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你脆弱的膝蓋
經常行山的人,膝蓋多而不少的,會有些情況。一副結實健康的膝蓋,是戶外生涯的前提與保障。
膝關節結構複雜,運動幅度大,在下肢的支撐、蹬地等活動中承受擠壓、拉伸、旋轉、剪切等多種負荷,易產生急性損傷與慢性勞損。
在需要克服複雜多變地形的戶外活動中,膝關節受傷的可能則更大。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下這個熟悉又陌生的膝關節。
消失的軟骨
膝關節上下的骨頭被軟骨所包裹,這些軟骨起到了緩衝和潤滑的作用。當彎曲或扭轉腿部時,因軟骨的保護,膝關節上下的骨頭會平滑的進行相對運動。
剛接觸戶外的山友,由於處在身心興奮期,行山烈度高而頻繁,是最容易對膝蓋造成不可逆損傷的人群。
長期且頻繁的腿部運動,會讓膝關節上下的骨頭遭遇不斷的摩擦和擠壓,導致保護它們的軟骨發生輕微錯位。此時,膝關節潤滑性下降,一旦其上下的骨頭進行不規則的相對運動,軟骨將承受幾倍於之前的壓力,逐漸磨損殆盡。
這個過程是不可逆,且永久性的,曾經就發生過一個典例:
剛剛過完45歲生日的張凡,是有著近20年爬山史的資深山友。秦嶺72峪早已被他征服,外省的很多高山也被他的雙腳丈量過。用他的話來說,爬山已經成了一種習慣。這麼多年來,他幾乎每星期都要爬一次山。
他看起來身強體壯,每次體檢各項指標都在允許範圍之內。但最近幾個星期,他卻明顯感覺到膝蓋出了問題,「膝蓋莫名疼痛,不知道為什麼?這段時間正常走路都困難。」不得已,最近幾個周末他暫停了爬山。
之後,他在西安市紅十字會醫院給膝蓋拍了片子。「醫生說我的膝關節軟骨全部磨光了,需要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才能解決(信息來源:http://guilinlife.com)。」
有了裝備、時間、體力,卻沒有一個好的膝蓋,是任何山友都不想遇見的情況。正確使用它,保養它,為它儲備相應知識,無疑是必要的。
脆弱的膝蓋
人體最複雜的關節——膝關節是人體最大、構造最複雜,損傷機會較多的關節。有關膝關節的醫學研究頗具規模,是一門專業的學科。對山友們來說,了解關於膝關節的基本知識便足以做好相關養護與預防。
最基本的膝關節解析圖,真實的結構更為複雜。圖片來源:http://wikimedia.org
大腿骨、脛骨、腓骨:主要承重部位,由於其結構的穩定性,在沒有強物理衝擊的情況下,一般不會出現損傷。
半月板:緩衝關節震動和保護膝關節的主要部位,行山中膝蓋最容易發生的軟骨磨損,就是這一部位出了問題。它由2個纖維軟骨板構成,分為內外側半月板。
半月板上的軟骨磨損,通常發生在背上背包與上下坡過程中。前者會瞬間產生負重,導致膝蓋受損(與人輔助上包道理在此);後者則是因上下坡時始終用同一姿勢進行承力,會對特定部位的軟骨加速磨損。
軟骨磨損,是不可恢復的。圖片製作:雪線之上
交叉韌帶:位於關節腔內,前後各一條,連接並穩固著著股骨和脛骨,防止它們過度位移。
交叉韌帶也是行山時膝蓋發生不適較多的部位。彎曲或扭轉腿部時,交叉韌帶會繃緊,當進行劇烈的腿部彎曲或扭轉運動,比如重裝上坡行進速度過快時,它很容易拉傷,甚至斷裂。
交叉韌帶的斷裂,會有引發滑膜炎的危險。圖片來源:http://file.rensheng2.com
這是由於膝關節在承受巨大垂直壓力時,任何橫向撕扯都需要韌帶用極大的力度來校正,這時它也最易受傷。一旦韌帶損傷,引發關節內炎症,導致積液或積血,則有發生滑膜炎的危險。
