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真的可以事半功倍--我的英語學習方法論
(全文高能,根據個人講座逐字稿修改後發表,請耐心閱讀!)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英語口語刻意練習—我的學習方法論》How do you improve your oral English in an effective way.
在正式開始我們的學習之前,需要大家去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口語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必須先弄清楚概念,對概念進行精準的定義,只有這樣做,後面的事情才不會搞錯了方向。英語里有這麼一句話叫做:
Doing the right thing is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doing it right.
做正確的事遠比把事情做正確要重要的多。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口語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我個人覺得,可以把它總結為一句話。這句話是這麼說的:
把辭彙按某種順序排列以語音形式去表達一個故事或道理,就是口語的本質
如何去理解這句話呢? 可以將這句話分成兩個部分, 「把辭彙按某種順序排列並以語音形式」這前半句話中有三個關鍵詞:辭彙,排列,語音。
要說話必須先積累辭彙量,說話不用詞那不叫說話,而叫沉默的藝術,無聲勝有聲;
而第二個關鍵詞排列就是指某種語言的排列規則,換一個說法,其實就是語法,你掌握了一定的語彙量,但不按規則去說,別人就聽不懂你要表達什麼,所以這個辭彙的排列組合就顯得很重要,通過它可以把語言表達的邏輯給立起來;
第三個關鍵詞是語音。進行口頭表達時,發音要清晰準確,如果發音太差,把wife發成life, life發成knife, 那這種口語的交流就會非常崩潰。
把三個關鍵詞:語音、辭彙、排列 串在一起,其實新半句就是在強調口語表達的基礎積累,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輸入部分,有輸入才會有輸出。
後半句話:去表達一個故事或道理。說的是口語的輸出。說話的目的是什麼呢?一般就兩種,去講清楚一個故事或者說明白一個道理。
故事的講述通常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描述。對環境、人物、時間等進行靜態的描述。比如:
從前,有一個小女孩叫做灰姑娘。她有一個後媽。
Once upon a time, there lived a girl called Cinderella. She had a stepmother
這個都屬於靜態的描述,description.
第二陳述。對故事的動態發展進行講述就叫陳述。例如:
灰姑娘去了舞會,遇到了王子,並和他跳了舞。
Cinderella went to the ball, met the prince, and had a dance with him
這個屬於動態的陳述,narration.
而去講清楚一個道理則屬於論述的範圍。論述叫argumentation, 講你提出一個觀點,並用論據支撐你的觀點。
以英文寫作見長的林語堂,寫過一本書叫做《生活的藝術》。裡面有一篇文章提出這樣一個觀點:
他覺得躺在床上休息是人生極大的樂事之一。
Lying in bed is one of the greatest pleasures in one』s life.
他用了很多例子來支撐他的觀點,比如他認為對於世界上的很多重要發明,不論是科學的哲學的,其中十件有九件是科學家或哲學家舒服地躺在床上時忽然得到的靈感。這些就都屬於argumentation的範疇,論述。
那麼到現在通過一句話,我們對口語已經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要講好口語,我們要掌握好口語輸入積累的三個要素:語音、辭彙和語法或排列。另外,我們也知道,口語輸出有三個功用:描述、陳述和論述。
