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名篇導讀(四)(1):讀韋政通先生《中國文化概論.藝術》(中國藝術精神) SHAROONG 工作室

中國文化名篇導讀(四):讀韋政通先生《中國文化概論.藝術》第一節 中國藝術精神

前言

中文「藝術」一詞,一般翻譯為英文「Art」。要為「Art」下一個定義,大概連大英百科全書都感到困難。最簡單而又普遍的定義是:「Art is anything that man-made」。在這個定義底下,不論繪畫、雕塑,就連建築物、傢具、汽車、城市、廢物堆都是藝術。無論好壞、美醜、有益有害,只要是人類為自己愛好、欣賞之用而加在自然面貌上的改變,都是藝術」(注1)。這顯然不是中國「藝術」一詞的意思(指傳統中國「藝術」而言,下同)。

即使「Fine Art」、「Useful Art」,也還和中國「藝術」一詞有點距離。「Fine Art」是指專為審美或引起美感反應而創作的作品,這些作品包括繪畫、雕塑、詩歌、音樂樂曲等(注2)。「Useful Art」是同時具有美感和功利主義作用的製成品,例如可以作觀賞用途的汽車、水杯、手編籃、檯燈及其他製成品等(注3)。

它們都不是中國「藝術」一詞之所指。

。。。。。

中國藝術一詞,是指一切能融洽自然,把天道實踐到人道上去的工夫

它不一定有專為審美而創作的作品(Works designed to produce an aesthetic response or that function as objects of aestheticappreciation),或者可供欣賞的實用製成品(…hand-made or manufactured objects (which)have a primarily useful function and are made for that purpose, but…can be enjoyed asobjects of beauty)。它可以是依附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所潛藏或表現出來的一種真善美的化身,例如:

1日常生活中「發乎情、止乎禮」的舉手投足,本身就是一種舞蹈藝術;

2在萬籟俱寂的無聲之中,人的靈性徐徐浄化,以與自然冥合,就是一種高境界的音樂藝術(注4);

3「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只要「依乎天理」,能夠以「神遇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宰牛也是一種藝術。

總之,凡能「融洽自然,把天到道實踐到人道上去的工夫」,就是中國「藝術」一詞所指的意思。(注5)

。。。。。

要談中國藝術精神,我們首先要認識中國文化中兩個極其重要的觀念:

一、陰陽

「陰、陽」,是中國文化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觀念。它們既相對而又相成,合共組成一完美無缺的太極。陰陽調和,則萬物自有生機,整個宇宙亦在靜待中蘊藏無限動力。

由此推出的例子有:

對於自然的觀察,中國人是不遺餘力的。他們觀察到自然界的陰陽調和,知道這是天道,於是努力把它實踐到人道上去,甚至應用到抽象的事物上面。中國人從天道知道陰陽相對而又相成,於是實踐到人道上去時便十分重視兩者的調和。

二、五行

「五行」是陰陽派生出來的另一個中國文化中的重要觀念。它指五種自然界的基本物質,彼此相生而又相剋。它們並不是死物,而是「五種強大力量的不停循環的運動」。(注6)

由此推出的例子有: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方位:東  南  中  西  北

季節:春  夏  年  秋  冬

生殺:生  大  化  收  藏

五氣:風  暑  濕  燥  寒

五德:仁  禮  信  義  智

五音:角  徵 宮  商  羽

五靈:龍  鳳  麟  虎  龜

顏色:青  赤  黃  白  黑

建築:樹木 大門 庭堂 房舍 池塘

要把自然界萬事萬物都納入五行之中,今日看來是不夠科學的;可是,我們可以從中體會中國人把天道實踐到人道的努力,如何順應自然,契合天命。

。。。。。

至此,我們可以深入地研究幾個問題:

1中國的儒家和道家,在「融洽自然,把天道實踐到人道」的功夫中,採取了迥異的態度和方法。它們這種既相對而又相成的人天溝通方法,是怎樣表現到「藝術」方面去呢?

