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塵埃也是光:面紗下的阿富汗》讀後感

起初是因為看到這本書是暢銷排行榜里的,所以搜來看看。後來因為下載的問題,一直在重複打你是塵埃也是光這幾個字,慢慢的就覺得這個名字很特別,你是塵埃也是光,感覺是對生活不如意的狀況下的一種努力生活的安慰,你雖然於這世界是渺小的一粒塵埃,但對於你自己來說,對於你的精神狀態來說,你也是自己的希望與全部的光芒。

一直記不住名字是什麼的阿富汗,覺得能配上名字的應該是《你是塵埃也是光:陽光下的阿富汗》,後來發現是《面試下的阿富汗》,面紗,我的理解應該是阿富汗女人透過波爾卡看到的世界,然後開始閱讀這本書。我讀書向來囫圇吞棗,看完了便忘了曾閱讀過的具體內容。這本也不例外。但是用了兩個晚上的時間看完這本書,才明白了書名的含義,作者的筆觸是比較簡單和明快的,但是還是讓我感受到了戰爭下的阿富汗平民生活的一些恐懼與壓抑,因此明白了肯定不能是陽光下的阿富汗,時不時也會想,如果是我生活在阿富汗,每天面臨隨時可能發生的死亡,估計撐不了幾天,我就會精神崩潰,因此使我更加佩服作者的勇敢,與後邊提到的戰地記者們的英勇。

本書前半部分在講2003年到2013年間作者看到的不同階段的阿富汗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況,主要視角是通過對阿富汗女人精神狀況和生活情況的描寫來講述戰爭對他們的影響。對我這個對時局不太了解的人而言,我只知道在地球的某個角落,某些國家在打仗,知道那裡戰亂,戰爭是不好的,但是我不知道的是在戰爭中生活的人們是這樣的一種狀況,書中很多地方都寫了,人們生活在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的炸彈襲擊的恐懼中,生活在因戰火失去親人或親人致殘的困苦中,可能那條你每天都走好幾遍的街道,突然就轟隆一聲成為了炸彈襲擊的現場,可能每天跟你相伴生活的親人或鄰居突然就被戰火奪走了生命,又或者是不得不因為戰爭而逃離自己的故土,奔向未知的巴基斯坦去尋求庇護,最可怕的就是未知,未知的不安全,未知的恐懼,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壓力,每天都壓迫著人們的神經。不光是精神上的,對於阿富汗的女人來說,還有日常生活中的。女性地位的低下,每天穿著波爾卡,不管你多麼難受,是要忍受酷熱還是行動上的不便,即使她們自稱已經習慣,不穿他出門就好像沒有穿衣服一樣,這不更是對女性地位及思想的一種殘酷的禁錮么。阿富汗男人可以娶四個妻子,這在一夫一妻制的我聽來,覺得甚是荒謬。女人不可以提離婚、不能在公共場合露出腳踝以上一寸的皮膚,不能穿發出聲響的鞋子,否則會被認為是在勾引男人,太多的不可思議。女人一旦成為了寡婦,要麼嫁給自己的丈夫的兄弟或堂兄弟,要麼就要自己既要承擔生活的重擔,同時還要忍受公婆對兒媳婦拋頭露面去賺錢不理解而採取的過激行為。阿富汗的女人到底是怎麼生活的,邊讀邊在慶幸,雖然我現在生活的條件不是很優越,有著自己各種各樣的小煩惱與不如意,但是,跟他們比起來,我真是太幸福了,真想高呼:祖國萬歲。

後半部是寫在坎大哈北約聯軍基地的一些見聞,主要是對北約軍人外部的精神狀況及生活情況的描寫。我對北約聯軍的組成不是很了解,所以也只是說一些自己的看法,說的不對,權當笑話。我看到這部分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北約軍人生活水平是比較高的,美國人看來確實是實力雄厚,比較任性。讓我想起來,有個段子,說中國人的護照中有一句話大概意思是說,出國後,請遵守當地的法律與習俗。而美國的護照是說,兄弟,別怕,在外被欺負了,國家是你強大的後盾,我們會為你出頭的。感覺是異曲同工,即使在遙遠的異國他鄉,高標準的生活水平還是要替你們考慮到的。讓我比較感興趣的是美國軍人渴望戰爭的結束,渴望回到家鄉。軍人也是人,也怕死,也想家,他們很多患上心裡疾病:抑鬱症、狂躁症等等,甚至自殺。這跟我印象中軍人為了正義,為了理想,堅定的信念,堅毅的面龐,明顯不符。

不知道美國軍人對於自己國家出兵阿富汗,號稱幫助阿富汗軍人打擊恐怖組織,助其建設美好家園是怎麼想的,但我覺得阿富汗的軍人應該是不相信的。我記得文中有一段說,北約聯軍是外來人,塔利班恐怖組織同是阿富汗人,阿富汗政府軍人等於是在幫著外來人消滅自己的同胞。如果是我,我肯定也會糾結。

美國所謂的人道主義援助到底是不是正義的,他們到底有沒有其他目的,只能是他們的當政者最清楚。只是不管如何,苦難的是戰爭中,遭受困苦的平民,思念家鄉遠離國土隨時可能客死他鄉的軍人,借用作者的一些話,希望戰爭停止,世界和平,所有人都健健康康,與自己的親人相守在一起,幸福而快樂的生活。

推薦閱讀:

24個比利讀後感
《羅亭》--由小說人物想到身邊人,這就是經典的共性
龍馬傳讀後感
——《撒哈拉沙漠的故事》
《城南舊事》讀後感

TAG:讀後感 |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