如果我們所有的積累與練習,都在今天對口語的認知下進行,那練習的效果必然會更加有效。
接下去我們就一項項地開始講解。先從語音的學習講起。語音好比是人的頭髮,通常會給人美的第一印象,發音就像是你的一張名片,發音好容易給人留下更美好的印象。
一般來說,我覺得語音的練習通常有三個原則:簡單,量少,平和。
簡單,就是語音的學習要符合從簡到難的學習原則。
英語音標一共有48個,包括母音和輔音,一般先從母音開始學起,先練單母音,再練雙母音。單母音是雙母音的練習基礎。練好單母音之後,雙母音的練習就很簡單,通常就是兩個單母音組合在一起得到的。
例如先練習兩個單母音/?/ 和 /?/, 然後 /??/的練習,根據四大辦法進行調整,前長後短,前重後輕,前清後濁,前大後小。
這裡有一個將雙母音自然發飽滿的小技巧:就是讓輔音與雙母音中的第一個音相拼,這樣自然就發飽滿了。例如 boat,小船,先後 b ?, 再發?,自然就好聽了。
對於輔音的練習,最重要的是不要拖得太長。 所謂中式英語發音,往往是指中國人的英語發音受中文發音的影響很大,這就有必要了解中文的發音特點。
拿出一本新華字典,你會發現中文發音其實並不太注重輔音的單獨使用,更多的是韻母或者輔音和韻母相拼的音節為主。另外,中文發音相對固定,一共就399個發音方法,在這個基礎上配合中文的四聲聲調,就形成了中文所有的發音,所以這麼看來,中文的發音並不豐富,相對死板。
正是中文發音主要是以音節,即輔音+母音或韻母構成,這導致很多中國人都喜歡在發輔音的時候無故拖音,在其後面加上了一個母音。
例如,我的英文名字Jack, 其中的/k/是清輔音,一個氣聲,但很多人會發成接客的客,這就其實在/k/後加了一個/?/了。
如果大家在練習輔音的時候,能夠時常意識到這個問題,輔音的發音問題基本就解決了。
對單個音素的模仿基本做到位後,語音的練習一定要按英美人士平時的說話習慣去練。你會發現,英美人士在實際說話時,包含了大量的連讀,縮讀,略讀,變音等。
例如:I think 的發音,實際中很多人會發成:I thin. 後面的/k/的音會省略掉了,平時我們也跟著這麼說。
連讀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母音與母音之間的連讀;二是輔音與母音的連讀。 而弱讀主要是兩個輔音相鄰時,往往會去掉其中一個輔音去說。
除此之外,練習發音的時候還需要注意整個句子中的節奏。這個主要是通過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辭彙與次要辭彙的關係,對一些重要辭彙要加重語氣,延長聲音,而對次要辭彙與片語要輕要快。
這個部分的細節這裡很難一一去講,如果展開估計得講一兩個月。但是有一個最高指導原則,那就是:老外怎麼說,你跟著怎麼說。
中文連讀很少,正是因為如此,必須老外怎麼說,你跟著怎麼說,因為這就是老外說話的習慣,如果不這麼去做,會給聽力理解造成巨大的障礙。
第二發音的原則是量少,它指每次練習的材料要少,同時每次練習的時間要少,一般控制在20-30分鐘為宜。
語音的練習不同於分項的訓練,單次時間花得越多,效果越明顯。有時一個音發不準,怎麼練在短期內都練不準,這個時候不妨放下,等第二天再來練習,這時之前發不準的音已經能正確發出了。
第三平和。是指語音的練習不要過於追求完美,非得要說得和英美人士一個樣,其實語音只是口語表達很表面的一層功夫,更重要的是言之有物,speak with substance。要達到英語的順暢交流應該在其他方面多下功夫,前段時間樂視總裁賈樂亭用英文進行了一場演講,雖然他的語音並不完美,但不妨礙他傳遞自己的思想。過於迷戀語音,認為發音好就英語好,那是傻白甜的認知水平。
對於語音練習,通常有三個步驟。第一步大家都比較熟悉,就是跟讀模仿。
先將文本材料列印出來,標出原聲里的重音,連讀,縮讀,然後一句一句播放原聲,然後一句句地跟著模仿。例如:
a lot of people want to sound like a native speaker.
很多人都希望聽起來像母語人士。
其中 a lot of 標出連讀符號,a lottav; want to 說成wanna, like a 連起來lika. 讀成
A lottav people wanna sound likea native speaker.
