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得水》:三幕式結構的諷刺喜劇
文/玲瓏茄
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驢得水》,第一次聽到這個片名時不知所謂,帶著好奇進了影院。
故事發生在1942年偏遠農村的「三民小學」里,典型的三幕式結構。
第一幕:小學的日常。外表忠厚的校長、滿口葷話的張一曼、暴烈脾氣的周鐵男,精明務實的裴魁山,外加他們捏造出來吃空餉的「呂得水」老師,其真身是一頭驢。影片一開始就創造了荒誕不經的戲劇前提。該校環境一貧如洗,幾個人卻也自得其樂。
第二幕:為了應付教育部特派員的突擊調查,大夥臨時找來一名邋裡邋遢、一臉懵逼的銅匠混充「呂得水」老師。
本以為必然要穿幫,沒想到歪打正著,不僅矇混過關,這「呂得水」還被樹立成農村教育家,學校因此每月多了3萬法幣的收入。
校捨得以改建,條件大幅改善,燈火通明,欣喜若狂。他們拍集體照,後排觀眾說身穿紅白西服的老校長「穿得像肯德基一樣」,前排觀眾一陣爆笑~夏天裴魁山浮誇炫富的一身貂,也叫人忍俊不禁。
值得玩味的是教育部頒給「呂得水」的錦旗上寫著「當代武訓」。武訓是中國近代史上「行乞興學」的貧民教育先驅。
1950年代,由孫瑜執導、趙丹、黃宗英等人主演的傳記片《武訓傳》上映,然而馬上形成了新中國成立後思想戰線上聲勢浩大的一場批判運動,武訓成為戴罪之身,直至80年代才重見天日。錦旗的深意,大家自行體會吧。
在上一幕中,驢舍曾經著火,而越滾越大的謊言成了撲不滅的火。
第三幕:特派員陪同美國慈善家到訪。古詩文常常「以樂寫哀,倍增其哀」,高級的諷刺喜劇亦是如此。如果說前兩幕還能讓你笑岔了氣,這一幕基本上就是樂極生悲,如同鋒利手術刀般刺痛人心。
銅匠娘子得知張一曼「睡服」過銅匠,上門大鬧三百回合;張一曼為了讓銅匠死心回家,故意罵他「牲口」。
特派員為了騙取美國慈善家的資金,支持銅匠繼續演戲,由此開啟了人性惡循環:銅匠仗勢欺人濫用權柄,逼老師們辱罵張一曼,裴魁山終於找到了發泄私人恩怨的出口,用最骯髒的不堪入耳的話語把她罵得狗血噴頭。
《驢得水》設置的年代在建國前,但這段內容呼應了建國後人性泯滅的浩劫年代,張一曼被剃的癩子頭也讓人想起陰陽頭,這個一直崇尚快樂自由的女人瘋了,充滿了諷喻精神。
不僅銅匠的人性迅速扭曲異化,原本暴烈正義的周鐵男也在強權淫威之下苟且偷生,惟命是從,反而變成了為虎作倀之人。
校長為了既得利益,為了「顧全大局」,一再隱忍退讓,眼睜睜看著這一切的發生。想起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麻木是蝕骨的殘忍。
《驢得水》中最清醒的角色是校長的女兒佳佳,由始至終只有她覺得欺詐是錯誤的,她想要揭發他們,然而勢單力薄,不幸也被裹挾在這場「詐欺遊戲」之中。
你會看到,人混帳起來還不如牲口。
你也會看到,情節朝著愈加荒誕離奇的方向演進:原本在特派員安排下扮演死人的銅匠毫無預兆地「死而復生」,佳佳扮演銅匠的未婚妻領取慰問金。他們甚至還舉行了中西合璧的婚禮,就差送入洞房......
一聲槍響,鬧劇結束,代價慘重,佳佳赴延安投奔大哥。這是必然的結局,呼應了國家大力推進誠信體系建設的主旋律。同時予人深思:農村師資匱乏、物質與文化貧瘠,這不只是歷史問題,更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否則可恨又可憐的旁門左道依然會存在。
《驢得水》存在的最大爭議可能是:這是話劇還是電影?取景在小學校舍內外,是如同舞台那樣封閉的空間,演員的表演也話劇腔十足。包括影片的鏡頭語言,也有很強的話劇痕迹。
另外我問了身邊的人,說如果片中能帶到一些延安那邊如何講求誠信的情況,也許會更好些。不管怎麼說,瑕不掩瑜,這依然是我認為值得一看的電影。
推薦閱讀:
※這個上海人,外地人恨他,本地人更恨他!
※為什麼喜劇《絕世高手》的票房不高?
※這些介紹英美的單口喜劇紀錄片和視頻 你要刷刷
※這部9.2高分喜劇讓你笑的合不攏腿
※如何看待鄭爽如破自我參加《喜劇總動員》此類喜劇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