關節滑液:關節滑液是含有類似粘蛋白物質的透明粘質,對關節有潤滑的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滑液分泌能力會自然地下降。如若膝蓋的滑膜功能出現異常,便會導致關節液無法正常生成和吸收,致使膝關節積液。
對於一些久坐、缺乏運動的人群,他們的關節液分泌不足,關節的潤滑性大大降低,加劇了骨頭之間的摩擦,產生膝蓋損傷。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液分泌能力也會下降。圖片來源:http://cdnimg.erun.com
關節肌群:這部分未在圖中展現,事實上它們就是包裹在你膝關節周圍肌肉的總和,既能負責關節的屈伸,又能充盈在關節間,對關節各部起承托與緩衝作用。
如果腿部某些肌肉群欠發達,那麼當你彎曲膝蓋時,膝關節上下骨頭的活動軌跡就更容易偏離正常軌道,引發膝蓋問題。圖片來源:http://babycenter.com
腓側與脛側副韌帶:關節外起穩定作用的主要韌帶。
其穩定原理有二:一是通過韌帶內神經纖維及反射弧,引起相應的肌肉收縮,防止膝關節超範圍活動;二是當肌肉力量不足以防止關節超範圍活動時,側副韌帶則機械性地起到限制作用。
髕骨:又叫膝蓋骨,具有保護膝關節,維持膝關節穩定性的作用。
超越體重的承力——人體之所以能在各種動靜轉化中安然無恙,全靠關節的緩衝,關節因此也承載著巨大的衝擊,其中膝關節承力最巨。下列簡表顯示了膝關節在不同情況下承力與人體重量的關係。
例如一個體重50kg的人,每上一個台階,膝蓋就要承受約200kg的重量。圖片製作:雪線之上/腰子
傷病隱患自檢
為各位介紹幾種非專業人士可簡單完成的膝蓋監測,優點是簡單易操作,起一個自我預警的作用。膝蓋長期有問題的山友建議諮詢專業醫生。
腿型測試:測試你的膝蓋是正常膝,外翻膝或者內翻膝。具體操作如下:
拖鞋平地站立
儘可能使踝關節與膝關節併攏
正常情況膝關節能夠併攏,雙踝約4-6厘米間距。
外翻膝(X型腿):膝關節能併攏,但踝骨間距很大。
內翻膝(O型腿):膝關節不能併攏。
O、X腿型屬壓健康腿型,可到專業醫院進行校正。圖片來源:http://guangyuanol.cn
測試意義:
內翻膝(O型腿)+膝關節外側疼痛,提示「外側半月板損傷」。
外翻膝(X型腿)+膝關節內側疼痛,提示「內側半月板損傷」。
半月板檢查(研磨試驗):這種方式兩人互測更方便。在提拉與按壓兩種狀態下:外翻膝關節,若出現膝關節外側間隙性疼痛,則說明外側半月板損傷;內翻膝關節,若出現膝關節內側間隙性疼痛,則說明內側半月板損傷。
圖片來源:http://pub.pharmnet.com.cn
被測試者屈膝90°向上。動圖視頻來源:Physical Therapy Nation
前抽屜試驗(測試韌帶,兩人方可完成):被測試者平躺,屈膝90°,檢查者坐在被測試者腳上以固定住踝骨。雙手握住小腿上端,向身體方向拉脛骨。如果拉動距離超過5mm,則表示韌帶有一定程度損傷。
圖片來源:http://www.cpdo.com.au
動圖視頻來源:Knee Anterior Drawer Test & Posterior Drawer Test
減緩膝關節衝擊
路面選擇——避免長時間行走在堅硬的地面,柔軟的土路與叢林能讓膝蓋輕鬆不少。有時使用交通載具並不是一種示弱,很多情況下,在人造的基礎設施上消耗自身的體力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長線重裝,避開公路等人造設施,或選擇乘坐載具,是許多山友多年經驗後的習慣,為的就是那副金貴的膝蓋。圖片來源:http://0559.cn我們這次貢嘎大環線的反穿,有很多人在第一天就感到身體不支。這並不是體力與毅力問題,事實上,我們當中有不少是自己戶外圈內的領隊或強人。