第二步叫影子練習。在一句句跟讀熟練後,就可以緊跟在原聲後面,帶上耳機完整地跟讀整個練習材料,自己的聲音往往會滯後原聲幾秒鐘,就是一個影子在跟隨,所以叫影子練習。這麼做有一個好處,就是讓你注意在整個篇章中的語音語調,從而讓自己的英語更好聽。
第三步是重疊練習。這個通常是在影子練習熟練之後去做的,這個時候不是緊緊跟隨原音,而是要求與原聲同步去說,盡量讓自己的聲音與原聲重合在一起,練習的時候要帶耳機練,效果會比較好。
只要按著這三招嚴格訓練,進步往往是立竿見影的。注意,語音練習的一個關鍵是,記得用錄音機把自己的聲音錄下來聽,建立一個良好的反饋機制。
我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發現在教室里有一塊巨大的鏡子。通過這面鏡子,我可以看到自己的一舉一動,並通過鏡子調整自己的每一個動作。而錄音機好比鏡子,它可以記錄下你聲音的全部,有了它的反饋,才能不斷去修正自己的錯誤發音,改善語音語調。
從來沒錄過自己聲音的朋友,第一次錄音可能會嚇一跳,你可能會說,天哪,這是我的聲音嗎?口音居然會那麼重。所以一定要去錄音。
接下去我們談談辭彙的學習。 辭彙的學習辦法很多,世面上各種招數都有,聯想法,諧音法等等,這裡我會介紹一種完全符合語言學習本身的科學辭彙學習方法。
辭彙的學習有兩個方面,深度與廣度。深度是指光光記住辭彙是不夠的,淺記憶的辭彙很容易忘掉,我們必須從辭彙的記憶,理解和運用三個維度去立體掌握一個辭彙;而廣度是指對於任何一個你學過的辭彙,都可以做到舉一反三,能在腦海里形成一張單詞地圖。
如何才能在深度和廣度上立體學習辭彙呢?給大家介紹一個我構建的辭彙學習模型--辭彙如水,也叫WET。
W—E—T,它上三個單詞的首字母縮略而成。
W表示water, 指活水源義。
E表示environment, 環境,指辭彙的引申擴展義。T代表Translation,中英對譯。
這三個字母分別與辭彙的記憶,理解與運用是一一對應起來的。現在詳細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個辭彙記憶模型。
我們知道,水利萬物而不爭,水是如此平凡,卻給我們大利。
從老子的角度來看,水是最接近於道的。從佛學的角度來說,水也最接近於佛性的。佛性無色無相,但隨著作用體的不同,而化出千百功用。當佛性作用於耳朵,它呈現出聞性;當佛性作用於眼睛,它叫見性。
而水本身無形無狀,隨流隨行,隨著環境它亦可化為千百身形。進入水杯,它化為水杯形狀;進入水壺,它亦化作水壺狀;進入水箱,它便呈現箱狀。
而在很大意義上來說,在英語里,辭彙如水。
一個英語辭彙通常由若干內在因子構成,如同中國漢字的偏旁部首,這些因子常常是一些前綴,後綴,它們組合在一起形成了辭彙的源義,如同源頭活水,是Water。
當活水源義流入不同的Environment環境時,包括時間、空間、行業、學科、對象等環境,它會與之發生互動,從而讓辭彙的源義在特定環境下又呈現出具體的含義---引申擴展義。這些擴展義不必費力記憶,只要理解了就記得住。
記憶、理解了辭彙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去學會用這個詞。最有效的辭彙運用方法是通過中英對譯來刻意練習,通過這種練習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定位語言盲點。
對比譯文與原文,我們可以一眼看穿自己與原文的差距,不僅學到更地道的表達,更重要的是極大地加深了學習的印象,鞏固了辭彙的記憶。
因此,辭彙如水WET模型的學習包括三步:
第一步是分解辭彙,了解它的內在結構因子,前綴,後綴,記憶它的活水源義---基本義。
第二步是理解辭彙在不同環境下產生的引申擴展義。有了活水源義的幫助,我們用簡單的邏輯是可以推出擴展義的,從而讓辭彙記憶事半功倍。
第三步是中英對譯,活用辭彙。辭彙記憶的目標是用。通過中英對譯,可以輕鬆發現自己忽略掉的語言細節,找出中文與英文的共性與差異,並打造自己的中英雙語
現在不妨用WET來學習一下辭彙abandon.
Abandon該詞來源於古法語短語, 先來看看它的結構因子,它由兩個部分構成:
一個是a,另一個是bandon ,其中a表示「處於」, bandon來源於拉丁語bannum, 表示「宣告,管轄權」, 管轄權意味著指導人們能做什麼,或禁止人們去做什麼。
在歐洲的封建時期,領主有權在自己的領地發布宣告,要求人們做什麼,或禁止人們做什麼,例如禁止自建磨坊等,人們只能使用領主所建的磨坊並支付租金。
因此,abandon的活水源義是指處於管轄權之下,意味著放棄自己的權利,獨立性或應盡的義務。
當abandon的活水源頭基本義「放棄」,進行不同環境時,會呈現了不同的翻譯擴展義。
用於家庭中時,表示放棄應該盡的義務,表「拋棄,離棄「;用於情緒時,表示放棄應有的剋制,表「放縱,放任「。
這個詞既可以做動詞,也可以做名詞。
然後通過中譯英的練習,我們可以清楚地掌握abandon的用法。講解其中的一個例句:
他花錢無度,過著一种放浪形骸的生活。
He has spent money like water, leading a life of wild abandon
其中,我們可以看到,用wild abandon是來表述中文成語「放浪形骸」的意思。
另外,除了用辭彙如水WET模型深度學習辭彙之外,由於我們已經知道了辭彙的結構因子,所以很容易在辭彙廣度上做到舉一反三。
Bandon是管轄權之意,管轄的人說禁止你做這,禁止你做那,bandon因此又有「禁止」之意。那麼它的同源詞可以這麼記憶:
banish→禁止某人進入某地→放逐
bandit→禁止成為人的→強盜,法外之徒
contraband→與禁令對著干→走私
辭彙的學習就說到這裡,現在來看看語法部分的學習。
語法就是辭彙的排序規則。從口語的角度來說,語法的學習內容並不多,給出大家一個極簡的語法框架。它包括:極簡思維、極簡句型和極簡時態。我會用一條邏輯線幫助大家串起這些東西。
先來看看極簡思維。英美人士的常見思維有很多種,但最實用的思維是什麼呢?先提一個問題,請大家思考,為什麼老外在問問題的時候要把疑問詞放在句首呢?
