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資訊理論——現代信息教育的本質

「人類文明的本質,即是一種信息的集合,人類與地球上其他生物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信息的積累上,其他動物沒有創造出能傳承上一輩信息量的方法,後代必須從實踐中發現捕獲獵物更有效率的方式。

但是人類不同,人類幾萬年的知識傳承,幾乎完美無瑕地傳承了下來,甚至還有後人對前人知識的優化,推陳出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如今我們每個社會人身上,都有著人類幾萬年知識積累的印記。」

人如何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

我們首先看看心理學領域對「靈感」的定義:

一般認為,靈感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徵:首先,靈感是建立在大量經驗的基礎之上的,只有在對待解決的問題進行了多次嘗試、積累了大量經驗的時候,才可能產生靈感;其次,靈感是與新形象、新概念、新思想的產生聯繫在一起的,而這些新形象、新概念、新思想,又是通過對形象信息或抽象信息進行類比、分解、綜合、歸納等操作產生的;第三,靈感的出現往往是突然發生的,它經常發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極為活躍的情況,但有時也發生在其他休閑活動中,有時甚至發生在半睡眠的朦朧狀態下。

即使我們在半睡眠狀態,在茶餘飯後,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靈感的火花仍舊會迸發,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你的潛意識仍舊在整理你的知識體系,潛意識引導著腦海里的信息海洋不斷在碰撞、融合,直到某一刻,一次最激烈碰撞的畫面閃現在你的主體意識之前。

只有在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與信息量時,才會有所謂的靈感,而靈感的創造力,則是我們創造新信息的得力武器。如果缺少前期大量的信息與經驗的積累,大腦絕對不會開啟這扇大門,因為我們沒有打開門的鑰匙。

我們知道《魯濱遜漂流記》里,說的是魯濱遜荒島求生的故事,但是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在反向訴說人類進化史的著作。魯濱遜在荒島上的生活,儼然是一個原始人的生活狀態,但是他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摸索出製作武器、搭建房屋,、做陶藝製品的技巧,能通過還原古人的生活狀態求生。

他在短時間內,還原了古人類幾百年乃至幾千年才摸索出的器皿製作工藝、烹飪食物的方法、搭建住所的方法。為什麼現代人可以用這麼短的時間,摸索出前人幾千年才可能摸索出的東西?

這一切,都因為他有鑰匙。即使沒有搭建過房屋,但是他見過城市大大小小各種各樣房屋的結構;即使沒有不藉助現代工具生火的經驗,但是他知道只要熱量足夠就能使木柴燃燒;即使從來都不知道陶藝是什麼,但是他見過千奇百怪的陶製品。他的腦海里有著人類幾萬年以來傳承下來的信息積累。

魯濱遜的荒島生活狀態,可以說,是一種生活質量的退化,但是他通過提取已有信息構建出原始人類的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是一種信息能力的進化。也許有一個事物我們從來沒有見過,但是我們知識的汪洋里總能找到類似的一連串事物,在對這些一連串事物的歸納與總結,我們能得到理解新事物的方法論。在這個角度來說,所謂人不知道的事,是因為我們自身的知識水平或者信息量,還沒有達到能理解新事物的台階。

複雜的環境讓我們成長得更快

為什麼社會普遍認為獨生子女的社會能力沒有非獨生子女的強?僅僅是因為嬌生慣養,所以不能吃苦耐勞,抗壓能力不足嗎?其實不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兄弟姐妹間的博弈經驗。

辦公室政治,與家庭間兄弟姐妹為獲取父母偏愛的博弈場景幾乎一模一樣。本質都是在合作中對抗,表裡不一,為的都是在滿足目標條件的前提下,誰能得到上面更多的獎賞。只有長期在這個環境下不斷反思總結,才能明白在什麼場合下,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是什麼。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生在一個家庭結構很複雜的家庭,每天都重複著大大小小的勾心鬥角,那麼在我們面對社會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所謂的辦公室政治,不過就是往日的一場家庭聚餐。

非獨環境,給孩子們提供的,更多的是人際學上的信息量儲備。如果缺少了這個環境,孩子必須從其他途徑獲得這種合作中對抗的經驗,例如社團活動,公司實習機會,參加辯論隊等等。也許孩子終究會學到這些經驗,但如果他幼年就能學到這些,他以後的每一次發展,是不是都能更進一步呢?

