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人際溝通高手?

寫在前面的話:最近研讀了《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感覺很有收穫。此書由美國羅納德·B·阿德勒(Ronald B.Adler)、拉塞爾·F·普羅科特(Russell F.Proctor)所著,黃素菲、李恩翻譯。這是一本暢銷40載、再版14次的美國權威溝通教材,從「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間」三個層面,教你養成既有效又適當的溝通方式。這本書,讓我對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我的關係,有了更多的認識。今天,與大家分享我研讀這本書的第一篇讀後感:如何成為人際溝通高手?

要成為人際溝通高手,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哪些因素會影響人際溝通。

讓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圖片來自《溝通的藝術》

從上圖可以看出,影響人際溝通的因素主要有

1. 溝通者及背景。溝通者的家庭出身、學歷閱歷、三觀、興趣愛好、個性脾氣、文化習俗,等等,都可視作背景。兩個溝通者的背景重疊部分越多,溝通就越順暢,反之亦然。寫到這裡,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麼有的人在婚姻上講究門當戶對,在交朋友時講求勢均力敵?」哈,原來答案就在這裡。

2. 信息和渠道。信息如何編碼、傳遞、解碼?是通過文字、言語(手語),還是通過行為、實物?是面對面談話,還是通過電話、簡訊、郵件?對話時,溝通雙方的空間距離是遠是近?雙方的語音、語速、語調是平和還是急躁?肢體語言、面部表情如何?所有這些,都將對溝通結果帶來影響。

3. 噪音。溝通的噪音包括三部分。一是外在的噪音,比如溝通時的環境很嘈雜,溝通者雙方聽不清楚對方的聲音。二是生理性的噪音,包括但不限於生病、疲倦、失聰等。三是心理性的噪音,比如心情沮喪,成見,自我封閉,不願意溝通,等等。心理性的噪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溝通問題。

由此可見,影響溝通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溝通的主體——溝通者,而且不僅僅取決於溝通一方,而是取決於溝通的雙方。

就像作者在書中所說的那樣:

「人際溝通更像是跳舞,當然是需要同伴的那種跳舞。溝通就像跳舞,取決於同伴的參與。而且成功的溝通,就像好的舞蹈,絕不僅僅取決於主導(領舞)的那個人。一個舞者再成功,如果他(或她)不能考慮或者配合他(或她)同伴的技術,看起來也會很糟糕。在溝通和舞蹈中,即便有兩個天才也不能確保一次成功。當兩位熟練的舞者在台上表演時,如果他們不能配合彼此的動作,不僅他們自己感覺糟糕,觀眾也覺得愚蠢。」

每天,我們都在與人溝通——要麼我們與別人溝通,要麼別人與我們溝通。要想成為一名人際溝通高手,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換位思考,懂得將心比心,做到心有他人,推己及人,也就是書中所說的「同理心」。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1. 己之不欲,勿施於人。

人際交往中有一條黃金法則:我們要像對待自己一樣去對待別人。這句話的另一個含義就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強加於人。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有的人「講話不經大腦」,說出來的話,讓人聽了很不舒服。究其原因,就是在講話前沒有換位思考,不顧及他人感受,只圖自己心直口快。

也有一些人會經常後悔自己說錯話。可是,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再也無法收回。特別是那些傷人的話,即使你再道歉,也不可能完全抹去。我曾在《管好自己的嘴,做一個有質量的人》一文中說過,「我們需要用行動贏得朋友,卻常常用言語製造敵人」,可見語言的殺傷力有多麼巨大!

所以,我們在講話時,一定要快快地想,慢慢地說。如果你對某一句話該不該說把握不定時,就先問一問自己:我這話說出口以後,對方會有什麼感受?會不會傷了人家?或者說,假如別人這樣說我,我會有什麼感覺?今天我說了這話,以後會不會後悔?

還有一些人,在現實生活中講話比較注意,但在網路上就比較隨意。有的人以為,在網路上講過的話,沒人會知道。其實,「互聯網不會遺忘,你在今天發布的信息會一直跟著你,正如一位學者所言,互聯網記錄了整個社會,把我們過去的所有言行都捆綁在我們身上,(事實上)永遠也無法逃離。」(《溝通的藝術》P35)無獨有偶,前些天,VOA上就有一篇報道,題目就叫做《想入境美國? 先交出社交媒體賬戶!》。

2. 己之所欲,慎施於人。

雖然,「像對待自己一樣去對待別人」,是一條黃金法則,在人際交往中普遍適用。但世界充滿多樣性,人與人之間的興趣愛好差別很大,你喜歡的東西,別人不一定喜歡,所以己之所欲,還要慎施於人。