例如,What』s your name? 你的名字叫什麼? 他會把What放在句首,以前學習時,老師可能告訴你,這就是一條規則,就是一種習慣。你看我們中文就會把「什麼「兩個字放在句子末尾。
其實,這個裡面就藏著英文里最重要的一種思維,請大家記住這句話:
最重要的東西先說。
也就是說,要把最重要的東西先表達出來,它能解釋為什麼老外在說what』s your name? 你叫什麼名字時,把what放在最開頭的原因。
我們來做一個假設,你說話的對象很忙很忙,他其實是沒有什麼時間聽你說話的,比如他只有三秒鐘聽你講話,而你說的這句話要花五秒才能說完,這樣他可能只聽到你前半句話,或就一個單詞:What. 但是,你已經把最重要的東西傳遞出去了,他聽到what之後,最起碼知道你在向他提問,並用的是what,對於what的提問,他只要用一個名詞回答就可以了。
其實英文里小到一句話,大到一個篇章,都要記住最重要的東西先說,因為這樣可以提高交流效率。比如,你要寫一個郵件給你的客戶,大意是說:由於天氣原因,客戶要的電腦要晚三天海運給他,對此你十分抱歉。
那麼根據我說的極簡思維:最重要的東西先說,那要如何組織語言呢。沒錯,你肯定是這麼說,我很抱歉,電腦要晚三天海運給你,因為天氣不好。組織成英文就是這樣:
I』m very sorry that computers will be delayed for three days because of the bad weather.
記住這個思維之後, 就可以把英文的句型給簡化了。傳統的語法教學中,英文最起碼五種句型。用一個故事來表示這五個句型是這樣的:
一個姑娘走了過來。 A girl comes. 這是主語加謂語的句型;
她很美, she is beautiful, 這是主語加系動詞加表語;
於是我愛上了它, I love her. 主語加謂語加賓語的句型;
接著為了表示我的愛,我給她買了一個鑽戒。I give her a diamond ring. 這是主語謂語加雙賓語的結構;
為什麼要買鑽戒給她呢。我要讓她快樂。I make her happy。主語加謂語加賓語再加賓補的結構。
這是傳統的講解套路,但這種分析只是為了學語法而學語法,對於具體的運用效果不明顯。根據極簡思維,其實可以大大簡化句型為:
主語+動詞+(其他)
注意「其他」這個部分有時是沒有的,並且「其他」的用法和主語是差不多的,只要能做主語的詞基本都可以在「其他」這個部分運用的,所以只要我們在口語中把主語和動詞這兩個部分說正確了,那整個句子基本就是正確的。
那麼接下去就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把主語說正確? 二是如何把動詞說正確。
主語說正確並不難,請記住要點:
必須是名詞來作主語,不是名詞要變成名詞作主語。
名詞就是名字,桌子,椅子這類的詞。如果不是名詞,就必須變成名詞形式來作主語,比如說動詞、句子或者形容詞作了主語,我們都要想辦法把它們變成名詞,這樣說出的主語就會是正確的。
先講動詞如何變成名詞。動詞變成名詞有兩個辦法,一是在動詞後ing,另一個是動詞前加to。
動詞後ing,通常表示做過這個動作或有類似經歷;而動詞前加to ,表示立即去做這個動作。
我們拿大家最熟悉的一句話來給大家解釋這兩者的異同。這句話是:
認識你很高興。
依字對應的方式進行翻譯,這句話會說成:Meet you is nice.
