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化全球化對於民族文化的衝擊

完全是自己的意淫和一意孤行。

前一段時間上映的印度電影《摔跤吧》在國內可謂是現象級的影片。在豆瓣評分中,只有百分之一的觀眾給了最低分。也算得上是國內觀眾的一記良藥。沉迷了這麼久的電影市場,可算是拿出了一部像樣的影片來充斥觀眾胃口。但是,這部現象級的電影卻不是本國作品,而是我們各位一直常常看不起的或者說是低賤的印度阿三拍的。其實挺可悲的。在我們的理解中,印度都是些神人。各項能力指數都是能飛天的狀態。可惜,可憐,可怕。國人太過自信了。

如果我們單純的從印度影視的角度出發。人家有寶萊塢影視,幾乎所有的印度文化印記的電影都出自哪裡。而我們同樣順勢全球化的大潮流,推出了三地合流,香港電影,大陸,台灣。這些只要說這中國話的電影,統稱華語電影。不過這麼說起來,我們也有過很多拿得出手的電影,譬如李安的《卧虎藏龍》劉鎮偉的《無間道》和賈樟柯的《天註定》也是在國際上享有一定聲譽的。但是有件事我挺傷悲的。應該是14年,那年的戛納獎,我們國家報上去的是《滾蛋吧腫瘤君》一部片名都仿照日漫的電影,居然能代表國家。代表整個國產電影。

笑呵呵。

題外話說多了,還是拐回來說說這個印度電影吧。

由於全球化的浪潮,文化傳播伴隨著經濟發展向著各個國家輸出。政治上有一句話叫做「和平演變」所謂和平演變,就是讓一個國家的國民認同另一個國家的文化從而達到侵略的目的。現在美國已經在做了。而且做得很是成功。如果大家多看看新聞就會發現。美爹,哈韓,哈日這些字眼充斥著這些版面。而且還被頂到首頁。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很簡單,也很好解釋。為什麼中國會有國產電影保護月?因為外來電影對中國的電影市場的衝擊是空前巨大的。為什麼《捉妖記》和《西遊》創造了票房奇蹟之後,國家宣傳拉到頂峰。而外國電影的票房高居不下,國內卻很少有說法。這其一是保護國產電影,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習以為常。

當年《泰坦尼克》便是例子。

說了這麼多,該說說重點了。印度電影《摔跤》在中國獲得成功的背後有一部分政府推手的控制,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中國缺少這樣能直面社會問題的片子。政府不能明說,這樣問題會很多暴露出來。還有一個問題是我看評論看來的。有些人會認為這個片子直接說明了父權,男權的絕對權威。片子本意是在強調女權,可是流傳到中國之後,卻是男權的絕對性。這便是,民族文化對一部片子的認同度。如果中國人對著部片子全部充滿了好評就是中國人的惰性。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的想法。引用魯迅先生的話便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講句實話,我在看這片子的時候,對父權的絕對權威產生了質疑。甚至傷心。

印度電影還有一部現象級,名字叫《我的神啊!》

這部電影,我的確沒看懂,為什麼?因為中國大部分人不信仰宗教,只信仰,共產黨。我也相信黨,所以我沒看懂。我就看見了一群瘋子在玩耍,在跳舞,在唱歌。觀者過度解讀,強行帶節奏。笑呵呵。民族文化底蘊不同,社會問題不同,對於文化全球化的接納方式和質量也不同。我不是說外來文化都不是好的,只是在我們國家,外來文化的依附性,會很低。

小時候,我愛看奧特們,我嚮往成為一個英雄人物,拯救天下蒼生。到現在我依然這麼想,太幼稚。可是美國人,也做到了。漫威各種超級英雄充斥著我們當代的中國兒童,特別是有過學習經歷生活在城市裡的孩子們。拯救蒼生,善是對的。但是毛主席說過,團結就是力量。祖訓不能忘啊!

哈哈哈。

還有一件事:文化全球化有好有壞,但是對於民族的文化衝擊是大大不能的。

中國的文化雖然有五千年,但是真正的底蘊又有多少呢?市場經濟下,中國人自己做的文化宣傳活動一切都是為了錢,為了經濟效益。這樣的東西,即便是賺了錢,也走不出國門。無法弘揚中國文化。前幾十年,好萊塢有李小龍,成龍坐鎮,功夫算是宣傳出去了。功夫精神也跟著弘揚了一波。但是現在,好萊塢雖然快跨了,但是我們在好萊塢裡面的影星。李冰冰,景甜。她們能帶給國家什麼呢?

又扯遠了。結個尾。

文化全球化對於民族文化的衝擊時前所未有的。別有用心的國家,是和平演變的手法。無心插柳柳成蔭也是很多的。前一段時間網路公共號對於印影的高度評價著實在貶低自己。我們電影事業發展了這麼幾十年,難道一無是處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們也要學習,學習什麼?學習別人的手法?不不不不。我們應該學習別人的態度。對待文化產品的態度。電影是商品還是作品?是要好好想想了。走的出國門的電影,只有民族的。

習主席說過:別讓文藝沾滿了銅臭味。

毛主席說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這個浪潮下,經濟是一方面,文化也不能拉下,欲要征服一個國家,必先征服其人民,欲要征服人民,必先征服意識形態。如果我們還是一味的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而貿然的附和全球化。

這便是愚蠢的。

推薦閱讀:

《金剛:骷髏島》---商業電影所不能承受深刻主題之重
從不同的視角去看《釜山行》《隧道》這樣的災難片!
2018年中國電影行業市場前景研究報告
《2018中國電影產業數據洞察》報告解讀

TAG:電影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