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用藥依從性:技術無法成為主要動力

以技術手段來推動診後的健康管理一直是醫療市場關注的重點,隨著市場逐步認知到普通的健康數據對於醫療服務質量的提升和控費都無法產生很大的積極影響,現在市場更為關注的是在急性期出院後的急重症術後康復。美國市場在這方面的投入主要是緣於平價法案(ACA)推出後,按價值付費對於再入院率有著嚴格的考核標準。為了減低再入院率,急性期後的病人康復和管理就日益重要。

雖然,醫院有動力設計相關項目追蹤病人,更好地關注他們。比如梅奧診所就是這樣做的,術後設計了一整套移動和線下手段保證病人不「消失」,這些項目非常專業,需要專業人士配合醫生去進行。但是,這樣的項目是否有真實的效果,能否真正幫助醫院降低再入院率,提高病人的診後康復能力依然存疑。要提高病人的康復能力,首先是解決他們的用藥依從性的問題,而這至今以來都是讓市場困惑不已的。

隨著科技的進步,醫療機構都在學習運用技術手段來提升用藥依從性。為了更好的觀察技術和經濟手段能否提升用藥依從性,美國賓州大學在2013-2016年間對參加試驗的每位病人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試驗,最近JAMA Internal Medicine刊發了這篇由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的試驗結果,該試驗從7179位病人中篩選了1509位參與者,這些病人都是在醫院治療急性心肌梗死之後出院的。所有病人都是住院1-180天之間並已經出院回家,病人平均年齡是61歲。全部病人被分為兩組,一組是常規沒有干預的,共506位病人。而另一組則是基於三種形式的干預,共1003位病人,醫院為這些病人提供電子藥瓶、基於投注法的經濟激勵和社會支持。

這些病人全部是從全美五大商保公司和Medicare的非按價值付費病人選擇,所有干預的標準都是按照保險公司對會員的管理模式。一般來說,保險公司對於術後病人會進行追蹤和回訪,通過指派護士和專業人員進行問訊、健康指導以及提醒用藥或隨訪等手段。這都是為了更好地追蹤到病人的狀態,降低突髮狀況的可能性。

通過對這些病人的追蹤,試驗的結果是非常令人沮喪的,兩個組在再入院率和藥物依從性方面是一致的,技術和經濟激勵手段均沒有效果。這個結果讓試驗的組織者也非常吃驚,因為這與長期以來形成的技術對診後干預的有效性並不相符。

這個試驗雖然只是個例,樣本的抽取和方法可以找到一些瑕疵,而且整體的干預手段仍有待提高。但這個測試對於長期以來市場形成的技術干預的有效性仍然形成了質疑,特別是對於保險公司和醫院來說,如果技術干預手段不能產生直接有效的後果,在這方面的投入是否值得繼續將成為他們未來的主要考慮問題,這也對整個新興移動醫療市場產生影響。

從此次干預的手段來看,還是純粹依賴技術的用藥依從性,而不涉及大量的人手去貼身提供服務,這也可能是測試結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雖然得了重症的病人有動力去進行自我管理,特別是在有技術輔助和經濟激勵的前提下,但對疾病的管理本身也是逆人性的,隨著身體具有一定的康復之後,很多人可能依舊無法保持依從性,畢竟這等於需要完全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貼身的重人手服務仍然是疾病管理的核心,而非技術。而經濟激勵的意義其實也不大,之前很多保險公司推出過滿足一定的健康管理措施就降低保費的策略,但用戶響應者寥寥。而在美國,即使保險公司免費提供健康管理給那些有風險人群,也依然有很大比例的用戶並不願意參加或參加了無法堅持下去。

總之,在疾病管理領域,技術手段仍然只是一種並不具有決定性力量的因素,核心還是需要健康管理者去貼身提供服務。雖然表面上,技術手段能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務能力,但在人性上,技術並不是萬能的,而疾病管理正是這樣一個技術無法改變的領域。


推薦閱讀:

TAG:用藥 | 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