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邏輯】:思考問題的本質才是核心
思考一個問題,首先是找到一個入口,屢出一條線,也就是思考路徑。這是思考的基本原則,從字面上看,一點問題也沒有,天衣無縫的政治正確。但是,這裡忽略了一個本質的問題,就是,從思考本身出發,實際上入口會很多,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無非是哪一條更順暢而已,每一個入口都會開啟不同的思維路徑,問題是展開了,但是否圍繞問題的本質,就是另外一個需要判斷的問題了。
那麼思考問題的本質是什麼呢?
就是問題本身最原始的需求與我們思考問題最終的解決方案的匹配度是否一致;或者說最原始的原因與思考之後得出的結果判定是否一致。
而這個原始需求或原因就是-----底層邏輯。
底層邏輯是我們思考問題時最先確立的那個核心,如果給它一個系統的準確的定義的話,那應該是:
每一件事物或者問題最原始的出發點與最人性的真實反饋。
圍繞著底層邏輯展開思考,會讓我們使目標與初心的匹配度更加一致。在此基礎上,我們尋找路徑,解決方案或者做出選擇,確定方向都是思考問題的最本質出發點。
底層邏輯的認知給我們能帶來什麼?
1,會在判斷事物上給出參考導向
2,會在選擇行為上給出指導標準
3,會在標籤定位上給出本質方向
4,會在問題認知上給出導向糾偏
5,會在自我認知上給出內心本性
6,會在未來路徑上給出判斷肯定
所以,在整個思維架構當中,我們最先找到的那個點,那個核心就是底層邏輯,從它開始思考,路徑導向才是正確的。
在商業系統里的定位就是從底層邏輯為思考核心。比如我們熟知的騰訊,在早期,它的底層邏輯就是創造一個可以讓人與人交流的軟體。從這個邏輯上確定的定位就是「連接」。連接人與人,連接人與物,連接物與物,連接世界就是從這個底層邏輯上生髮出來的商業路徑。
再比如邏輯思維,從最開始的「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到現在的「和你一起終身學習」,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最開始只是分享自己的一些讀書心得和不同角度的見解,沉澱粉絲,再用社群思維用來賣書賣月餅等電商的模式,看似有利可圖,但從商業行為來講這是沒有精準定位與使命的邏輯。邏輯思維本質的成功是用戶量,而用戶量的本質來源是邏輯思維的知識內容分享,這才是根本的底層邏輯。就是「知識內容分享」,所以在這個基礎上邏輯思維開發得到產品,定位就是知識服務商,底層邏輯與商業路徑完全一致。當然,這也是撤資papi醬的根本原因,因為行為與定位不匹配。
你可以用底層邏輯去分析其他成功的企業,看底層邏輯與定位,再與商業路徑匹配度是否一致。
毛澤東在指揮中國共產黨戰鬥的時候,很多人都去分析,有分析武器裝備的,有分析國際形勢的,有分析人員部隊的,有分析信仰思想的。當然,這些都是極其重要的原因,但底層邏輯不是這些,而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毛澤東制定的路線都是群眾路線,所有大家分析的內容都在底層邏輯基礎上作為執行路徑而優化。底層邏輯就是在解決問題上都圍繞在此,核心是不變的,變的是方法,是路徑。
再比如:巴菲特的投資策略,是個很常見的底層邏輯,就是「長期持有」,但很多人都做不到,或者會在此提出疑義。說對公司企業的研究啊,對未來發展的判斷啊,對公司人事的分析啊等等,都是邏輯啊。實際上這個問題一點也不複雜,一個不變的核心就是底層邏輯,而可變的都是路徑。無論公司怎麼去選擇,去分析,去判斷,最後落到實處的都是「長期持有」。
生活中也會遇見各種瑣碎的問題佔用我們的注意力,而且越生活化越瑣碎的事物我們越無從下手,因為生活離我們太近,而一個選擇或判斷都會讓我失去一部分安全感。這部分安全感就是讓你無從下手的原因。
比如你想跳槽,你面對的理由可能如下:
1,上班的距離太遠或工作周期比較長(時間或辛苦度問題)
2,公司的制度或人際關係不太和諧(內部氛圍問題)
3,公司待遇或晉陞通道不匹配自己(個人價值問題)
4,公司規模或市場口碑不夠完美(發展經驗問題)
5,其他公司邀請或就想換個環境(個人體驗問題)
6,公司沒有學習進步成長的機會(個人成長問題)
當然,你還可能有更多的原因,這都不重要,你可以都寫出來,純粹靠想出來的理由肯定不是底層邏輯。只有提筆就能寫下來的才可能屬於。然後,你試著逐條提問自己,如果上班距離變近了作息也合理了,你是否就沒問題。猶豫就不算了,當你發現某一條如果真的解決了,你一樣可以繼續工作,說明它就是現在想跳槽的底層邏輯。如果所有問題你都比較猶豫,那麼,相信我,你就是想跳槽了,沒有理由。
這些都是底層邏輯在思考應用中的作用。
我們要圍繞一個問題,反覆的挖掘最底層的那個需求和原因,你挖到了,就可以真正的思考路徑了。
推薦閱讀: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成功概率為1%的事件,理論上平均要嘗試到第幾次才能成功?
※[006]概念之間的關係
※從心理學中獲得更強的思維能力
※小畑健的《死亡筆記》中有沒有什麼邏輯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