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未來辯論通論》序言

序言

問題的提出:有關華語辯論的困境

相信各位辯論界的同僚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辯論活動的觀眾普遍偏少。一項對於社會教育如此重要的社會活動,其觀眾數量卻遠遠少於預期。在很多學校的校級比賽當中,觀眾幾乎局限於辯論愛好者,很少有辯論隊以外的師生來關注這項活動。校園辯論賽的影響力甚至比不上歌手大賽、朗誦大賽。

第二個問題是,這一項活動受到學校支持也較少。校方往往願意將注意力集中在藝術團、話劇社等文藝類團體上。辯論隊在多數學校是一個受到邊緣化的組織。甚至很多學院級以上的隊伍連辦公室都申請不到。

第三個問題是辯手的大量流失。據粗略的統計,在筆者所在的浙江大學,一隻普通的學院級辯論隊,人員流失比例大概是每年50%。平均每招收至少八個人才有一個人有可能留到大四畢業。也就是說即使連對辯論活動感情最深的辯手群體也在「用腳投票」來質問著這個行業

第四個問題是贊助商的流失。贊助商不願意贊助辯論比賽,這個問題在近幾年尤其嚴重。在華語辯論界影響力最大的星辯、新國辯,都只能靠辯論愛好者自己出資贊助才能勉強得以維繫……

這一系列的問題一言以蔽之,就是辯論行業正在逐漸失去人心。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失去人心的行業要麼面臨改革,要麼走向滅亡。

其實這些問題在多年以前就初現端倪了。早在2011年,在華語辯論界一度處於支柱地位的國際大專辯論賽在舉辦過最後一屆之後就停辦了。官方支持的衰退導致辯手群體必須面臨一個身份轉型,即由一個純粹的參與者向組織者轉型。辯手不再僅僅是辯論活動的消費者,同時也變成了生產者。例如,世界華語辯論錦標賽、國際華語辯論邀請賽、馬來西亞星辯等等,都是由辯手群體自主發起並發展壯大的辯論產品。

但是同一時間,辯論行業並沒有被作為一個成熟的產業來運營。

什麼叫產業?「產業」從廣義上定義,可以認為是人類基於一定的社會需求,調集各方面的資源,形成的一系列解決方案之總和,而一個產業發展的理想狀態是自負盈虧。

例如,商業社會所基於的社會需求是廣大消費者的需求,其調集的資源包括企業、工廠、各類人才、技術和營銷渠道等等,其形成的解決方案是各種產品和服務,最終能夠實現盈利,促進經濟發展。

再例如,教育產業基於的社會需求是人類普遍的發展需求,其調集的資源包括學校、師資力量、圖書館、各類信息平台和認證機構等等,其產生的解決方案包括學校教育、社會培訓、人才考核與認證等等。它通過政府的投入、學生的學費、企業的捐贈等渠道,實現收支平衡。

而辯論行業顯然沒有達到這些要求:社會需求不明朗,資源的調用不充分,解決方案不科學,更沒有實現自負盈虧。這些都導致辯論行業至今缺乏長久發展的能力。

辯論的產業化:繞不過去的話題

到這裡,很多老辯手可能會問我一個問題:辯論為什麼一定要產業化呢?這裡,我分幾個方面進行回答。

首先,有的人認為辯論行業不需要變現,只需要拉贊助來舉辦就可以了。「坑」來企業的錢辦自己的比賽,何樂而不為呢?

這樣的思路站在辯手自己這個狹窄的視野中,自然沒毛病。

可是如果我們站在企業的角度,就知道問題的所在了——企業為什麼要贊助辯論賽?稍有營銷常識的讀者應該清楚這樣一個事實:在當今這個大數據、互聯網興起的時代,整個商業社會的營銷途徑,整體上在從傳統的廣告業向精準營銷轉型。企業通過大數據精準地定位客戶、發布推送,其成本遠遠低於傳統的、無差別的廣告投放。而其客戶轉化率則顯著高於傳統廣告。

在這樣的條件下,辯論賽作為一種傳統廣告投放的手段,極有可能被阿里巴巴大數據平台這類渠道所取代。在這樣的條件下,辯論比賽如果維持當前的發展策略,還有多大的概率能從企業的手裡拿到贊助金呢?

