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冰,兩個冰,三個四個冰,打打

近日,一名非洲友人在中國中暑了,而且,一旁的家人說他是來中國避暑的,他在非洲從來沒有中過暑……

唉,看來這位國際友人對我們古老中華的力量一無所知啊。

熱乎乎的甜餅配上冰涼的雪糕,一口咬下去……遊客都吃哭了,一個個想起了初戀,小卷餅成了會上最大的黑馬,被起名『世博會羊角』,這就是後來風靡全球蛋卷冰激凌。

文章來自網易蝸牛讀書領讀人 @美好百科,選自《美好百科:這個知識點超綱了》

我永遠的男朋友李大剛,極怕熱。酷熱天氣里,把他扔到家家沒空調、沒冰箱的古代做個小百姓,他大概就會流汗如大河,熱啊熱得就化成一攤水吧。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學習去做官,因為中國曆朝歷代在夏天都會給官員們發冰塊吃。

古代發冰塊是個大事。每年三九、四九天,先由朝廷的冰塊辦公室招募大批臨時工去凍冰的河裡取冰,存在冰窖里,等來年伏暑天來,便大張旗鼓地殺掉些羊來祭祀天地,找法師什麼的跳個舞,這才喜洋洋開窖發冰。

這種習俗從周朝一直傳到清代,貫徹了整個帝王年代。清朝時候官員都憑冰票領冰,官大票多,官小票少,我估計這就是降暑費的前身。

關於取冰存冰、建冰窖和冰塊辦公室的事,《周禮》《魏志》《宋書》啊各朝史書都當個正事單獨提(那個叫虛竹的人就是在冰窖里還俗的……),可見重視。到清朝,夏天吃冰的事特別隆重,所以書里說得也特別細。

清朝《會典》里說,紫禁城內、景山西門外、德勝門外有14個冰窖,藏冰12萬塊,供廟宇祭奠和皇宮用,另有四個土冰窖(估計就是存儲水平差點兒,二級冰)藏冰10萬塊,就是給大臣官員準備的降暑費。

中國朝廷凡事還是蠻講規矩。英國19世紀,舉世無雙大吃貨喬治四世當攝政王那會兒,他廚房的大冰庫佔了整個宮殿的四分之一,不是用來發降暑費,是全年無休供他一個人吃喝。吃不完也賣給私人小販,或者乾脆出租賣冰攤位,是倫敦那時著名的「冰工廠」。

中國老百姓也向官方冰窖買冰,不過唐朝後期,萬能的煉丹術士發現了造火藥的硝石還能吸熱造冰,夏天得冰就變容易了。硝石溶於水會使勁吸熱,在硝石水裡再放個裝水的小盆,盆里的水很快就成冰。

《百年孤獨》開頭說: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哥倫比亞屬於熱帶雨林氣候,所以想在那會兒運一整塊冰到馬爾克斯所描述的地方,我覺得那肯定要用到硝酸鉀

這種科學小實驗雖然不適合幾萬塊的大量製冰,但大可供唐朝的街頭小販現做現賣。所以唐朝人就有糖冰塊這種街邊零嘴吃。到宋朝,除了糖,還在碎冰里加果汁、果乾,元朝人再往裡加牛奶,接著就「紅豆!大紅豆!銼銼銼,銼銼銼」了。

清朝時候,賣冰凍小食是個特別常見的營生。小販們為了賣久一點兒,等不得伏暑天,清明節一過,就帶著蓋了棉被的刨冰上街吆喝(你要是80後小孩兒,小時候一定見過老奶奶蓋著棉被的雪糕車吧,一個樣)

在北京,賣冰有專門的吆喝響器叫冰盞。朱彝尊《日下舊聞》說:「清明日始賣冰,以兩銅盞合而擊之。」《帝京景物略》 也說「……手二銅盞疊之,其聲磕磕,曰冰盞。」

冰盞,就是小販疊夾在手裡,跟打快板一樣磕啊磕的兩個小銅碗。大概因為聲音脆涼,夏天能吆喝刨冰和冰鎮的酸梅湯、果乾、山楂糊、雪花酪、大西瓜;冬天就吆喝冰糖葫蘆。

魯迅在《彷徨·示眾》里也寫:

遠處隱隱有兩個銅盞相擊的聲音,使人憶起酸梅湯,依稀感到涼意。

北京以前還有個冰盞衚衕,1965年整頓地名時被併到校尉衚衕去了。

歐洲人吃冷飲,傳說也是亞歷山大大帝那會兒,先開始用冰雪拌著蜂蜜和水果吃起來的。

此後在義大利配方發展不大,跟中國一樣,就是往冰里加這加那,拼拼食材。

直到1553年,法國國王亨利二世跟美第奇家的凱瑟琳結婚,凱瑟琳就把這種冰果子露一樣的東西帶到法國。

(一塊兒帶來的還有芭蕾舞,這位皇后年輕時事業上沒發展,都在拿舞蹈和點心取樂)

