充滿了歡樂和幸福,對他的學生莫扎特和貝多芬以啟迪,並影響了許多後代音樂家,在世界音樂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點擊聆聽:Cello Concerto In C, H.VIIb, No.1: 1. Moderato(C大調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今天介紹的是輝煌優雅的海頓C大調第一大提琴協奏曲,《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是奧地利作曲家海頓作品。本曲在貴族文庫與圖書館中埋沒了將近二百年之久,直到1961年,捷克音樂學者蒲爾克特才在布拉格國立圖書館發現了海頓時期的手抄分譜,之後由科隆的海頓研究所學術主任費達透過譜紙的水印判斷,認定此譜為可信度極高的手抄譜,同時進一步確認此曲譜就是海頓所作的大提琴協奏曲。
本曲不僅具有維也納古典樂派所共有的典雅樂風,而且還在演奏技巧方面存在著相當大的難度,因此堪稱為那一時期大提琴協奏曲中的代表作品。本曲也是「交響樂之父」海頓對大提琴藝術的巨大貢獻。全曲共分為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 中板(Moderato),C大調,3/4拍子。
這個樂章為協奏型的奏鳴曲形式。樂團簡短的展現之後,獨奏家在大提琴進入之後就以第一主題展現華麗展技,充滿張力的和弦以及四弦並進的拉奏,令人印象深刻。這個主題可以說貫穿整個樂章,儘管主題蘊含了許多不同的動機,但在往後卻各自發展開來。整個樂章節奏舒緩,旋律柔美,大提琴表現出低沉、寬廣的個性,與作品的整體風格融為一體,樂章結束前的大提琴獨奏展技也相當絕妙。 不過樂團與主奏形成尖銳對比的手法,反映了巴洛克複協奏形式的痕迹,從單調的伴奏中可以感覺到巴洛克的餘韻。
————羅斯特羅波維奇 於日本 指揮:小澤征爾
第二樂章 慢板(Adagio),F大調,2/4拍子,三段體。
這是由主奏大提琴與弦樂器呈示的靜謐而抒情的樂章,在原譜上並沒有運用到木管樂器。樂曲中充滿了優雅旋律,尤其是大提琴戲劇化的長樂句,不僅展現大提琴的歌唱性,更顯示海頓在編寫旋律上的獨到功力。這個樂章就像第一樂章一樣,用大提琴展技直到終點。
————羅斯特羅波維奇 於日本 指揮:小澤征爾
第三樂章 很快的快板(Allegro molto),C大調,4/4拍子。
這個樂章同樣是奏鳴曲形式,保留跟第一樂章幾乎相同的結構以及巴洛克風。樂團總奏簡潔地呈示主題後,主奏大提琴出現必須馬上發揮演奏者的技巧,由於樂章的速度非常的快,對演奏功力是一大考驗。此樂章也再度顯示海頓能夠將單一主題,幻化成一系列的短動機,以及多樣且快速變化的情緒。在這個樂章大提琴獨奏家有絕對展技的空間,當音群快速地從低音域到高音域時,海頓巧妙的安排,聽起來就像是兩把樂器之間的對位對話。如果加上那些驚人的弓法使用,整個樂章就像是專為獨奏家寫的展技曲。
————羅斯特羅波維奇 於日本 指揮:小澤征爾
海頓的《第一號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作於1765-1767年之間,當時海頓正值三十多歲的多產壯年,並擔任尼古拉親王(Prince Nicolaus)艾斯特哈齊宮廷樂隊(Esterházy Orchestra)的樂長。
這首性格燦爛明亮、獨奏技巧不俗的作品是海頓為他的多年好友艾斯特哈吉宮廷樂隊的大提琴首席魏戈(Joseph Franz Weigl)所寫,作品帶有壯年海頓的明快、優雅、幽默與自信,藝術上也較成熟,是巴洛克與古典初期曲風的融合體。
由於同時期的莫札特、貝多芬都沒有寫過大提琴協奏曲,此曲堪稱當時大提琴協奏曲中的代表作。而大提琴家魏戈的演奏技巧,再當時也絕對堪稱一絕。這首協奏曲不僅反映當時巴洛克流行的形式,同時結合快板奏鳴曲式的結構,就像巴洛克的大協奏曲一樣,樂團合奏的部分規模相當小,除了弦樂群、另加兩把雙簧管、兩把法國號。而且,當時魏戈可能是艾斯特哈吉宮廷樂隊中唯一的大提琴手,因為樂譜上只有一個大提琴的聲部,不過當然也有可能其他的大提琴手演奏的是數字低音,或者是海頓自己用大鍵琴或是其他低音弦樂手拉奏數字低音。
不過造化弄人,這樣的傑作卻被埋沒長達200年之久,直到1961年才由捷克音樂學者蒲爾克特(Old?ich Pulkert)從布拉格國立博物館(Prague National Museum)中發現樂譜的手抄拷貝版。之後,科隆的海頓研究所學術主任費達透過樂譜紙上的水印判斷,這的確是可信度極高的手抄譜,並進一步確認就是海頓所寫。1962年5月19號在布拉格之春音樂節,進行了這首作品重新發現後的首演,由大提琴家米洛斯山多(Milo? Sádlo)主奏,馬克拉斯(Sir Charles Mackerras)指揮捷克斯洛伐克廣播交響樂團協奏,造成極大轟動,後續各地大提琴家爭相演出這首傑作。
靈感來自:Pina的古典音樂世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