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省錢越窮?免費的才是最貴的嗎?
04-19
最近筆者和幾個財經界的朋友聊天,大家不約而同的都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當我們越是節儉的時候,我們就越是缺錢呢?
有一個當作家的朋友甚至如是說:當自己某個階段刻意省錢的時候,反而那個階段的收入就會下降,當自己不再去刻意省錢的時候,反而自己的收入在上升,這是為什麼呢?一、免費的才是最貴的
當年馬雲在《贏在中國》演講上說:免費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東西。也許這句話是馬雲在利用中國最大的免費、廉價平台淘寶賺取自己事業最成功的一桶金的時候所發出的一種由衷的感嘆吧。同樣將這句話運用於我們的生活也是一樣的,這句話可以推而廣之來說,免費是最貴的,過分節儉同樣異常昂貴。為什麼這麼說呢?在物理學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定律,這個定律在宏觀世界有個叫做質量守恆的名稱,在微觀量子領域它被稱為質能守恆。根據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一個東西他的質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但是總體都是不變的。當我們把這套理論應用於我們的金融領域的時候,就會發現即使是量子力學這種極度高深的理論,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樣是適用的,為什麼說免費是最貴的?不當的節儉同樣也會帶來昂貴的代價。類比於量子力學的質能守恆定律,一個物體由宏觀的質量與微觀的能量所組成,他們的總量是守恆的,同樣我們的生活也是由兩個部分組成,這個部分是我們看得見的宏觀的物質財富和微觀的時間財富所組成,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同樣符合質能守恆定律。具體來說: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是勤儉節約,記得筆者兒時,姥姥姥爺一直對我強調: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句話可以說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的時光,一句話概括了我們的文明和道德訴求。那這句話對不對呢?很對。
這是因為,在農耕文明時代,我們的勞動生產率極度低下,我們的物質財富的創造能力極低,所以相對於我們低下的物質生產能力,我們的時間是相對充裕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這樣的時間相對過剩的情況下,勤儉節約一方面是受到現實物質生產能力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利用我們多餘的時間來彌補我們相對不足的物質。而在計劃經濟時代,物質的短缺造成了我們祖輩、父輩的那種勤儉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是與他們的時代所相適應的,但是當我們進入了工業文明乃至現在信息文明的時代,我們最為昂貴的成本已經不再是物質的成本,而是每個人都最為緊缺的時間成本。舉例來說,在日常生活中不浪費,這是一個對的行為,但是為了買到比居家周圍便宜一塊錢一斤的雞蛋,就趕到可能好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之外的地方去購買,這樣耗費了大量的時間,還是一個真正合適的選擇嗎?再者說,本來花幾塊錢就能夠下載到的一首歌曲,為了尋找到免費的渠道就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搜尋,即使搜到了無論是品質還是成本都遠高於你花了幾塊錢購買的那個,真的劃來嗎?因此,真正需要建立的思維方式是:永遠要衡量花錢與時間之間的成本關係,千萬不要為了那些小便宜或者一些所謂的免費東西,犧牲了大量能夠干其他事情的時間。二、真正賺錢的邏輯已經改變了
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賺錢邏輯是勤勞邏輯,是節儉邏輯,我們看到在80年代、90年代的時候,靠勤勞節儉出了大量的萬元戶,形成了不少的農民企業家,他們似乎成為了當年賺錢的典範。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時候,不少人都發現,賺錢怎麼變得這麼難了?似乎努力工作永遠趕不上暴漲的房價,勤儉節約也沒有辦法與通貨膨脹抗衡,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賺錢的邏輯已經變成了資本邏輯、槓桿邏輯,如何在自己原先的基礎上,讓自己資本化,槓桿化才是未來的關鍵。筆者之前曾經總結過四類賺錢的方式,分別是社交、資本、眼球、勞動。這四個要素還可以進一步總結,歸納為三大真正的類型:一是資源提供者這類人就是我們的普羅大眾,無論是擁有專業技能的醫生、律師、工程師,還是出賣勞動力維生的工人、農民,或者靠出賣顏值、知識維生的網紅、老師等等。無論是哪一種都是一類資源的提供者,大家所做的事情,是通過自己的人力資本向社會輸出資源,最終將這個資源轉變為價值,成為我們賴以為生的收入。但是由於我們前面提到的生活質能守恆,你能輸出的資源一定是有限的,無論是打工皇帝,還是普通農民,其本質並無差別。二是資源調控者