凱瑟琳皇后年輕的時候沒機會殺人放火(她晚年得到了大大的機會),所以每天就要求吃點兒好的。

義大利廚子不斷被皇后的胃口鞭策,終於在1560年,研究出一種把奶油、牛奶、香料冰塊使勁攪打在一起,半固體狀的神奇甜品,這就是冰激凌的雛形。

不過那會兒的冰激凌里還有大冰碴子,沒辦法像雪花膏一樣濃稠軟滑,直到「開鎖王」路易十六(他是做鑰匙天才)的年代,路易十六的御用廚師才研究出雪花膏冰激凌來。

此後「開鎖王」和王后很快上了斷頭台,宮廷廚師滿街找工作,於是冰激凌的方子也就不再是秘密啦。法國食神「安托南」,就是路易十六他們完蛋以後才入行的。

(有個老漫畫叫《凡爾賽玫瑰》,就講了斷頭王后與國王的故事……)

安托南時代的冰激凌需要廚師用手打,一般家庭主婦可幹不了。直到1846年,有個叫南希·約翰遜的人發明了可以家用的手搖曲柄冰激凌機。用的還是水裡加硝酸鉀的那套,加上省力的手搖柄。再之後,1902年冷藏機被發明了,冰激凌工廠從此不是夢。

兩年後發生了更棒的事。1904年,美國在聖路易斯舉辦世博會,慶祝一百年前划算無比的「路易斯安那購地」。

(1803年美國只用1500萬美元就從拿破崙手裡購買了路易斯安那,美國領土一夜翻番)

世博會上交叉著搭了幾十個賣中東薄餅和冰激凌的攤位,生意奇好。有個冰激凌小販的盤子都不夠使了,旁邊眼尖的薄餅小販馬上讓他用自家薄餅卷上冰激凌給大家吃。

想想吧!熱乎乎的甜餅配上冰涼的雪糕,一口咬下去……遊客都吃哭了,一個個想起了初戀,小卷餅成了會上最大的黑馬,被起名「世博會羊角」,這就是後來風靡全球蛋卷冰激凌。這次會上另一個走同樣路線出道的大明星就是熱狗君!

(所以說蛋卷冰激凌不是撒切爾夫人發明的……她是1925年生人,頂多跟冰激凌軟化研究沾點邊……)

冰激凌進中國應該也是離清朝不遠的事,應是跟傳道做買賣的洋人一道進來的。Ice cream為啥被翻譯成冰激凌,一說是因為廣東話奶油叫忌廉,「冰忌廉」「冰忌廉」地傳到內地,就成了冰激凌;不過因為最早記載存冰一事的《周禮》中寫「有冰人,掌斬冰,淇凌」,我挺執著地相信作此翻譯的人是個愛引經據典的秀才。

我摩登大上海二三十年代街上就有手做冰激凌吃啦。也是用改良的大手搖冰激凌機。大木桶里放冰加鹽或硝酸鉀降溫,冰中間放個裡邊有螺旋葉片的帶蓋小鐵桶,桶里倒上藕粉、雞蛋、牛奶、白糖、香料,攪拌半小時就得「雪花膏」。

說是那會兒有一种放櫻桃的最受歡迎,名叫「花旗大姐姐」。所以說周星馳《功夫》里的啞巴小妹賣甜筒的設計不免太普通,要是賣「花旗大姐姐」才真是上道呢。

當然,那會兒的小販也已經可以從工廠批發雪糕和冰激凌了。1927年,有個美國人在上海開了第一家冷飲廠——海寧洋行,一開始是用機器做橘子冰棍,每天只生產兩三千根。1932年生意好,把原來的圓棒冰改成現在常見的扁圓形,更容易咬。除了橘子冰棍,又加賣紅豆、綠豆冰棍、馬口鐵聽裝冰激凌、三色冰磚和香草大冰磚,還有雙色紙杯冰激凌、紫雪糕,洋氣死了。

到1948年,廠子換了中英合資,生意更興旺,註冊了一個「美女牌」商標,成為中國當時最大的冷飲廠,產量佔全國的70%。

「美女牌」在1949年後跟著冷飲廠一起歸了公家,廠子改名「益民一廠」,「美女牌」在駐廠軍代表和廠里原來地下黨員的倡議下,改名「光明牌」。對對對,你小時候吃的「光明冰磚」真身就是「美女冰磚」。

最後給大家推薦一個我小時候特別喜歡的童話——周銳的《蚊約》。這個故事超適合夏天看,又有大蚊子,又有冰天雪地的牙打牙國。


推薦閱讀:

火花科學館 | 跨過這條線,一天就過去了!
火花小知識|星星為什麼是星形的?

TAG:趣味知識 | 雪糕 | 消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