但根據前面所講過的:主語只能名詞來作。而meet you是一個動詞短語,在這句話meet you is nice中作了主語,很顯然這麼說就是錯的。
怎麼辦?按給的辦法,動詞變成名詞可在後面加ing, 或在動詞前加to. 這樣正確的句子有兩個:
To meet you is nice.
Meeting you is nice.
這時,這兩句話就都是正確的。但你會發現兩句話中的主語都太長,有三個單詞,而後面的動詞加其他部分總共也就三個單詞,整個句子就像頭超大身體極小的怪物,無法給人以美感,考慮到這種頭重腳輕的情況,於是用形式主語it代替,然後將真正的主語置後,那麼這兩句話變成:
It is nice to meet you.
It is nice meeting you.
口語中將it is都省略掉,那麼這兩個句子就這樣的:
Nice to meet you.
Nice meeting you.
到現在,你或許從語法的角度明白了Nice to meet you怎麼來的。但兩個句子到底什麼場合去用呢?
之前給出的規則里說過to do 表示「將去做,立即去做」,因此當你與他人初次見面時,說完「Nice to meet you認識你很高興 」這句話後,你會立馬去做這個meet的動作。你會問對方的名字,愛好,家庭,工作等多方面的問題,這就是meet的動作過程。
在問完所有這些問題後,你覺得差不多了,是時候和對方說再見了。這時你也許也會說上一句:認識你很高興。但這個時候的meet,認識的動作已經做過了。Doing 表示「做過,有類似經驗」,所以這個時候正確的說法是Nice meeting you。
這樣,從動詞本身你可以完全理解這兩句話運用的場合。Nice to meet you. 用於初次剛見面時用; 而nice meeting you用於初次見面後道別時用。
要不要死記硬背一些知識點呢?按我說的去理解,完全可以省下這功夫。
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再次見到你很高興,怎麼說呢?記得有一次在英語角,有個人對著一位已經認識過的老外說:Nice to meet you again. 當下老外都指出了他的錯誤,告訴那個人應該說:Nice to see you again.
這是一個中國人經常犯的錯誤,英語學了很多年,但就一個簡單的打招呼也用得不夠順暢。
這裡順便一提,動詞原形do表示的含義與動詞不定式to do的含義是一樣的,都表示「立即去做,馬上去做」。
例如come here! 過來! 請問你過來了嗎?還沒過來,是叫你立刻去做這個動作而已。為了方便大家記憶to do 和doing的差別,再舉一例,請嘗試翻譯這個短語:別哭。
大多數人立即脫口而出:Dont cry. 但事實上,這句話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進行翻譯。
如果這個人沒哭出來,想去哭,那麼這時的「別哭」就應該用Don』t cry. 因為cry是動詞原形,表示「立即要哭「的含義,而Dont cry就指不要去做哭的這個動作,這是完全符合具體場景的翻譯;
但如果已經哭得稀里嘩啦,那你就不能用don』t cry了,這個人已經做了哭的動作,此時正確的翻譯是: Stop crying.
經過這麼講解,有沒有get到動詞變成名詞的精華呢?
接下去我們要探討的是如何將句子如何變成名詞。句子一般是分為三類:陳述句,一般疑問句,特殊疑問句。針對不同的句子類型有不同的變化規則。陳述句變成名詞,比較容易,只需要在句子前加上一個信號燈似的辭彙就可以了,這個詞就是that. 例如:
他明天來是確定好的。
其中「他明天來「是句子中的主語,he will come tomorrow.
但這依然是個陳述句,不能直接做主語,前面加上that後變成that he will come tomorrow變成名詞後才可以作主語。
因此,這句話正確的說法是that he will come tomorrow is sure.
頭重腳輕用it作形式主語,真正的主語置後,這句話是這麼說的:
It is true that he will come tomorrow.
一般疑問句又叫做Yes或No疑問句,也就是那些用是或不是來回答的句子。它變成名詞,一般是前面先加上whether(是否)這個詞,再將後面的句子變成陳述語序。例如,他明天來不來 will he come tomorrow 變成名詞就 whether he will come tomorrow. 這樣下面這句話:
他明天來不來還不確定。
正確的翻譯是:Whether he will come tomorrow is not sure. 頭重腳輕變化出來就成了:
It is not sure whether he will come tomorrow.
