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阿德勒 - 幸福就是具有被討厭的勇氣

佛洛伊德的觀點認為「童年經歷在潛意識影響成年後的自己」,他的追隨者卡爾.榮格更進一步提出「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童年,原生家庭,過去的經歷等等一路走來讓你變成了現在的樣子,甚至決定以後的一生。這個就是所謂的「原因論」,把目前的乃至以後的人生責任歸因於無法改變的過去,既然過去決定一切而過去又無法改變,現在的狀態我能有什麼好辦法?

但是,阿德勒卻表達了截然相反的觀點,明確否定「原因論」及任何的「心理創傷」,提出所謂的「目的論」,阿德勒認為過去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是當下的你為了某個「目的」而賦予了它某個意義,也就是說是你主動選擇,當然你也可以主動改變。

阿德勒想要幫助我們掙脫的第一個束縛便來自過去。他認為過去不可能改變,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而且當下的你根據某個當下目的而產生的當下看法,和過去沒有毛線關係。無論之前發生了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

阿德勒想要幫助我們掙脫的第二個束縛來自未來。過去是不存在的,也沒有意義,同樣阿德勒提出未來也是不存在的,未來既不能規劃,未來如何也不是「此時此刻」的你需要考慮的問題。人生是有一連串的剎那的點組成,每個點都可能處於完結狀態。無論20歲掛了還是90歲離開哪個點結束都是人生。很多人認為「當上CEO,贏取白富美,走上巔峰才是人生,而當下只是在人生的路上」。這個觀點是錯誤否定了當下意義,一輩子只是生活在」人生謊言」中。很多人生謊言我們卻認為很有真理。

阿德勒想要幫助我們掙脫的第三個束縛來自人際關係。阿德勒認為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進一步說是來自於錯誤的競爭。如果總是和別人競爭,那麼全世界都是「敵人」,處處皆煩惱。我們應該與過去的自己比較或者與理想的自己作比較,而不是與別人。人人不同而平等,做好「課題分離」,我們就可以確立好好的做自己,不去干擾他人不用擔心他人干擾,具有了被討厭的勇氣,世界很簡單,人生也一樣。我們並不缺幸福的能力,而是缺幸福的勇氣。

束縛我們的表面看是時間的,金錢的,人際關係的,而實際上卻是心靈的,是我們自己。我們不願意改變,因為目前的一切雖然不完美甚至很糟糕,但都是自己熟悉的能輕鬆應付的情況,心理上有種安全感,改變意味著需要面臨全新的局面,處理從沒有遇見的問題,讓人充滿恐懼和不安全感。所以是我們主管選擇了不願意改變,然後為這個選擇尋找支撐的意義。因此需要再次強調一下我們不願意改變不是因為能力,是因為勇氣。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主觀的,我們具有自由意志,心即是理,心外無物。

以哲學對話形式,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作家古賀史健先生以《被討厭的勇氣》一書成為阿德勒學說的傳道者。

讀本書做筆記+感想如上。

推薦閱讀:

陳天權《數學分析講義》與A. Browder的Mathematical Analysis 一個章節的比對 (II)
那點事推薦《名家名作》丨從邊城走向世界:沈從文
《謎》——從不確定性看遊戲的嘗試
西方哲學入門書籍推薦
如何評價張嘉佳同名書籍改編的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TAG:心理 | 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