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投資者說之知乎美股大V
他們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普通人
但他們都熱愛投資
他們有的重於投機,有的專註價值
但他們都有同一個身份——港股投資者
雲鋒金融在國慶期間推出系列策劃
用訪談的方式為您揭開真實的港股投資者生態圈
敬請關注
採訪人背景:小散戶一枚,有過短暫的美股分析師經歷,知乎粉絲逾兩萬。以基本面研究為主,也會看看技術指標,信奉「百無禁忌,掙錢就行」。
股票投資年限:5年,港股投資年限:1年
Q:什麼原因進入港股?
A:2015年股災之後,就陸陸續續聽到有人把資金轉移到港股市場的消息,不過真正下定決心的原因,還是因為大老闆在群里吼了一句,「今年港股市場一定會有一波機會,我們要把重心放到這裡。」
作為一名敏(gen)感(feng)的投資者,如果對這樣的信息還置若罔聞的話,實在愧對我多年的「韭菜成長日記」,何況這還是我們基金經理出身的大老闆的判斷。
當然,有想法和真正決定做之間還是差了很多功課的。在下定決心投資港股之前,我閱讀了很多相關的資料。因為之前對美股比較熟悉,然後港股市場整體來說又和美股有比較大的相似之處,比如都是基本面驅動啦,機構投資者為主啦,所以了解起來還比較快。另外我也特別研究了技術面,比如恒生指數在月線級別,如果能夠破了前高的話那麼趨勢肯定會更強。所以,最後就下定決心要買港股了。
Q:還記得第一隻買的港股是什麼?
A: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接著上面回答,當時雖然下了決心買港股,但是具體買什麼也不太了解。我自己的投資經驗大部分都集中在美股市場上,對美股的科技類企業比較熟悉。而港股又是一個以金融、地產、基建等大市值公司主導的市場。
而且,簡單的看過一些港股的投資者訪談和研究報告,感覺雖然港股市場在A股、美股、港股這三個市場裡面流動性最差,但是卻又一個最有效的市場,本身以機構主導,預測未來幾個季度的盈利能力遠超普通散戶。作為一個小散戶,承認市場比自己聰明,這點覺悟我還是有的,所以也就不打算在港股市場找alpha超額收益了。
那麼談到Beta,大部分人的反應肯定是買指數,不過恒生指數讓我不太喜歡的一點就是成分股裡面有很多沒什麼成長性,而且還具備高槓桿屬性的地產、金融股。然後,轉念一想既然所有的牛市都是龍頭股領漲,那麼乾脆買騰訊算了,也算是買了一個增強型的港股指數基金。而且看了一下騰訊的財務報告,資產負債水平、潛在業務(比如還沒有完全釋放的廣告業務)、盈利增長都還不錯。唯一的缺陷大概就是估值挺貴的,當時2萬多億的公司按照1.3倍的peg來估,始終覺得有點滑稽。
結果沒想到的王者榮耀如此火爆,造成騰訊的收入和估值都創了新高,一不小心中了一個戴維斯雙擊,看來我和港股還蠻有緣的。
Q:印象最深刻的經歷?
A:最深刻的印象就是2015年股災全程在場了吧。
因為一些個人原因,4800點才進的A股,牛尾沒有抓到,卻與熊頭撞了個滿懷。當時,證監會開始清配資,指數開始回調,風險開始積蓄,但是市場依然盲目樂觀,認為跨越上一個6000點牛市近在咫尺,等到第一次千股跌停的時候,指數暴跌到4000點的時候,恐慌情緒才開始釋放。然後證監會緊急糾結國內二十幾個像重陽投資這樣的私募,一邊發聯合申明說價值投資的機會顯現,一邊各掏腰包買了點成分股,市場有了千股跌停後的第一次反彈。我也是這個時候跟著大佬們進去的,當時還覺得自己特聰明~
然而沒想到的是,第二天直接就高開低走,最後直接又來一個千股跌停,瞬間我就懵了。以我僅有幾年的投資經歷,完全沒遇到過這樣的極端行情,還記得當時國外的朋友還打趣的問,你們國家的大盤是在除權嗎?
