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與節能問題,捨本逐末的機電管理
機電系統運行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維修維保費用,是物業管理過程中的重要支出。
以酒店建築為例,某四星級酒店建築面積3萬m2,單位面積電耗為135kWh/m2,年電費支出405萬,此外,機電系統維修維保費用約在20萬左右,空調、採暖、配電和維修人員等6~8人,年人工費用約50萬,機電系統運行費用年支出接近500萬。其中,能源費用佔主要部分。如果單位面積能耗能降低到115kWh/m2(夏熱冬冷地區能耗引導值),那麼,年能耗費用能節省60萬左右,把人工和維修維保費用省出來了。可見,好的節能管理能幫業主的大大的省錢。
對於大部分業態的建築,機電系統運行管理是業主開支的重要部分,做好節能設計和運行管理,能夠為業主節省運營成本。這也是前些年,建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市場上一度熱鬧的原因,——明確的利益和可行的技術途徑,似乎市場應該會非常認同和接受這種方式。為此,發改委和住建部等有關部門甚至開展了一批示範項目加速推進。建築合同能源管理,多好的未來!
然而,現實卻很骨感!
建築合同能源管理的好評度不高,業主不認可,節能改造方掙不到錢,項目干著干著就黃了。要是政府給了補貼,雙方共同掙了補貼的錢,然後和平分手。一個有著上百億建築面積經營對象,數萬億資金的市場,怎麼會是這樣情況?嘗試做出以下分析:
第一,不明確的評價標準
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國家大力推動建築節能「50%,65%,75%」三步走的策略,頒布一系列的居住和公共建築節能設計標準,對新建建築設計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然而,實際真的節能了50%嗎?怕是沒辦法驗證,因為這個參照對象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標準,「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要從能源消耗量上比,現在新蓋的樓多耗能了是真的。以能效評價,往往由於不可測量,節能了多少只能「算」出來,測量不出來。
這是一個很現實魔幻的笑話:政府工作報告「20XX年,工業領域節約能源5億噸標煤,交通領域節能1億噸標煤,建築領域具有10億噸標煤的節能潛力」(總理估計看傻了,what is 節能潛力?)。捫心自問,你可以消化這其中的尷尬?
2016年,《民用建築能耗標準》的頒布,終於給出了一個可以測量對比的標杆,這為建築合同能源管理市場帶來一股春風,一股清流(後面詳細闡述)。
第二,不可靠的計算數據
迄今為止,國家發布了一本《節能量測量和驗證技術通則》(以下簡稱《通則》)。《通則》提出了三種節能量計算方法:
- 「能耗基準-影響因素」模型法
- 直接比較法
- 模擬軟體法
建築能耗受天氣、入住率、服務水平和使用強度等客觀或人為因素影響,直接比較往年的能耗得到的節能量,很難有說服力。而無論是軟體模擬或者影響因素修正,都存在人為選擇輸入參數,導致計算結果不同的可能。《通則》不僅僅針對建築能耗,很難考慮不同業態的具體情況,因此,計算出來結果容易產生分歧。這種分歧很難用「分歧終端機」解決,畢竟關係到錢的事情。
第三,不可信的參與方。
按照套路,一般都有三點:
1)市場中的主體,誠信問題由來已久。在「要錢不要face」的價值觀下,各種奇葩的主體都存在著,合同能源管理的「合同」不能長期存在;
2)合同能源管理的權責方分離:包乾的託管方,希望甲方用得上,對於經營類的,如酒店、商場,來的人越少越好,負荷小能耗少;甲方呢,反正我包出去了,可勁造唄。雙方天生就存在矛盾。
3)許多國家企事業單位,對於機電管理人員而言,節能是道德工作,能源費用實報實銷,節約了能源也不會因此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為什麼要那麼認真呢?認真就輸了嘛。
還有一條,如果明兒建築合同能源管理的市場突然紅火了,作者馬上編出一套好的解釋,來證明存在即合理。
有好的經濟效益和可行的技術手段,還不能搞起來,可能是方法不對了。從未來市場來看,機電管理坐擁百億建築面積,面對萬億市場,應該是響應國家經濟轉型的重要戰場,是不是該擼起袖子幹起來呢?!
下一篇:機電管理何去何從?問題的解一
參考資料:
【1】 GB/T 51161-2016,民用建築能耗標準[S],北京,2016-04-15.
【2】 GB/T 28750-2012,節能量測量和驗證技術通則[S],北京,2012-11-05.
【3】 GB 50189-2005/ 2015, 公共建築節能設計標準[S],北京, 2005/2015.
【4】 JGJ 26-2010,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築節能設計標準[S],北京, 2010.
【5】孔子,論語·微子,魯國,春秋時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