但是,第一天從草科到巴旺海,接近10個小時在水泥路與硬石路上的行走,讓我們很多人膝蓋酸痛,這種疼痛一直持續到整個路線的結束。這段路是完全可以租用村民的麵包車代步的,為了「拉練與適應」,我們錯誤地選擇了與它對抗(信息來源:山友小付的貢嘎環線回憶)。
支撐裝備——登山杖與護膝是山友最熟悉不過的裝備。前者分散了部分承於膝關節的重量,後者則通過緊固膝關節結構,減小各部滑動,從而減少磨損。
登山杖對膝關節的保護顯而易見,研究報告顯示,下坡時若不使用登山杖,膝關節受力將多出22%,大腿肌肉耗能則會增加21%。此外,登山杖應雙杖同時使用,非平衡的支撐力量會讓肌肉與關節產生額外的校正消耗。
腕帶的作用不僅是讓登山杖不脫手。腕帶的主要功能是作為緩衝支撐點,即讓杖身衝擊力首先作用於腕帶。基於此,腕帶應隨時被壓在我們手掌下用作支撐,而手只需輕輕抓住把手。圖片來源:http://dhgate.com
登山杖看似簡單,事實上其使用頗需技巧與練習。首先是長度調節問題,當我們的大臂與小臂形成90°時,手掌與地面的高度即為最能發揮登山杖效能的高度。
基於這個省力角度的考慮,上坡時需要調短登山杖,同理,在下坡時則需要加長登山杖。
90°的定高原理在於它保證我們使用時手肘角度始終處於70°—90°之間,這是人體關節自然彎曲限度。動圖來源:Rick Deutsch
揮舞登山杖的角度不同也會影響其效能,在保證平衡的情況下,盡量減少它們的擺角,這意味著行山時我們基本不需要作出讓杖前探的動作,如下圖所示:
四腳動物採用交叉的方式行進,這同樣適用於使用了雙杖的山友們。正如上文談到,這是一種平衡,而不平衡的行進方式會增加肌肉與關節的校正消耗。動圖來源:Basic Techniques and Tips
下坡推薦將杖頭按於掌下的方式,這能最大發揮登山杖的下降支撐性能,減少關節緩衝。
杖頭先觸底,身體可微傾,這需要練習與適應。動圖來源:Rick Deutsc
除了適當使用登山杖,還可選擇合適的膝部防護裝備。下面為大家簡單介紹下主要的護膝(廣義)分類。
普通護膝:筒狀帶彈力以及一片式粘扣,是山友們普遍的裝備。它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彈力固定,活動受限;對整個膝蓋進行包裹,保護性相對一般,優點則是方便,不用考慮太多,帶上就行;價格便宜;全面支撐。
筒狀護膝,夏季穿戴時非常炎熱,而冬季被很多人用來保暖。圖片來源:http://gd1.alicdn.com
有孔護膝:它的出現,最初只是用於解放關節(膝蓋骨)。膝蓋解放後,保護功效仍在,但活動範圍大了許多,只是散熱僅得到了緩解。
膝蓋骨的解放讓腿部有了更大的活動範圍,幾乎不會對行山造成應力阻礙。圖片來源:http://cbu01.alicdn.com
髕骨帶:其只針對於預防或減輕「髕腱炎」傷痛這一個問題,就是膝蓋骨正下方疼痛的問題,其他膝關節傷害穿戴此種護具的用處不大。不過因為覆蓋面小,散熱特別不錯。
髕骨帶針對性很強,許多山友的傷痛部位也適合使用髕骨帶。圖片來源:http://www.iho.com
足部裝備——傳統的重裝徒步鞋,高幫與硬實的設計為足踝提供了保護,根據出行所可能經歷的地形、天氣等情況,還可選用添加緩衝鞋墊或厚實的襪子,進一步為膝關節提供緩衝。
技術緩衝鞋墊,為你的登山鞋塞入它,能獲得不錯的緩衝性能提升,從而保護膝關節。圖片來源:http://duitang.com
動圖