這類人按照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的說法:他們是企業家。企業家擁有著比大多數人更加努力的創新能力,通過破壞式的創新,將第一類人提供的資源調控,引導,配置到社會需要的地方去,這樣資源的財富創造能力就開始有了成倍的增長,等於是給第一種財富的創造能力加了槓桿。因此,國家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邏輯就是將第一類人向第二類人的引導過程,當然這個過程極其艱難。我們所崇拜的創業英雄:馬雲、馬化騰、雷軍等在其創業的早期都是這樣的角色。第三類資本所有者如果說第一類人還是憑藉自己的資源,也就是馬克思說的活勞動創造價值,第二類人還是通過創新,將資源配置到該去的地方的話,那麼第三類人則是將活動的勞動資源轉化為資本,用資本讓錢賺錢,而不是用自己的勞動賺錢,舉例來說:馬雲創建阿里巴巴集團,打造中國電商平台淘寶、天貓,創造互聯網金融的奇蹟螞蟻金服,這些都是在第二類的範疇,但是馬雲的投資者最有名的日本軟銀創始人孫正義,他其實什麼都沒做,只是將資本投資給了馬雲,結果他獲得了成百倍的收益。因此,我們發現,第三類人遠比第二類人財富創造能力強,第二類人又是優於第一類人,但是無論是哪一類人都不是固定的,都是可以轉化的,就像雷軍,其創業的時候是標準的企業家,但是他同時又是中國最有名的天使投資人,是第三類人的典範。
三、真正的財富進化之路怎麼走?區塊鏈是什麼?正所謂:風水輪流轉,今年到咱家。每個人都不是固定在哪一類中徘徊,而是受到社會的影響,不斷的變化,演進。那麼,作為我們一個普通人到底該怎麼做呢?一是讓資源成為資本我們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資源提供者,無論你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只要你能通過工作養活自己,那麼就是一個資源的提供者,但是我們有的僅僅是資源,完全不是資本。如何讓資源成為資本呢?這個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無論是開淘寶店、做代購、炒股票、買理財、做APP、甚至是寫作都是方式,每個人適合的方式都不一樣,但是原則是一樣的,那就是不能懶,通過自己的勤快完成從資源到資本的第一步。二是利用資本思維,善用資本成功的資源提供者有著一個普遍的特徵,那就是能力特彆強,但是能力越強的人越容易有親力親為的性格,這一點就是一種非資本邏輯的思維方式。舉例來說:什麼是資本的邏輯?資本的邏輯就是你的教學能力很強,而且你已經賺到了第一桶金,那麼你完全可以開個輔導學校,但是這個輔導學校是由你自己來上課呢?還是你去請一個水平只有你80%的人來上課呢?當然是後者,因為你可以把你自己從事必躬親的教學中抽身出來,去開新的學校,或者培訓新的老師,這樣你就能夠持續的讓自己的隊伍擴充起來,真正用資本賺錢,這就是俞敏洪的思維。這兩步走好其實就完全夠了,但是難點依然是第一桶金怎麼來?在這個世界上,360行行行出狀元,關鍵就是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如果沒有核心競爭力也就談不上將資源轉化為資本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每天要養家糊口,那麼八小時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那工作之外呢?差不多有4小時的可供自己支配的時間,這些時間就是一個人能否實現彎道超越的關鍵。用好這四個小時,找准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向,堅持下去,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個人要完成這個過程大概要7年的時間,但是只要你努力去奮鬥並堅持下,7年讓自己成為某一個領域的高階人士其實並不困難,關鍵在於能不能堅持下去。綜上所述,省錢是越省越窮,原因是你省了錢,浪費了時間,而賺錢的方式則是將自己向著更高的類型進化,通過將資源變成資本,用資本實現財富增值,這個才是這個時代我們每個人真正的奮鬥之道。推薦閱讀:
※財富管理在國內是一個朝陽行業 ---讀《中國式財富管理》有感,與讀者分享。
※00後已經月入十萬?其實真相不止如此
※什麼是p2p投資 p2p投資常識有哪些
※國債逆回購,你了解多少
※投資心得兩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