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視窗|常沙娜:一生緣 敦煌情
她出生在法國·里昂,卻一生致力於敦煌藝術的研究和傳承,被譽為沙漠之花: 他1932年去,32年33年,已到了那兒,張大千已經在那兒了,張大千在那兒臨摹,他一看再也離不開了。她擔任中央工藝美院院長長達十五年時間,對當下藝術教育有自己的堅持和隱憂:現在的年輕人不用筆了,用電腦來代替,用筆粗細,順勢一定要基本功。她結緣林徽因,並在她的指導下將敦煌藝術元素運用於景泰藍工藝中。
城視窗.中國:空間藝術設計專業視頻媒體
花開敦煌藝術展
2014年7月,著名書畫藝術家,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教授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以「花開敦煌——常沙娜藝術研究與應用展」為主題的展覽,首次完整呈現了六十多年來藝術教育工作的重要記錄。作為國內外知名的敦煌藝術和工藝美術設計研究專家,常沙娜的藝術生涯是以敦煌石窟為起點的,從此與敦煌藝術結緣,創作出眾多經典之作,被譽為「永遠的敦煌少女」。
城視窗嘉賓訪談視頻鏈接:常沙娜:一生緣 敦煌情
敦煌莫高窟至今保留的塑像、壁畫共492窟,藝術珍品眾多,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具有極高的藝術研究價值。說到敦煌藝術的保護和研究,我們不得不提到被譽為敦煌保護神的中國畫家常書鴻,他多次組織修複壁畫,臨摹大量精品,舉辦展覽,向人們介紹敦煌藝術,其女兒常沙娜自幼隨父親臨摹壁畫,同時將敦煌元素與當代工藝完美融合,創作出眾多經典之作。
結緣敦煌
說到常沙娜與敦煌的結緣,還要從她的父親常書鴻說起,1935年秋,常書鴻在巴黎塞納河畔一個舊書攤上,偶然看到由伯希和編輯的一部名為《敦煌圖錄》的畫冊。全書約400幅有關敦煌石窟和塑像照片,這些歷代畫家們創意性的傑作,沒有完全相同的東西,即使是描繪同樣經卷內容的藝術作品,畫家們也是根據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創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作品在中國存在這樣一座藝術寶庫令常書鴻十分震撼。他一直挂念著莫高窟的保護工作,為了敦煌藝術寶庫,他毅然回到了祖國,舉家遷往敦煌,常沙娜正是在父親的熏陶下,對敦煌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父女二人從此為保護和傳承敦煌藝術而默默的奉獻著。
美國留學經歷 拓展藝術視野
1945年,在蘭州舉辦了《常書鴻父女畫展》,進一步擴大了敦煌藝術影響,畫展期間,國際友人葉麗華非常欣賞常沙娜臨摹的敦煌壁畫,並介紹常沙娜到波士頓美術館學習,這極大的拓展了常沙娜的藝術視野,加深了對各種文化的認識,也了解到敦煌佛教藝術與西域絲綢之路文化的淵源,為以後的工藝美術設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結合敦煌元素 改造景泰藍工藝
在常沙娜的藝術設計生涯中,林徽因的工藝美學思想深深的影響了她以後的設計之路,自幼跟隨父親在敦煌臨摹壁畫,從事敦煌壁畫及傳統裝飾圖案研究和臨摹,並親自參加了大量藝術設計工程,並最終決定通過工藝美術設計和教育推廣敦煌藝術,同時開拓了工藝美術設計新思路,人民大會堂建築裝飾圖案的設計正是常沙娜工藝美術設計一次成功嘗試。
參與設計人民大會堂建築裝飾圖案設計
常沙娜教授一生研究敦煌藝術,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她就將敦煌古典圖素運用到創作設計中,參與設計的工程項目: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以及首都劇場等建築圖案裝飾成為經典之作。同時,她主張創造設計必須注重探索藝術「源與流」的融合關係,以古典文化為根本,創造出新的潮流,這為我們當前的藝術設計教育提供了許多啟示。
當前藝術設計教育應夯實基本功
敦煌的古典元素是東方文化重要的遺產,也是民間生活最終的勞動成果,反應出古典朝代的生活方式,具有強烈的裝飾趣味性,這些都是我們應該保護和傳承的珍貴遺產,如何將加以提煉、運用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是每一位藝術家應該思考的文化課題。
作為藝術設計家、教育家,常沙娜教授深受父親美學思想的熏陶,從豐富的敦煌藝術寶庫中吸取營養,師從建築學家林徽因,得其親傳,在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首都劇場和首都機場等許多現代標誌性建築上留下經典的建築裝飾藝術設計和壁畫創作,使古典藝術經典不衰,開創了多元化設計潮流,用自己的藝術創作踐行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設計理念。
圖文視頻來源:城視窗.中國,轉載請註明出處。
原文鏈接:常沙娜|一生緣 敦煌情
歡迎關注城視窗微信公眾號:citiais,了解更多空間藝術設計案例。
推薦閱讀:
※穆斯林不能喝酒,可是忽然想起來,幾年前在敦煌夜市,很多烤串配啤酒,回民阿叔從來沒有表示不讓喝啊?
※不如到英法俄日看敦煌
※榆林窟3窟壁畫《普賢變》《文殊變》是否表達了生殖崇拜?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表達?
※為什麼敦煌不會被遺忘?地球知識局
※「小蔥帶你吃天下」——敦煌:這裡不只有飛天!
TAG:敦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