文化背景不同,會產生很大的差異。現在我們住在地球村,需要與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有時候在一種文化之中行之有效的技能,在另一種文化中可能完全不適合甚至帶有冒犯之意。

有一件事,我一直印象深刻。那是很多年前,我的朋友家中來了一位北歐客人,當時天有些冷,家中又沒有暖氣,朋友看到客人早晨起來衣服穿得比較少,就好心地提示了下:天冷,多穿點衣服。客人沒有吭聲。吃完早飯,準備外出遊玩,朋友見客人還沒有加衣服,忍不住又提醒了兩次,客人有些不高興了,說:「我是成年人,不是小孩,我知道應該穿多少衣服」。我的朋友一下子意識到:原來老外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差別。在中國,噓寒問暖是一種關心,在老外眼裡,這竟然是一種冒犯!從此以後,客人愛吃多少、愛穿多少,我朋友再也沒有過問。沒想到,兩人相處反而更融洽了。

即使是同一個社會裡,因為年齡、習俗、個性的不同,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也會大相徑庭。比如,對於飯桌文化,每個人就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和喜好。有的人喜歡通過喝酒來加深彼此的感情,有的人則喜歡用聊天來加深彼此的了解。對喜歡喝酒的人來說,在飯桌上勸酒是一種好客的表現;對不愛喝酒的人來講,頻繁勸酒卻是一種冒犯。對有的人來說,大魚大肉、生猛海鮮,才顯得主人的熱情好客;但對有的人來說,家常飯菜才是TA的最愛。

所以,要成為溝通高手,知己知彼,非常重要。與此同時,還要對每一種文化和習俗保持開放和理解的態度,尊重別人的習慣,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到別人身上。

就像作者在書中所說的那樣:「我一直告訴自己在文化交流的規則里沒有什麼「正確」或者「錯誤」,有的只是單純的差異。成為一個好的溝通者,意味著我需要對不同的文化規範都保持清醒的認識,同時儘可能去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以便能夠適應他們。」

3. 人之所欲,善施於人。

因為每個人的愛好和需求不同,有學者(Milton Bennet)提出了「白金法則:按照別人所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別人。與黃金法則不同,這個法則要求我們在決定如何有道德地做事之前,先去了解別人是怎麼想的和他們想要的是什麼。換句話說,白金法則意味著同理心是道德敏感性的先決條件。」

比如,大家都知道,誠實是美德。但有些時候,過於誠實的回答,可能會令人不快。

舉個例子:

你的朋友剛買了一件新衣服,興沖沖地問你意見。從內心裡,你可能並不認同這件衣服,感覺有些怪異。但如果你誠實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恩,你這衣服看上去好怪異哦,我不喜歡。」相信你的朋友肯定會不高興。

如果,你為了討朋友開心,違心的說:「哇,這衣服好棒哦,我很喜歡!」說完以後,我估計你自己就會很難受,而且你朋友也未必會相信你說的是真的。因為,許多時候,你的眼神和表情會在不經意間,泄露了你內心真實的想法。

所以合適的回答是:「恩,這件衣服看上去挺別緻的。」這樣說,你既沒有違背自己的本意,也兼顧了朋友的感覺,因為「喜歡讚美、排斥責備」,這是人性的弱點,每個人都不例外,區別只在於或多或少罷了。況且,青菜蘿蔔,各有所愛。你不喜歡的,不一定就不好。

所以,以別人喜歡的方式待人,既不能過於直白,也不能無原則的遷就,而是要運用好你的智慧。

為更好地使用「白金法則」,我們需要把握以下三點:

首先,不能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線。對於別人明顯不合理、不合法的要求,我們需要明確拒絕。

其次,你不必討好所有人。如果你討好了所有人,那就虐待了一個生靈,這就是你自己。要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第三,對人性的弱點要始終保持警醒。人的慾望是無休止的,要懂得把慾望控制在適當的範圍內,不論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

"總之,人際溝通——就像跳舞——是一個經由同伴間的互動而創造出的獨特活動。同樣,你的溝通方式必然會因為同伴的不同而發生改變。"

作者的話,我深以為然。

子諾不離原創文章,歡迎轉發給你的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公眾號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並簡信聯繫獲得授權,謝謝!

推薦閱讀:

如何在談合作時有效地聊天?
寫給師弟師妹的幾句話
聊天時的這3個技巧,真的很加分
職場 | 電話接聽和撥打禮儀的要點

TAG:溝通技巧 | 心理 | 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