2當西方把「藝術」界定為「人類加在自然的面貌上的改變」(every change that human activity has wroughtupon the face of nature),中國人卻把「藝術」融洽自然當中。當西方的『藝術」是指專為審美而創作的作品或可作欣賞用途的製成品時,中國「藝術」卻常依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不一定有藝術作品或者是製成品。究竟,由此而形成的中西方藝術精神,有些什麼不同的地方呢?

3中國「藝術」作為一種情感教育,對今日青年人又有什麼益處呢?

這些都是研習的時候,必須用心的。

讀韋政通先生《中國文化概論.藝術》,要握緊以下三個重點:

1中國的藝術精神,是「融洽自然,把天道實踐到人道」上的精神;

2儒家和道家,是統攝中國藝術精神的兩大主要流派,他們對天道各有不同的體會和實踐,但卻彼此相對而又相成;

3研習中國的繪畫、音樂、舞蹈、雕刻、建築等藝術所表現的上述精神;並注意其對外來藝術的兼收並蓄,吸納熔鑄。

第一節 中國的藝術精神特徵

「融洽自然,把天道實踐到人道」──這句話蘊涵了中國藝術精神的三大特徵:一、藝術生活化;二、美即象徵善;三、不尚形似重傳神。

一、藝術生活化

因為重視實踐,中國儒家的「藝術」,往往依附在日常生活之中,使實際的生活處處呈現一種藝術的氣氛。「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注7),「詩、禮、樂」是「藝術」,「興、立、成」是人生三個階段──儒家以人生實踐藝術,復以藝術成就人生。

至於道家,其生活更處處表現出一種藝術味:莊周夢蝶(注8)、鼓盆而歌(注9)、乘瓠而浮(注10)、相忘江湖(注11)、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注12)……,俱於自身生活之有限中看出無限,有一種自由超越的精神活動(注13)。

從藝術的「人間性」來看,儒家無疑比道家更能具體落實把握。儒家的藝術,使人以人間為樂土,對大地無限依戀;道家的藝術,則繞過一切形相局限,精神自由飛越,直達天道的層面(注14)。

從純「藝術」的角度來看,道家比儒家更能把握中國「藝術」的精神。它與自然融洽的功夫,已達手心相應、圓融無礙的境界(注15),把人的精神永恆的安頓於天地之間。以後中國人生哲學以儒家為主流──但人生的藝術卻是道家的天下了。

二、美即象徵善

中國「藝術」把握的是天道。天道至善,表現在「藝術」精神中,亦以美即象徵善。在讀唐君毅先生《與青年談中國文化》的導讀中,我們研習過中國人是怎樣進行人天溝通,怎樣從自然的運作中得到啟示,把天道實踐到人道上來。

儒家掌握到天賦與人的一點善性,於是珍而重之;以人世間的一切禮樂、生活、教化,對它撫育栽培,教它擴而充之。「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注16),「德、仁、藝」,是實踐的項目,「據、依、游」是實踐的功夫:儒家把天道納入「德、仁、藝」的實踐工夫中去成就人的善性,儒家掌握的是天道中的「善」(注17)。

道家掌握的是天道另一面的「善」──真。「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但道家並沒有像儒家一樣為它補上「修道之謂教」(注18),而是繞過一切人為的功夫,直指人性的真率坦率,以順應自然(注19),以與天道相感通(注20)。人對天命的認識和追求,比儒家更能繞過一切外在阻力,直接與天相感通。

影響所及,中國藝術所表現的,亦為兩者之融和結合。以繪畫為例,於儒則重視畫家之品格高低性情真偽,於道則端視乎其畫作能否表現畫家心靈能否與自然相契合。

三、不尚形似重傳神

在「融洽自然,把天道實踐到人道」的工夫中,儒道兩家都十分重視發自內心的一份真感情。在讀吳森先生《情與中國文化》導讀里,我們研習過「感通」一詞的意思,表現在藝術上,它就有了「不尚形似重傳神」的精神特徵。

儒家雖然重視禮儀的外在節文,使人的行為得到規範;但是,儒家更重視內心的探求(注21)。「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注22),本已將外形之隆易繁簡放到次要的地位(注23);孔子的「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注24),也是「不尚形似重傳神」的了。