其次,有的辯手會講,我連贊助都不需要,只要學校支持就足夠了。

那我想問:如果你需要爭取學校的支持,那你明白學校的目標是什麼嗎?學校的真實需求是什麼嗎?

大多數學校支持舉辦辯論活動的目的,無非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升學生的思維素養、樹立校方的正面形象之類。那麼請問,現在的辯論賽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嗎?如果當前的校院辯論賽仍然只是少數專業辯手的競賽活動,遠遠沒有實現大眾參與,那麼學校的豐富校園文化的目標又從何談起呢?

再進一步講,有的讀者說,我們不需要任何支持,我們只是一個興趣團體,只要實現自娛自樂就好。

那麼請問:如果我們是小圈子的自娛自樂,那麼有多少興趣愛好者願意為這個興趣愛好掏錢買單呢?

要知道其他的興趣行業,無論是跆拳道還是日本劍道,無論是音樂美術還是模擬聯合國大會,都有大量的參與者願意砸高額的報名費參與這項活動。而假如今天世錦賽要收取上千元的報名費,恐怕唾沫星子都能把主辦方淹死吧?我們的服務質量,真的已經達到了讓這個小圈子裡的人願意掏足夠多的錢來支持這項活動的程度嗎?這恐怕又是一個我們需要反思的問題。

最後,有的讀者財大氣粗,說我不需要你們付報名費,乾脆我自己掏錢來辦。

我暫且不追問你這樣有錢任性的豪情能支持你走多久,就算你自己掏錢辦了一個比賽,可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難道所有的參與者他們沒有付出時間成本、機會成本嗎?

試想,當今的校園裡,免費的學生活動難道還少嗎?可是為什麼很多活動參加的人仍然是寥寥無幾呢?如果用戶的時間可以花費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他們為什麼要來看辯論賽?為什麼要來支持你的理想?我們是否有底氣告訴大家:來看辯論賽,你的每一分鐘都花的值得?

綜合以上幾點我們發現,堅持理想不能只靠一個人或幾個人,而是要靠一群人,一大群人。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產業化是當前的華語辯論界逃不掉的一個問題。

辯論產業化的研究現狀

那麼辯論產業化該如何實現呢?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從歷史經驗來看,一個成熟的產業,應當有理論構想作為先驅。

例如,在財政問題上,中國古代的《管子》做出了最早的說明解讀;而對於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最早由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做理論上的奠基;至於在互聯網時代非常熱門的虛擬經濟,最早的構想則可以追溯到紐約大學的克萊·舍基的「認知盈餘」理論。

而在華語辯論界對於辯論產業該如何發展,最早將研究觸手伸向這個領域的當屬浙江大學的聶品老師和福州大學的潘榕老師。他們於2003年合著的《辯論通論》,就最早提出了「校院辯論的核心競爭力分析」這個問題。

《辯論通論》以校院辯論活動為主要研究對象,將校園辯論和脫口秀節目、學術報告等各類活動進行了對比分析,認為其核心競爭力在於集說理、競賽、語言表達三者於一體,提出了校園辯論在本質上是對人類思維的模擬,在形式上是對講課的模擬這一觀念。

簡而言之,辯論賽就是講課,辯手就是老師。評價一場比賽打得好不好就看講課講得好不好;評價一個辯手是否成功就看他是不是一個好老師。圍繞這一總體原理,他們對辯論賽的設計原則、辯手的成長方向、辯論隊的打造等若干問題進行了總體分析,直到今天仍然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但是,《辯論通論》畢竟是最早觸及這個領域的著作,作為一個領域的先驅者,必然有其不完善之處,總結起來大致有如下三點:

首先是這本書年代實在久遠,至今已有14年。隨著社會競爭的迅速激化和技術的迅速進步,今天的很多社會背景已經和當年大不相同,例如《辯論通論》對於互聯網社會的分析顯然不夠深入,這是受制於當年網路不夠發達,產生的客觀局限性。

第二,《通論》缺乏成熟的制度設計,很多先進的辯論觀念僅僅是觀念,而沒有落到實處。即使是在十幾年後的今天,即使是在《辯論通論》誕生地之一的浙江大學,書中的很多理念都沒有轉化為辯手的普遍共識並加以實踐。關於辯論制度設計的相關內容,華語辯論界至今停留在照搬西方制度的「拿來主義」階段,缺乏靈活變通的制度設計思路。

第三,《通論》的研究對象局限於校園辯論,和社會需求接軌較弱。《通論》認為辯論就是講課,可是整個講課行業現在已經受到了嚴重衝擊,知識服務行業的興起、網易雲課堂等新媒體平台的誕生,使得傳統的學校講課形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當社會需求發生變化的時候,辯論行業恐怕不得不站在一個更貼近時代的視角上,重新考慮自身的定位。

以上三個問題都是《辯論通論》成書的時代所沒有的,而當今辯手不得不考慮的新問題。

面向未來的「辯論通論」到底講了什麼

明確了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之後,各位讀者可以簡單了解一下本書的內容。

基於產業化的視角,本書進行了以下的分析:

在第一章,我們將重新界定辯論的相關概念,並明確與辯論研究相關的知識體系、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

在概念界定上,我們採用廣義的概念,認為辯論本質上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對話主體之間,通過互相激勵和反饋的方式,實現信息交換的活動。而以辯論為基礎的一切競爭模式皆可稱之為辯論賽。以辯論賽或其他辯論活動為基礎,調動各方面資源解決一系列社會需求的人類活動稱之為辯論產業。

在知識體系上,本書認為辯論學應該研究以下幾部分內容:辯論的客觀規律;客觀規律結合一定的價值導向所產生的辯論制度設計;在一定的制度之下產生的辯論策略。基於這幾部分內容,我們將提供理論分析和案例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由於缺乏現有的實踐基礎和實驗條件,本書將以思想實踐為主要方法,採用激勵、響應、反饋三個要素為主要的考量因素,以經濟學、心理學、傳播學的相關原理作為理論基礎進行研究。

在研究對象上,本書認為辯論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各式各樣的辯論形式,包括非正式辯論(日常辯論)、娛樂型辯論、決策型辯論(含學術型辯論)、社交型辯論、教育型辯論等等。針對每一類辯論,又有其特定的價值導向和制度設計方案。

在第二章,我們將介紹各種各樣辯論形式的特點和設計方案。

對於娛樂型辯論,我們認為其結構最簡單,核心要求是即時反饋。娛樂型辯論的研究意義在於,娛樂型辯論有利於充分激發各個參與者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辯論活動的活力。這種特質可以應用在各類辯論當中。

對於決策型辯論,我們認為它是最常見的辯論形式,學術型辯論的本質其實也是決策型辯論。決策型辯論的關鍵在於目標、過程和成果的管理,尤其是階段性共識的管理,它可以標誌著決策型辯論的有效性。決策型辯論可以和絕大多數辯論形式相結合使用。

對於社交型辯論,它是增值最快的辯論形式,因為人脈是可以增值的。為了儘可能幫助辯手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社交型辯論的核心要求是主動干預和正向激勵。社交型辯論將對未來辯論行業內部認同感的建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於教育型辯論,我們認為它是價值最大的辯論形式。因為人才是未來最寶貴的資源。良好的教育模式有四個核心要求,包括主動干預、正向激勵、及時反饋、分解訓練,教育型辯論也不例外,良好的教育型辯論在制度設計和資源配置上要符合這四個原則。教育型辯論可能是在娛樂型辯論之後,率先實現產業化的辯論形式。