左思右想之後,就決定既然看不懂那就不玩了,然後在跌停板上把所有倉位都清掉。接著,又把模擬盤滿倉分級A用來觀察市場。在當時那個市場,用人心惶惶、流言蜚語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一方面大家將信將疑國家隊的力量,另一方面又在股災1.0,股災2.0的進程中,千股跌停的慘劇中不斷的徘徊究竟是割肉還是堅持。而我因為始終覺得看不懂當時的市場,也不敢輕舉妄動。反而是自己滿倉的分級A模擬盤,卻因為作為A股市場為數不多具有對沖效應的品種,而以正收益大幅跑贏了滬深指數,導致更加不敢輕易入市了。
股災2.0之後,大概2800點位置,開始第二次嘗試性建倉實盤,然後市場真正第一次的大幅反彈是從這裡,一度也以為股災已去,慢牛重啟,又把倉位加回來,結果,證監會推出熔斷模式,導致股災3.0的發生。股災3.0的千股跌停的第一個交易日晚上,我左思右想之後,覺得不能坐以待斃,就在美股市場上,找到兩倍做多滬深300的ETF (代碼:CHAU),一咬牙,頂著兩個點的貼水(因為市場判斷明天可能會繼續暴跌),放了等量做空倉位,用於對沖覆蓋A股的倉位。果然,第二天開盤股指低開3個多點後,繼續向7%的熔斷機制觸發。第一次熔斷15分鐘,接著觸發了第二次熔斷,導致當天交易所提前收盤,創造了近年來證券行業,提前下班紀錄…….再之後,熔斷機制被暫停,股災3.0過去,市場波動率下降,慢慢走出陰霾,回過頭來看,全程經歷股災,還基本沒受什麼傷,全靠膽小和運氣好……
類似這樣股災中的投資經驗,在港股市場其實也可以實現,因為無論是牛熊證還是反向ETF,都可以對沖自己的多頭倉位,這個比起A股來說還是方便很多的,這也是我現在選擇配置港股的一個額外的原因吧。
Q:最賺錢的經歷?
A: 最賺錢的話,是指收益還是收益率呢,因為以前也瞎搞過期權,但是不成體系,基本上是大賺大虧,做了一場過山車。
港股的話其實就是騰訊了吧,這個之前也介紹過了,那我說說真正靠分析捕捉到的一隻美股大牛股吧,畢竟港股和美股還是有相似之處的,可以供大家參考。
這家公司就是英偉達Nvidia。當時,朋友推薦了VR概念組合,提到了英偉達。然後我就去翻看了英偉達的資料,才發現這家公司很不簡單,已經在人工智慧、雲計算、數據中心、無人車多方面業務做了布局,而且本身資產質量、企業商譽都非常好,也跟一些技術行業的朋友打聽了英偉達的技術實力,總之,在GPU領域遠遠超過老二AMD。總之,無論是估值、還是資產質量、題材概念、管理層能力、企業商譽都感覺真是找不到一個缺點。
另外一方面,Alpha Go戰勝李世石,把人工智慧帶進了大眾視野,也帶進了資本市場。當時看到的一個核心需求,就是人工智慧所需要的計算能力,對GPU這種大規模並行計算的晶元有大量的需求,這對於一個英偉達來說,是一個產業級的需求風口。Alpha Go 戰勝了李世石,是人工智慧發展的里程碑和標杆之一,後續會大規模提高對GPU的需求。
後來,沒過多久,英偉達的價值就被市場發現了,數據中心的訂單源源不斷的湧來,營收不斷創新高。PE估值也從硬體製造銷售的區間,進入了人工智慧的區間。不過,可惜的是,中間因為自作聰明,想做一波高拋低吸,結果不小心踏空了一個很大的主升浪,後悔不已。痛定思痛過後,也就懶得再折騰短線操作了。
如果要將美股英偉達這樣的案例對應到港股上,其實就是類似舜宇光學科技和瑞聲科技這樣的科技大白馬。看準了行業前景、公司地位等因素,如果估值還不貴,那就得果斷買入。因為港美股不同於A股,大家對於未來盈利的預期不會打得特別滿,所以股價會跟著盈利增長慢慢向上,萬一撞上風口估值還發生了切換的話,賺的還能更多。這一點對散戶還蠻友好的,不需要內幕消息也能賺到錢。
Q:想對躍躍欲試的港股小白說點什麼?
A:額,作為一個小白,我其實也不知道應該跟小白說什麼。說「苟富貴,勿相忘」可以嗎?(笑)
個人覺得港股因為機構作主導,散戶流動性不足,所以在定價方面經常比較準確吧,常常不會給普通投資者帶來額外的收益,一分凈利潤對應一分股價。
有時候看起來的AH溢價,或者同行業公司不同倍數的估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港股自身的定價機制決定的。所以,在邏輯上,太過直白的套利策略不推薦重倉持有。有時候,投資還是安全保守比較重要,華爾街有句老話,There are old traders and
there are bold traders, but there are very few old, bold traders。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王小山準備起訴他人名譽侵權的行為?
※你們在值乎都遇到過哪些奇葩問題?
※大V、公知的存在是一種什麼現象?
※為什麼大 V 們好像什麼都懂?
※在知乎大 V 群是怎樣的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