接著看看特殊疑問句,特殊疑問句又叫做信息疑問句,這些句子不能簡單用Yes 或No來回答,而是必須提供一個具體的信息。 它變成名詞是將疑問詞先保留下來,後面的部分變成陳述語序。例如:他明天什麼時候來? When will he come tomorrow? 變成名詞則為: When he will come tomorrow. 這樣下面的句子:
他什麼時候來還不確定呢。
就會翻譯成:When he will come tomorrow is not sure. 頭重腳輕再次置後,變化為:
It is not sure when he will come tomorrow.
如果將句子變名詞簡化為一個公式,那是這樣的:
That/whether/疑問詞 +陳述語序。
知道了動詞變名詞,句子變名詞的規則,還需要記住形容詞變名詞的規則,這個很簡單,只需要在形容詞前加being 就可以了。例如:
生氣是對身體不好的。
Angry is not good for your health. 這麼說是錯的,因為形容詞做了主語,怎麼辦,按規則說成Being angry is not good for your health才是正確的。
作主語的只能是名詞來作,不是名詞要變成名詞的主要規則就這麼多的內容。
根據前面的極簡句型, 主語說正確了,那麼接下去要把動詞說正確。那麼怎麼把動詞說正確呢? 關鍵之一就是一句話:
有實義動詞用實義動詞,沒實義動詞用Be動詞。
舉例來說,中文裡的這句話:我在這。 如果從翻譯的角度來說,我對應I,在這對應here. 直接說成I here就可以把中文的意思給表達了。你發現這個句子里其實是沒有具有動作的動詞存在的。
但問題是我們說過,一個極簡句子一定要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主語,一個是動詞。但這句話「我在這「中沒有實際動作的動詞,根據上述說的」有實義動詞用實義動詞,沒實義分理處詞用be動詞「,那麼我們必須在I 和here中間去使用be動詞,正確的說法就是I am here.
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知道,其實be動詞是沒有含義的,只是起語法連接的作用,所以be動詞往往又叫系動詞。
再看另一句話:我在這學習。我對應I,在這對應here, 學習對應study, 根據極簡句型:主語+動詞+其他。這句話說成I study here就對了。 這裡很明顯有一個實際的動作動詞,直接用出這個動詞。
通過這兩個例子,你可以非常直觀地感受到它的用法:有實義動詞用實義動詞,沒實義動詞用be動詞。它簡單實用,讓每個人都可以立即上手。
另外,把動詞說正確的另一個關鍵是時態。
過去我們學了這麼多年的時態,究竟什麼是時態呢?能不能也用一句簡單的話給概括了呢?完全可以做到,請記住這句話:
時態就是通過動詞的變化來反映背景時間。
你要知道中文裡是沒有時態的,英文為什麼需要時態的,因為有了時態,可以讓人說話更具有時間感與空間感,會讓表達更為精準。那麼怎麼理解這句話呢:時態就是通過動詞的變化來反映背景時間。先給大家看幾個句子。
我現在是你的朋友。
I am your friend.我過去是你的朋友。I was your friend.我將來是你的朋友。I will be your friend.
有看出門道嗎?? 你會發現am, was , will be 都是動詞,過去你學習語法或記憶辭彙的時候都把它們記為一個翻譯含義:是。 但這並不準確,實際上 am表示「現在是」, was「過去是」, 而will be 表示「將來是」。 它們都是「是」,但是英語里通過動詞的變化卻讓動詞自帶了時間。
am反映的背景時間是 now, 現在;Was 反映的背景時間是in the past,在過去;Will be 反映的背景時間是in the future, 在將來。
用現在的話來說,英文里的每個動詞其實都自帶背景時間,自帶的背景時間到底是什麼,取決於動詞的變化。比如說完成時態的結構have/has done用出來時,它肯定也自帶背景時間,反映的背景時間其實就是「到現在為止」, 「so far」或」up to now」。
對「時態就是通過動詞的變化來反映背景時間」的概念有了基本理解之後,那就可以比較輕鬆地運用於實戰中了。拿到任何一個中文句子,要說成英語,並確定用什麼時態,先要做的事情是觀察這個句子里的背景時間是什麼?有些句子里是直接給出了背景時間,而有些句子是沒有給出背景時間,但暗指的背景時間你還是可以感覺出來的。例如:
我昨天工作了七小時。
這句話里的背景時間直接給出來了,那就是「昨天」,談論過去用過去式,就可以了,那麼這句話就說成:I worked seven hours yesterday.
再看另外一個給出背景時間的句子。
我明天要工作十一個小時。
很明顯,背景時間是「明天」,談論將來的夢想與計劃,用將來時就行了,那麼這句話要說成:I will work eleven hours tomorrow.