對於競賽型辯論,它是最容易產生爭議的辯論形式。為了保證競賽的質量,競賽型辯論需要滿足三個核心要求:公平、競爭、特色。在滿足這三個條件的基礎上,競賽型辯論可以有不同的面貌。例如,娛樂型、決策型、社交型或教育型辯論都可以有其特定的競賽形式。

在第三章,我們將介紹辯論行業如何和商業接軌的問題。

對於商業問題我們提出了一個分析模型,即以用戶為核心,結合需求、競爭力、運營力、成本收益、長遠發展能力五個因素進行綜合分析。

我們將面向不同的觀眾群體、不同的辯手、不同的主辦方、不同的合作單位,用以上分析模型進行分析,提供了各式各樣的辯論產品設計方案。這些方案雖然缺乏實踐的驗證,但至少為未來辯論行業的差異化競爭提供了初步的指導。在本章最後我們結合消費者盈餘、零邊際成本兩個概念為辯論產品大規模推廣提供了理論上的分析和建議。

在第四章,也是最後一章,我們將站在更加長遠的視角上對未來社會的辯論行業前景進行了天馬行空的暢想。

我們認為,在未來世界,辯論行業最大的機遇和挑戰是智能革命。

之所以認為它是最大的挑戰,是因為人工智慧太過於強大,它無論是在資料檢索、思考速度、還是語言表達上,都很有可能全面超過由肉體構成的自然人。

而之所以說它是最大的機遇,是因為在人工智慧替代掉人類絕大多數的職業之後,辯論產業很有可能是不會被替代的一個行業。未來的人類想要活得有價值、有尊嚴,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就是懂得如何辯論。

所以,站在更長遠的角度上,未來的辯論行業需要考慮人如何區別於機器這一個問題。新技術的誕生與發展實際上讓人類實現了進化,擁抱變化將是未來辯手最核心的一項品質。

「馬車時代」的「高鐵建設標準」

以上就是這本書主要內容的大體框架,從這裡可以看出,這本書所闡釋的大部分都是顛覆性觀念,是與現有辯論界主流觀念格格不入的,而且幾乎沒有實踐作為基礎。因此各位讀者很容易對其可信度產生疑問,這是很自然的。

這裡我想說,所有的顛覆性觀念在剛剛提出的時候都是缺乏實踐作為基礎的。這就好像火車、汽車還沒有興起的時候,人們不會想像到機器可以替代馬車而存在。而我們今天所要做的是,在一個鐵路還沒有出現的時代,就把高鐵的建設標準設計好。其顛覆性和爭議性可想而知。

在《未來簡史》這本書當中,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教授提出,一個預言的價值不在於它真的成為事實,而在於它對現實世界產生積極的影響。例如馬克思在《資本論》當中提出,資本主義必然意味著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勞資關係必然惡化,工人運動必然興起,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很多政治家如里根、撒切爾夫人等都追捧馬克思的理論,積極改善國內的勞資關係,成立工會、改善勞動者福利,緩和了社會矛盾,最終資本主義沒有滅亡,而是堅挺到了今天。那你能說馬克思的理論就是錯的嗎?似乎不能。因為他的理論對人類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所以我們仍然稱他為偉大的思想家。

同樣的,我們提出這一套新理論,也並沒有奢望它一定被實現。面對未來,我們還是應該心懷一些謙卑,對不同的可能性有足夠的預期。希望大家帶著一種既開放又審慎的態度閱讀這本書,既不一味地受制於傳統觀念而本能地否定這本書的內容,又不一味地輕信甚至執念於本書的理念。只要這本書的觀念對於我們現有的辯論行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促進了辯論產業的良性改革和長遠發展,我們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很慚愧,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

半與半島

2017年3月12日於杭州

推薦閱讀:

牛津最佳辯手教你一舉擊破口語難題
【高清字幕視頻】2017年世錦賽四立場群議制示範賽,儲殷VS彭飛宇VS陳典VS王彤
怎麼評價《奇葩說》中的馬薇薇?
比較型辯題如何實然化

TAG:辯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