後跟先行觸底的方式在慢跑中經常使用,但行山,特別是下坡建議前腳掌先觸地,給膝蓋更多緩衝。動圖視頻來源:http://moosejaw.com
輕量化——按低於身體體重1/3的標準進行背負,採用一切可能的辦法減輕重量:輕量裝備,DIY,緊湊的清單等等。這需要我們每次戶外活動後的細細總結與思考。
預防與養護
運動計劃——肌肉是核心,利用大腿和小腿肌肉,分散重力和制動,讓力量均勻地分散在腿部肌肉中,可大量減少膝關節的壓力。
動圖
行進中,特別是下山落腳時,腿部不要完全伸直,而是留一點彎曲度,讓腿部像一截彈簧。想著去適應地形而不是對抗。動圖來源:chase Tucker
要做到以上,我們需要強健的腿部肌肉。一般因為走山太多而膝蓋受到損傷的人,很多是腿部肌肉不夠發達,力量不夠強的人。增強腿部肌肉並不難,可以適度進行器械訓練,或通過下蹲起、高抬腿等訓練強化。
如果長時間不運動,又有重裝計劃,恢復訓練是必要的,不光是體能問題,更和膝蓋耐受性有關。途中喊退的山友往往不是因為體力不支,而是膝蓋疼痛得難以接受。圖片來源:http://yetravel.com
靠牆蹲練習,每晚做6組,每組持續時間60秒左右,每組之間間隔30秒-1分鐘休息。這是健身圈很普及的一個護膝動作,方便個人獨立地操作。
室內練習對場所要求很低,形成習慣對膝蓋受益匪淺。圖片來源:http://p3.pstatp.com
動圖
在進行靠牆蹲練習時,要求我們的膝蓋不向內翻動並基本保持與肩同寬,可用膝間夾球的方式來規範姿勢。圖片來源:TipiWarrior
食物選擇——食用特定的食物,對膝蓋有額外的呵護作用。
漿果類食物:漿果類食物如草莓、葡萄,富含抗氧化物花青素和鞣花酸,具有強大的抗炎作用(骨質直接接觸易引發炎症),可以緩解膝蓋疼痛。
漿果類食物不易保存,可作為平日保養食品。圖片來源:http://9k.9941.yi.org
堅果:堅果富含有益脂肪酸和抗氧化劑,可以抗擊和修復關節損傷。
堅果類食物是山友們行山時的最愛。圖片來源:http://health.kaiwind.com
橙色蔬菜:橙色蔬菜(胡蘿蔔、南瓜、紅薯等)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β胡蘿蔔素和隱黃素,可以抗擊炎症相關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
圖片來源:http://pic.dogou.com
應急手段——行山時若不可避免地發生膝蓋疼痛,可運用以下方式緩解:
RICE法:即休息(Rest)、冰塊(Ice)、冰敷( Compression )及抬高(elevation)。具體方法為立即休息疼痛部位,用冰塊冰敷,並抬高患部20-30 分鐘。
RICE 膝傷急救法。圖片來源:How to Correctly R.I.C.E. an Injury
膝關節受傷後48小時內,冷敷可消腫並減輕疼痛,比如將隨身頭巾打濕捆綁在疼痛部位。72小時後,可通過在患處熱敷,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內用藥:含有布洛芬的藥物,是針對膝關節最好的消炎止痛藥物。可以作為備用藥。
減震防護、健康飲食,針對性鍛煉,合理計劃。一副好膝伴將你走遍綠野群山。
推薦閱讀:
※當我們在說山峰很難時,究竟在說什麼?
※真鯛 | 海釣真鯛釣法和垂釣真鯛最佳季節
※說釣魚不會心態爆炸的?你一定沒玩過黑坑!
※排除夜釣干擾的6種方法
※戶外運動有哪些,幸運葉子體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