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所見到的,有錢的年青人

原創 2017-05-02 落枕了的 老錢說錢

突然想聊聊,我所見到的,身邊還算有錢的年青人。

不是富二代那種有錢,是那種靠著自己能力和運氣,從底層快速跨越了階層的年青人。關於階層的分類,可以看這裡??賺錢的終極意義:往!上!爬!。

他們普遍過了P7-2,快一些的已經爬到了P8。普遍85後,也有一些90後,但年紀都比93年大一些(這不是什麼規律,只是我能接觸到的圈子就這樣)

我會定期和其中一些關係還不錯的聊天,不聊正經事兒,就是閑聊,問問近況,最近發現了什麼好玩的事情,就是想被他們的狀態感染一下,接收一些「正能量」。

有時需要做一些決定,除了長輩,也會徵求他們的意見。

這些人的賺錢路徑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套路,也遇到了各種機會。但總結起來,他們身上,有不少共性,忍不住寫一寫。

我能想到的第一點是樂觀,具體點兒說,是那種不太在乎成敗的樂觀。相應地,也比較有冒險精神。

我上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廣告公司,有時候做項目,壓力比較大,經常愁眉苦臉的。可我老闆不這樣,一個90年的男生,每次進辦公室都樂呵呵的,其實他的壓力比誰都大,所有壓力都在他身上。

比如新上一個看似草根的業務,我們都比較謹慎,不太看好。他就不,鼓勵我們試試,先干一個月再說,不行再討論是否繼續。

其實前幾個月雖有些起色,但絕談不上樂觀。但就是因為老闆的堅持,這個直到現在外人乍一聽都覺得不咋地的業務,成了公司營收的大頭,日流水6位數。

緊接著,他又做了一個讓人捏把汗的決定—所有到賬的流水,全部用於推廣業務,擴大規模。本來能把利潤做得很漂亮,現在一下子又變成了支出。

但不得不說,一般人不敢像他這樣。

第二個共性是思維比較系統,感覺想法放到紙上就是一張思維導圖。他們有時不著急解決問題,而是先思考公式,弄清楚了再去想解決辦法。

比如帶我進入互聯網金融這行的一位前輩,有次我們閑聊金融產品的銷售轉化問題,他給了四個基本變數,以此為基礎,再演變出諸多非標準化的小變數—A影響B,C決定D。在看轉化數據時,如果B的效果不理想,那就要分析A哪裡沒做好,給出解決方案。

雖然前輩當時只是隨口一說,但我至今都深受這個公式的影響,總在這個框架之內思考問題。讓我佩服的是,他當時的本職工作是負責公關品牌,完全沒必要考慮這方面的問題;

我們也在之前的文章中討論過這個問題:??做事賺錢靠的是系統,而非感覺。

還有一些不必多言的共性,比如,他們普遍不太關注庸庸碌碌的生活,諸如:今天吃什麼?穿什麼衣服好看?工作太累怎麼請年假休息兩天?

關於買房,我聽過的最醍醐灌頂的回答也來自其中一位,就四個字:動態博弈。其它想啥都是白想。

比如不斷地高效學習,這點無一例外。如開頭所說,很多時候一句「最近發現了什麼好玩的事情?」就能讓他們侃侃而談,分享最近學到了什麼。

其中不少人還在職場中,都對效率軟體如數家珍。

還有一個共性是,都有很強的好奇心。不輕視新事物,看不懂的,不會看不起。也因此更容易比別人先發現起於秋毫的好苗頭。

比如都很有趣,一個朋友Gap month在泰國度假,突發奇想就代購起了水果,迅速找到了物美價廉的水果農場,然後發朋友圈做代購。

結果第一天就賣了70多箱水果和9條絲巾,賺了不到兩千人民幣。雖然也沒多少錢,但已經和當地人一個月的工資差不多了。

可能你會覺得,有些老生常談了,但我還是希望寫出來,能帶來一些啟發。沒啟發也無所謂,畢竟,聽過那麼多道理,我們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本文是[財商改造]系列第24篇文章,點擊[閱讀原文],可以查看整個系列。

這是我最看重的系列,其實裡面也討論了很多本文所說的「共性」,比如執行力、自我學習、珍惜時間、發現身邊賺錢的機會...

出書的時候,我會把[財商改造]系列作為第一章的。其實相比具體的理財技巧,我一直認為,這個系列裡看似空泛的道理,才能幫我們真正過上美好生活。

下一篇推送是五四青年節,我們來一起聊聊年青人是怎麼看待錢的。

想與作者互動,請關注公眾號【老錢說錢,公眾號nonthingbutmoney


推薦閱讀:

職場中要一定要提防這四種人弄不好就被當槍使
如何與「風格特異」的同事相處?
職場中,學會這3招,讓同事都喜歡你!
微軟MOS認證考試教材Outlook2016(77-731)正式上線
職務侵占罪有20個關鍵點容易導致直接無罪

TAG: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