再看兩個沒有直接給出背景時間的句子。只要稍加推理就可以知道背景時間,並不會難。例如:
我每天工作八小時。
這談論的是生活作息習慣,並且是現在的一種工作習慣,因此背景時間是「現在」,用一般現在時就可以了,談論的是當前的習慣與作息。比如我們常說太陽是從東邊升起。 這談論的是太陽的生活習慣,當然要用一般現在時說成: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再看另一個例子:
我已經工作八年了。
這句話的背景時間是什麼呢?切入點在於八年這個時間是怎麼算出來的呢?沒錯,就是到現在為止。它暗含的背景時間是「到現在為止」,如果完整表達應該是:到現在為止,我已經工作八年了。
我們在口語表達的時候,通常都不會這麼說,因為太啰嗦了,但你要能夠分析出這個背景時間的。談論到現在為止的事情時,要用現在完成時,所以正確的說法是:I have worked for eight years.
同樣,你要說」你吃了晚飯嗎「,想像一下這句話的背景時間是什麼?沒錯,你肯定不是問對方」你昨天吃飯了嗎?「,大部分的時間,你的意思是」到現在為止你吃飯了嗎?「,因此最為妥貼的方式是用現在完成時,說成」Have you had your dinner?」
如果你真的理解了我給出的這句話:時態就是通過動詞的變化來反映時間背景。 那麼時態就真的很簡單。比如:到2024年這座橋的建設會完成。 你會用什麼時態,關鍵詞在於到2024年,它的意思是到2024年為止的含義,因此用將來完成時比較妥貼。沒事就分析分析句子的背景時間,你很快會把時態運用得爐火純青。
你能把主語講正確,並且你也掌握了動詞說正確的兩大關鍵,這就意味著你的口語在語法的角度來說,已經沒什麼問題的。
語法正確,辭彙從深度與廣度上掌握,語音正確,那口語怎能說不正確呢?輸入部分的學習積累就和大家分享到這。
接下去我們來談談口語輸出的三層境界。
其實,口語輸出的形式大體就是三種:一問一答,小型討論,辯論演講。 這三個層面的東西環環相扣,一個往往是另一個的基礎。有了這個大的方向,練習的目的也會更加明確。如果用三個英語單詞來概括的話,分別是dialogue, discussion, debate,縮略就是3D口語輸出模型。
先來看dialogue對話這個層面應該怎麼來訓練提升。對話再細化出來就是一問一答,無論你是看電影,還是聽採訪,怎麼變化都離不開一問一答。這說明在這個層面,我們需要去提升問問題與回答問題的能力。
問問題相對比較簡單,就是多問開放式問題,多用特殊疑問詞,少用用 yes或 no回答的一般疑問句。多問what, how, why開頭的問題,這樣可以深度挖掘對方的思路與思維。
這裡重點談談如何回答問題。回答問題先從大的思路來說,最常見的兩種形式:一種是直接的答案+原因的回答模式。
例如別人問你:What』s your favorite singer? 誰是你最喜歡的歌手? 你的回答思路就是先給出直截了當的答案,例如Jay chou is my favorite singer. 周杰倫是我最喜歡的歌手。
接著解釋原因:When it comes to music, he is a sponge, absorbing all kinds of style and seamlessly incorporating them into his orient-flavored R&B. 當談到音樂的時候,他就是一塊海綿,吸收各種不同的音樂風格,並把它們天衣無縫地融合成他具有東方風味的節奏布魯斯音樂中去了。
另一種回答問題的模式是:直接的答案+原因+細節
也就是在第一種的模式上,再加上細節的闡述,細節通常包括數字數據和例子故事。例如有人提問:What does music mean to you? 音樂對你意味著什麼。 根據第二種回答模式,那麼回答可能是這樣的:
Music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y life. 音樂在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直接給出答案。
It can soothe me when I feel stressed out. 當我感到壓力很大的時候,音樂可以撫慰我
這是在給出原因。
I usually listen three times a day. Early mornings are best time for me to play music, as it can lift my spirit all day. 我經常一天聽三次。早上是最佳播放音樂的時候,因為它可以讓我一整天精神抖擻。
給出了細節,包括數字數據。
大的思路簡單給出這兩種,更多的回答問題思路大家可以平時不斷思考與積累。 現在談談回答問題的細節問題。
一般對於問題的答案,特別需要從兩個層次去模仿學習。
一是對於你已經能聽懂的,單詞基本都認識的部分,你要多注意小詞的用法,並持續積累,不可輕視,並在實際運用中多做輸出,例如,
這是給你的一個小禮物。
很多人直接翻成 : Here is a little present for you.
