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讀:中國搖滾的抗議年代

今年是中國搖滾三十年。

一般認為中國搖滾的起源是1986年,崔健在舞台上唱出了「一無所有」。在那個原初的時期,崔健和他的搖滾樂曾被官方視為洪水猛獸。也確實,崔健和中國的搖滾起源是和歷史的政治與社會變遷緊密結合的。

八十年代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年代,被改革開放解放的中國人奮力地思考和探索中國的當下和未來,崔健的搖滾、北島的詩歌、張藝謀陳凱歌的電影(是的,他倆曾經有這麼一段)、《河殤》紀錄片、《走向未來》叢書,都是那個混沌時代的思想啟蒙力量。也因此,中國搖滾從誕生之初就背上了啟蒙的大旗。

九十年代初期的唐朝、竇唯、張楚、何勇依然或帶著八零年代的文人氣息,或者用不滿衝撞體制,或者仍追求宏大敘事。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以後,年輕一代的搖滾人試圖擺脫崔健的啟蒙姿態,例如「清醒」、「麥田守望者」和「花兒」等「北京新聲」樂隊穿著更摩登,更輕盈地唱著新生代的青春與夢。他們看似去政治化,卻正反映出「後八九」的新中國來到市場改革深化與消費主義的時代。

事實上,中國搖滾的至今三十年,緊緊反映出和不同歷史階段社會形構的關係;畢竟,這是一個政治無所不在的威權體制,民間文化不可能迴避政治力量的形塑。

今年,連官方都要組織中國搖滾學會並且紀念中國三十年,這表示如今的搖滾樂確實沒有鋒利的牙齒了。中國最巨星的搖滾歌手可能是汪峰,而他最著名的歌曲之一是「我愛你中國」。難怪官方會愛上中國搖滾。

但回頭來看,除了八十年代末期那樣激昂的政治氣氛孕育了搖滾的反抗氣質,中國搖滾三十年的歷史中,還有一個特殊時期是中國搖滾的「抗議音樂」時期。

那是2008年到2012年。08年是一個關鍵的歷史轉折:那一年,北京奧運象徵著中國巨大崛起的華麗身影;另一方面,網路的力量越來越大,從牛博網到飯否,成為體制外聲音的聚集點,然後第二年成了微博元年,中國的公共領域出現二十年來最活躍的高峰,人們熱烈關心著「圍觀是否能改變中國」,且人人都成為公知。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中國搖滾/民歌出現了一波高度政治化的作品。(也很巧,我剛好在2008年在大陸出版了第一本書《聲音與憤怒:搖滾可能改變世界嗎?》討論音樂與政治的關係。)

最著名的民謠歌手周雲蓬唱著中國孩子、買房的困難、與盲人律師的故事;

最著名的搖滾歌手左小祖咒唱著這個時代被拆遷和上訪的「苦鬼」們,一張專輯比一張專輯激烈,並幫艾未未的紀錄片做配樂;

新生代樂隊中最活躍的北京樂隊Carsick Cars唱著「我什麼不能看也不能聽」,討論防火牆的問題;

美麗的小清新歌手邵夷貝寫下一首又一首的時事歌曲,訴說著八零後青年的苦悶與困惑,如「誰偷走了你的時代」,「正確死亡指南」;

這幾年最火的石家莊搖滾樂隊萬能青年旅店彈奏著這個華麗時代背後的黑暗與絕望──「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廈崩塌」。

除了這些最有代表性的樂隊,還有上海頂樓馬戲團源源不絕的政治諷刺,歌手吳吞寫的諾貝爾和平獎之歌,武漢龐克樂隊「生命之餅」和雲南樂隊「腰」更為直接憤怒的批判。

但那個時代已經消逝了,那些抗議之聲已經無法再唱出來了。

2012年之後,中國進入一個緊縮時代,原本萌芽的公共領域崩塌了,公知不見了,律師和維權工作者被逮捕了。另一方面,中國的搖滾音樂節越來越繁盛,「中國好聲音」和其他電視歌唱節目的聲音越來越高亢。

歡迎來到中國的新鍍金時代。在這裡,一切異議都煙消雲散,搖滾不再是撼動體制的噪音,而只剩下討好觀眾的嗓音。

來源:張鐵志 FT中文網


推薦閱讀:

Blind Lemon Jefferson——Moanin All Over(1996)
Cool Feet - Burning Desire (1976)
King Krule - 《The OOZ》
一部超好笑的日本電影 too young to die 別名「英年早逝」
喜歡的十首林肯公園歌曲。

TAG:中國搖滾 | 搖滾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