道家的「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注25),擺脫了外形的束縛,直指其精神本貌。由是,中國的「藝術」重氣韻意境、重「中此中有真意」(注26),重意會感通,亦由此一脈相承。

重點回讀:中國藝術精神有三大特徵:

一、藝術生活化:中國藝術,常依附在日常生活之中,使實質的生活,處處呈現一種藝術的氣氛;不必一定有專為藝術的審美而創作的作品,或可以欣賞的藝術製成品;

二、美即象徵善:中國藝術是一種融洽自然,把天道實踐到人道的功夫;天道至善,所以表現在藝術精神中亦以美即象徵善;

三、不尚形似重傳神:中國藝術和中國哲學一樣,在把天道實踐到人道的功夫中,特別重視內心的探求,以及精神的本貌,於是出現不尚形似重傳神的精神特徵。

。。。。。

中國的「藝術」和「宗教」都在使人能夠對自然覺得感動,覺得自然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有一種共鳴;看見萬物的生生不息,人就不會感到孤危絕望;看到天覆地載的包容,人就覺得被關懷照顧的溫暖;通過「藝術」和「宗教」,人就覺得和自然很親切地接近。

然而,「宗教」卻比「藝術」少了一份人間性的親切。宗教畢竟帶有神秘不可即的色彩、成分;藝術卻是毫無保留地向人熱切的呼喚。中國「藝術」是要人生活在它裡面,體會它所展示的天道的真善美,然後人才會對天地有情,對人世間有情,對自己有情。「藝術」是一種美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的情感教育。

今日青年朝氣充沛,蓄聚了無限的能量,尤應趁青春對「藝術」展開追求,因為:

它是我們日後欣賞生活的能力

它是我們日後享受生活的能力

它使我們能夠通過音樂的廣博易良和朋友互通情愫

它使我們能夠通過詩歌文學的豐富感情和朋友互相交感

它使我們能夠通過發乎情止乎禮的舉手投足互相展示美的人格風采

它使我們能通過泥塑陶雕的實在質感去掌握生命的力量彼此鼓勵互勉

它使我們積聚更大的能量去直感人世間的真善美

試想想,當我們的朋友能通過音樂去感受大自然的生命樂章,能通過舞蹈去體會人舉手投足之美,能通過詩歌分享情感的牽動,能通過泥塑陶雕去抓住生命的力量;而我們仍然在門外逡逡巡巡,無法加入,我們將是多麼的寂寞惆悵啊。

從今天起,讓我們都努力掌握一種或以上的「藝術」形式,好使我們的青春也煥發出「美」的光芒!

重點回讀:中國「藝術」和「宗教」有什麼共同的地方?為什麼我們──特別是青年人,應該掌握一種或以上的藝術形式?中國「藝術」和「宗教」,都在使人能夠對自然覺得感動,感到被自然關懷照顧,覺得自然無限親切。我們──特別是青年人,應該掌握一種或以上的藝術形式,是因為它使我們獲得情感的教育,也是我們日後欣賞和享受生活的能力,它將使我們的青春煥發出「美」的光芒。

注釋彙編

歡迎來到注釋彙編。彙編目的是:

l 提供來源出處,使有興趣翻查書籍的人,可以更容易地找到它們;

l 補充說明文中一些概念,或增加例子、或增加闡釋,以多為之地。

1見Encyclopedia Britannica,原文為「Art is anything that is man-made. Within the scope of this definition,not only paintings and sculptures but also buildings,furniture,automobiles,cities,and garbage dumps are all works of art:every change that human activity has wrought upon the face of natureis art,be it good or bad,beautifulor ugly,beneficial or destructive.」

2同上。原文為「Fine art consists of those works designed to produce an aesthetic responseor that(regardlessofdesign) function as objects of aesthetics appreciation (suchas paintings,sculptures,poems,musical compositions) —those man-made things that are enjoyed for theirown sake rather than as means to something else.」

