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主義真可怕,我們都要警惕他

首先,在此筆者要明確一個觀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算是我們一切行為的出發點,接下來的一些論述也皆以此為出發點。

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一段評價,或許因為我們這一代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裡都是重點呵護對象,因而長大後多隻想著自己,很少為他人考慮。筆者以為,這樣的說法確實不無道理,就個人而言,本人偶爾也會圖一時之利,而忽視他人感受,事後更是心存內疚,追悔莫及。在這裡就是想嘗試對此類行為做一定的反思。而對於這樣的心理與行為大致可稱為「利己主義」。

利己主義是指只顧自己利益而不顧別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思想,其基本特點是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利益為思想行為的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準。特彆強調的是,在我們身邊這樣的思想更多的以不履行個人的義務,缺乏責任心等形式表現出來,可算作利己主義的特殊化。

導致上述觀念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在此筆者主要結合當下的社會環境羅列幾點主要原因。

1. 個人成長環境影響

前文提到,現在的90後、00後多為獨生子女,即使二孩政策之下,我們的幼年少年時期也多是家中寶,一般家庭中,孩子大抵能得到父母雙方與四位老人的全方位「豪華」照顧,在這樣的環境下,家長往往讓孩子關注自己,即使孩子有意識想去過問家人的種種,也會很容易被家長以「管好自己再說」等回絕,而家人的表現會易讓孩子覺得只有自己是可以被一直照顧的,也只有自己是需要被照顧的。孩子因而也難以形成為他人著想的意識,加之家長也缺少這方面的教育,進而導致孩子長大進入集體後仍只關注個人利益,而缺乏關心他人的意識。

2. 功利化思想的灌輸

功利主義算是人們既愛又恨的思想。一方面我們不希望社會滿是充斥著物質、利益,一方面又不得不裹挾地捲入功利化競爭中。顯然多數青少年從小或多或少都受到來自父母師長的一些功利競爭思想的影響。這種具有排他性質的思想勢必使人更加局限於自身,容易使自己與他人之間出現潛在競爭的對立。這樣對他人的關注不僅大大減少,更人為拉大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3. 思想教育意識的不足

這算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無論家庭還是學校,都未重視這方面的教育,少有培養青少年對外界的關注,反而有意灌輸一些極端利已的思想,從當前為孩子著想這一理由出發,這似乎無可厚非,但深入考慮,長期保持這樣的觀念,失去的不僅僅是他人的信任與友誼,更是個人的未來。這類短視思想終將害其一生。

除關注其成因,我們更應對其在當前社會中的一些具體的特殊的表現形式有所了解,有所警惕,藉此重新審視自我。

1. 雙重標準的熟練運用

有些人很有意思,同一件事,自己做了,就是習以為常,別人卻做不得,做了要跟你急。想必各位也碰到過這類人,他們缺少比較意識,只考慮個人的特殊性,在個人與他人之間大搞雙重標準,而且對他人的相似行為十分敏感。卻從來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何不妥。對於這類人,筆者也找不出更多的言語進行描述。

2. 責任意識的嚴重缺失

所謂在其位謀其職,既然選擇一個位置,擔負起了一份責任,就不應該隨隨便便不聲不響的逃避責任。而事實上總有部分人在關乎個人利益的問題上,毫不猶豫地拋棄了本應該堅守的責任與義務,既沒有事先的其他交代或事後的補救,就大搖大擺地甩鍋而去。這不僅是對這份擔當的褻瀆,更是對他人的不尊重。

3. 心安理得的絕對坦然

對於多數利己主義者,可怕的不在於他的利己行為,而在於其絲毫不因此有所忐忑或不安,他根本就不覺得個人行為有何不妥之處。就像上文提到的現象:同一件事,自己做就可以,別人做就不樂意,甚至翻臉生氣。他們我行我素,不會為此深思,更不提為他人著想。

在這裡,筆者再次強調,反對利己主義並不等於崇尚利他主義。我們每個人都是為自己而活,為人處事以個人為出發點也毫不過分。真正的問題,在於你說話做事之前,是否真切考慮他人的感受。而取捨個人與他人利益的程度,本也是因人而異,因事而異,這關鍵也是個程度的問題。如何做到讓自己滿意,又讓他人舒心,是很有講究的。

與人方便,與己方便。不單是簡單的言行表達,是要真真切切地設身處地。有的人,在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相衝時,會幹脆利落地將他人撇至一邊。而有的人,在這時會權衡再三尋找對各方都有利的解決途徑。

我們多數人都不是聖人,沒有心為天下、捨棄私慾的心境,但我們可以存包容之心,容得下自己,也留得住他人。

比心、比心,不僅僅是各種手勢或表情包就能完整地詮釋的。我只知道,一個真正會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的人,是不會棄他人於不顧,而又心安理得的。

諸君謹記,莫使自己的私慾放大;諸君謹記,防人之心不可無。

這是本人第一次嘗試玻璃心爆破,既無嚴謹的思路,也缺少更合理的論據,其中不當欠妥之處,望各位包涵。


推薦閱讀:

現在的90後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嗎?

TAG:人生 | 利己主義 | 利己主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