但實際上老外在電影電視劇中常說的是:Here is a little something for you.
再比如:
除了搖滾,你最喜歡什麼音樂?
這個「除了「,你能想出什麼辭彙呢,絕大多數人肯定會用except for, 或者apart from, aside from,這些都沒錯,但電影電視劇中,人們常常用的是other than.
Other than rock and roll, what』s your favorite music?
對於a little something 和other than這種小詞用法,一定要結合語音語調,反覆操作與不斷口語輸出,進行表達,因為我們往往看不起這種小詞,以前自己真的掌握了。我經常說一句話: It』s not what you don』t know that troubles you. It』s usually what you know that trouble you. 不是你不知道的東西在找你麻煩,通常是那些你已經知道的東西在給你製造問題。
為什麼電影電視劇里老外說話經常聽不懂,自己用不出來,問題就出在這些最高頻的小詞用法,你練得太少,用得太少,太不重視,而恰恰就是這些不起眼的東西在阻礙你的成長與進步。對付這些基礎性的漏洞,記住就是要多輸出,自己沒事就開口練,練成一種本能。
二是對於你不懂的部分,你要多做輸入。 對於那些你從來沒接觸過的習語,俚語,或專業術語,本來就是知識的盲點,對於這一些,就是多做筆記,多看相關的書,比如習語詞典,大量輸入,慢慢轉化為讓你明白的部分。
例如,我聞到了一隻老鼠。 I smelt a rat. 這是一個習慣用語,表示「我覺得哪不對勁「。再比如有這麼一個對話:我把考試搞砸了。有人回答說:Join the club. 字面意思是」加入俱樂部「,實際意思為」我也是「,」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意。
如果以前就沒有相應的輸入積累,不明白就是很正常的。無他,多輸入勤查字典就可以了。
對於一問一答就給大家介紹到這。第二種口語輸出的形式是小型討論,這個部分相對簡單,只要針對一個話題,分拆出更多的小問題,那麼將小問題的答案串在一起,就是小型討論的答案。
例如,將前面一問一答的幾個問題的答案串在一起,就形成了這個話題:talk about music a little 的答案。
再例如,要你談談你的家鄉。你會怎麼去談呢?分解成三到五個問題:
What is your hometown? Is it a city, a town, or a village? Is it a big one or small one?
What do you like most about your hometown? Why?
What do you like least about your hometown? Why?
只需記住一點,要懂得不斷拆解,拆解成更細的問題,配合一問一答,就能出色完成討論階段的積累。
最後,談談口語的最後一個層次,辯論與討論。這個部分已經不再是光口語的範圍,這涉及到一個人的閱讀量,專業知識,人文修養等多方面的因素。
例如,這個辯題:Is torture justified? 酷刑是否保留? 這涉及到正反兩方面的觀點,你要明白這些觀點,最起碼需要先閱讀正反觀點的相應論文,以及其他閱讀材料,有了這些基本的輸入,才能夠立體思維這個問題,並找到對方觀點的問題所在,並予以回應。
比如說,反方的觀點認為,不應該保留酷刑,哲學學者Devine從自然主義,功利主義,康德學說,政治行為學等多個角度進行了深刻的論述。要達到這樣的辯論深度,毫無疑問,學在英語外是十分必要的。
對於三個層次的口語,給大家分別推薦幾本書。對於一問一答,最為基礎的可以用英語九百句,或者 《英語問答Q&A》; 對於小型討論,我推薦使用任何一本雅思或托福的口語書;而對於辯論演講,重點推薦 《立場 taking sides》系列圖書。
如果讀者的水平較高,也可以按自己的實際情況自行動手積累專屬的資料庫。無論如何,希望這次的內容對大家有用。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tMFRidzQtRVp0SVpyY3VnOXhHSg== (二維碼自動識別)
口語的提升是一個持續努力的過程,送給大家這句拉丁名言,以共勉:
Gutta cavat lapidem ! 水滴石穿 !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公眾號 : comicenglish
漫畫英語世界
水滴石穿
Gutta cavat lapidem!
推薦閱讀:
※systematic和systemic的區別
※精讀外刊:受到威脅的蝦只
※雅思7.5分備考心得分享
※深扒《老友記》——史上最全老友記學習筆記S04E20
※2.15早讀|Hes insane. Hes awes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