3同上。原文為「Useful arts has both an aesthetic and a utilitariandimension: automobiles,glass tumblers,woven baskets,desk lamps,and a host of other hand made or manufactured objects have a primarilyuseful function and are made for that purpose,but they alsohave an aesthetic dimension:that can be enjoyed as objectsof beauty…」

4《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人的外在舉手投足──禮──是有其音樂性(節、和)。音樂最終的目的是陶冶人的性情,凈化人的心靈,使能與自然互相融洽溝通。老子「大音希聲」,孔子「大樂必易」、「宿夜其命宥密,無聲之樂也"(徐復觀以此句即「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都是不從音樂的具體形貌出發,而直指至善之本質。

5在這個定義下,中國的禮、樂、射、御、書、數,都是藝術(六藝),因為它們是儒家用以修養人的德行,講求「發而中節」,使人回復天性的工夫。諸子百家的學說亦為藝術,因為它們都是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把天道實踐到地上來,即使法家也不例外。《漢書.藝文志》就收錄了諸子百家的文章:中醫、占卜、風水學等,更是「把天道實踐到人道」之朮。《魏書.藝術列傳》所記的人物,都是占候、醫卜、堪輿的人。其餘繪畫、書法、文學等,都很重人與自然、天性的契合,其法不入儒即入道,或者求兩者之融洽調和;又例如建築,亦講究與天地陰陽的配合,與儒家人倫禮教的配合,他們都是中國的「藝術」。

6李約瑟先生引陳夢家說話。見李氏之巨著《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二冊,403頁。

7見《論語.泰伯》。意思是人格的陶鑄以詩開始,使人的性情得其中正──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繼之以禮,使人知所進退出處──恭儉莊敬、卓然自立。人格之大成在樂,樂教人以中正和平、廣博易良。它的最高境界在使人的心靈凈化,繞過一切外在的干擾蒙蔽,直達天道,與自然相和相合。

8「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

9「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莊子.至樂》

10「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其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莊子.逍遙遊》

11「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莊子.大宗師》

1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莊子.養生主》

13莊子這種與造物者游(打破形相的束縛),與造物者化(把自己融化在任何事物環境中而一無凝滯)的人生藝術,不啻一種美的藝術。它所追求的「永恆存在」,「超越生死」,也是藝術家在其作品中普遍追求和反映的。

14無論儒家道家,都是從自然去體會天道──只是兩者的實踐功夫各有不同。儒家求一切法制倫理以實踐天道,努力把眾生納入實踐天道的軌跡上,以禮規範人的行為,使人自覺/不自覺地無時無刻都在實踐天道,以見天道之平易近人,以見其可行,以鼓勵人人之皆可以為堯舜。道家則以儒家過於落實有形器之限,難免諸多局限制肘,於是求超脫一切人為制度,求直指天道。道家實踐天道的方法,惟上智可及而中材下智則望塵莫及。最終必導致無方向,凡夫俗子不知以何物何路為依歸,反不如儒家之具體可把握。

對天道運行的體會,道家以方死方生,方生方死;儒家以花開花落,瓜熟蒂落,天道循環,天行健而人道不爽。儒家雖然承認有鬼神但敬而遠之,慎終追遠但更求今世人生修己立人,力行天道,把一己融入大我之中,上承往聖之志,下開萬世之太平,仁、聖俱是。道家對今生來世,一等視之,力求一己之超越永恆──非從形相超越出來,不能得到自由快樂。儒家則涵泳於現世人倫以取得安樂,承歡膝下,含飴弄孫,橫交於朋友,亦自見其歡樂。然儒家此等歡樂,必源於責任。責任為「難」,歡樂為「獲」,聖人教人先難後獲。唯有責任即有局限,此亦道家賤視之由。

喪妻而哭,人之常情,儒家導之中節;道家則超越生死,既然從生死觀念中解放出來,鼓盆而歌亦無不可。儒家以此非世道人心,使人人俱鼓盆而歌,則難免輕生輕死,而世道崩壞。

假如,人生真是南柯一夢的話,道家大概會教人超然物外,不必營營役役;儒家則明知是夢,也會仍然要求各人在夢中各盡其責任,以自娛、以裨益他人。今生儘力完成今生責任,未盡之前且莫問今生以外之事。這就是儒家比道家更為具體落實的原因。

