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學習筆記——歸因理論

其實我完成計划了!我把第六章攻擊性也看了!

今天最大的收穫是20分鐘的passive indulged in 一個東西緩解了抑鬱心境。

歸因理論是什麼呢?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的解釋或推測,用以預測和控制行為。

歸因理論「最大的問題」其實也是社會心理學最大的問題,其實也是心理學最大的問題——沒有統一的體系。

那麼究竟有多不統一呢?就是筆者(一個思路自認為還算正常的人)竟只能很牽強地給出一點點歸因理論的脈絡,而且這其中還捨去了很多重要理論!

引用:歸因理論建構及實證【我日後一定改成標準的引用格式!】

! Grandpa級理論:海德「Common Sense」歸因理論

自稱是Common Sense就真的是CS好么。行為=內因×外因;即,行為=能力×動力×環境

! Grandma級理論:Weiner歸因

行為的原因可以由(內在|外在)*2(穩定|不穩定)判斷

!!厲害的理論:相應推斷理論(其實很重要...吧?)

利用外顯行為推斷內在動機和人格特質;非共同性(獨特性)效應分析:包括選擇性、社會要求、社會角色、先前期望等

!!厲害的理論:三維理論

凱利三維歸因理論:高區別性 vs. 低區別性;高一慣性 vs. 低一慣性;高一致性 vs. 低一致性。

書中用的例子是Tom為什麼會踩舞伴的腳,但我覺得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Donald Trump是個XX。

你的歸因總是對的嗎?

很遺憾,世界上重要的、龐大的、理論性的事物可能並不「總是」對的。

對於 半理性人 來說,更不是了

以結論入手的話,我們的許多歸因偏差都落在「self-serving biasing」,中文的翻譯是「自我服務偏差」。你覺得這裡的「服務」是一個中性的詞語嗎?

Self-Serving Biasing

解釋了:為什麼你會傾向於把自己的成功歸結於自己的內在品質,而把他人的成功歸結於周遭環境,即觀察者-參與者效應

偏差產生可能某種程度上等價於一種「不理智」吧?

無論是進化視角,還是經濟學視角,其實最終逃不開的就是「理性」而已。

有一些歸因,會讓我們的祖先活下去,在那個時候,歸因是理性的;但是我們現代人仍保留了這些歸因,就變成不理性了。

或者我們本來就沒法看清客觀世界

更別提看清主觀世界了,沙赫特的情緒標誌實驗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AnyWay


推薦閱讀:

有你真好。
我被換了三個健身教練?
有博學但愚蠢的人, 那麼有沒有無知但很聰明的人呢, 誰?
人生煩惱不外乎 12 字:放不下,想不開,看不透,忘不了。但是如何才能避免這十二個字?
青少年常常以有關性的黃段子取樂,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TAG:社會 | 心理 | 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