15從庖丁解牛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庖丁的技術,怎樣與養生之道融凝為一。下面是另一個把天道實踐到人道的故事:

「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齋以靜心。齋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齋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齋七日,輒然忘吾有四肢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滑消。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成鐻,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莊子.達生》

16見《論語.述而》。原文為「子曰: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意思是以道為志向;以德為為行為的根據;以仁為心的依歸;再涵泳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以樂其學、固其志。

17儒家掌握的是天道中的善。在觀察自然萬物時,必體察其中蘊藏的至善天道。孔子觀東流水,就有下面的體會:

「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注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荀子.宥坐》

這是一個典型的觀察自然、體悟天道的故事,注意其中天道和人道的合一:

(1)水滋潤萬物生命但卻從不干擾它們(德)

(2)順乎天道向下,或直或彎總是依循地理流過山川河谷(義)

(3)浩浩蕩蕩永無盡頭(道)

(4)應拍激而立出聲響,遇百仞深谷而毫不畏懼地向下沖(勇)

(5)注入任何量器之中,其表面必平整(法)

(6)注滿即瀉,不待增減(正)

(7)即使微弱如絲,也必無處不至(察)

(8)在水中洗濯過的,都潔潔凈凈(善化)

(9)雖經萬難撓折,最終必東歸到海(志)

18見《中庸》第一章第一句。原句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意思是天賦予人以天性,只要循著天性而為,就是掌握了天道,把天道以禮樂刑政等加以實踐,就是教化了。

19以情為例,道家否定人為的情。「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莊子曰:然。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莊子.德充符》

20莊子描述的「真人」,其人天共感可以到這個地步──「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顙頯;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莊子.大宗師》

21孔子雖然以禮名聞諸侯,但卻更重視人內心的真性情多於外在的繁文縟節。「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儀也寧戚」《論語.八侑》。意思是說,禮儀與其鋪張浪費,不如樸素儉約,喪禮與其著重它的儀文周到,寧可著重對死者的哀傷感情。

禮是末,情是本,末可以固本,但卻不能本末倒置,這是十分明確的。

孟子承繼孔子思想,進一步把它具體化: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意思是說人生有仁義禮智之端,是我固有的,只是沒有加以反省內求而已。它並不是一些外在的東西,只要向內做追求的工夫,就可以得到它。由是見得,儒家十分重視內心的探求。

22見《禮記.樂記》。上文下理為「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禮樂之謂也。」

23儒家重視禮樂並非因為它的外在節文,而是因為它能使人行為舉止發而中節,使社會有秩序,並能防微杜漸: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

「……若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是故,以之居處,長幼失其別;閨門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獵戎事失其策;軍旅武功失其制;宮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時;樂失其節;車失其式;鬼神失其饗;喪紀失其哀;辯說失其黨;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施。加於身而錯於前,凡眾之動,失其宜。如此,則無以祖洽於眾也。……

……子曰:師,爾以為必鋪几筵,升降酌獻酬酢,然後謂之禮乎?爾以為必行綴兆,興羽,作鐘鼓,然後謂之樂乎?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禮記.仲尼燕居》

24見《禮記.孔子閑居》。原文為:「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夙夜其命宥密,無聲之樂也;威儀逮逮,不可選也,無體之禮也;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無服之喪也。……無聲之樂,氣志不違;無體之禮,威儀遲遲;無服之喪,內恕孔悲。」

25見《老子》第41章。原文為「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意思是道到了最高境界是沒有形體束縛,能無處不在而成就萬物的。

26陶淵明《飲酒詩.結廬在人境》「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面對大自然的藝術傑作,陶淵明繞過言語表達,直感天道,因而不待言傳。


推薦閱讀:

陰陽球說
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黃河乾坤灣】
你講的越清楚,越失敗
空巢老人的心酸:我最無助時是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訊錄里(轉)
比起你們愛看的明星綜藝,中國非遺文化更走紅國際!

TAG:中國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 | 中國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