在這一點來看,對於幼兒早期教育環境複雜程度的塑造相當重要。幼兒的知覺很敏銳,成年人往往並不能留意到的情緒變化的細節,幼兒都能感受到。久而久之,孩子們會知道,什麼時候說什麼樣的話,什麼話是不能說的,什麼話要轉彎抹角說。只有環境足夠複雜,才能創造出鍛煉人際學素養的場景,而通過足夠多的場景,才能創造出數量足夠多的事件樣本,我們只有在經歷過大量的事件之後,通過歸納總結這些事件中我們不到位的地方與到位的地方,才會形成自己的方法論。這就是老生常談經常提及的「閱歷」

現代教育變革的趨勢

在這裡,不得不提的,是位處美國的矽谷。

被譽為「矽谷之父」的斯坦福大學教授特曼,在把大學人才引入公司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951年,特曼教授提出創建斯坦福研究園區的構想,這是全球最早的位於大學附近的高科技工業園區——斯坦福工業園(即後來的「矽谷」)。矽谷的公司最初租用的就是斯坦福大學的土地,依託著大學的最新科技成果。矽谷通過市場的力量形成了大學與產業的關聯機制即「學術—工業綜合體」的發展模式

矽谷之所以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於「學術—產業綜合體」體系的建立與完善。首先矽谷的誕生是第一步,是學術向產業延伸的一步;其次產業反向向學術人才提出需求是第二步,是產業反向滲透學術的一步;最後,一套成熟完善的「產業——學術」信息綜合體系建立。

這個體系不僅使矽谷「學術—產業」間的信息交流更加有效率且頻繁,還形成了矽谷獨有的「矽谷文化」

支持和包容人才的流動和組合,是矽谷人力資本的一個重要特點。人才的高流動性,有益於企業裂變和技術外溢。如創建於1920年的仙童公司是有名的半導體公司。後來許多知名公司(如國家半導體、英特爾、西格尼蒂克斯和美國微系統等)都是從仙童公司中分出來的。矽谷中許多其他公司的領導者和工程技術人員也來自該公司。

信息交流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學術與產業之間,也體現在矽谷成熟企業與新創企業之間,而打通企業信息渠道的,就是矽谷的人力資源。認真看過我第一篇《宏觀資訊理論應用 入門篇(行業從業人員的立足基石)》的朋友應該知道,個人的行業信息量積累,才是新創公司最想要的,因為那些都是屬於新創公司沒有的信息資源,你能為公司創造的價值、帶來的財富是無可估量的。

所謂「矽谷文化」,其本質是一種信息量增量的慣性,矽谷通過對人才流動的寬容,通過對積累的信息量不斷交換、深入挖掘的方式,以及與對學術界的資源整合直接獲取新信息的方式,達到創造新信息的目的,這才是矽谷創新能力的本質

可以說,矽谷是現代教育變革方向的樣本。

如果說其它地區要以怎樣的形式去變革目前僵化的教育體系,作者結合自身閱歷與目前世界的發展趨勢,總結出一些可參考規律:

  1. 教育的周期將迎合信息時代的發展,很多更深奧的知識將提前1~2年教學

  2. 教育的內容將迎合信息時代的發展,進行信息維度與廣度的拓展

  3. 教育的方向將更注重於與實體產業聯繫,而不是現在天馬行空

總結:

根據目前社會發展的需求,專家級人才、複合型人才是現在企業主流的推動力。專家級、複合型人才意味著在早年,這個人就必須精通幾個領域的知識,所以從學習的速度與效率上來看,高等教育必須提前,而高等教育提前就意味著配套的中等教育及基礎教育也要提前,這對目前的教育體系來看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因為人心智的成熟不能以教育的質量與強度來強求,是跟人身處的社會環境等有關,心智不成熟的人是不可能將這麼多高等的知識融會貫通並應用於實踐的。因此,幼兒教育產業將更專業化,不再是普通的消磨童年時光,而是推出精心設計的模擬現實事件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積累各個維度的信息量,提前渡過心智逐漸成熟的周期。

松鼠先生在此謝謝大家耐心的閱讀,謝謝!


推薦閱讀:

你會每天盯著孩子做作業,然後布置課外訓練,每天盯著這些細節嗎?堅持多少年了?
在東京大學留學是什麼樣的體驗?
無能的力量,一個不被承認的德國支教——盧安克
給孩子一個機會,或許他也能像文特爾一樣,締造傳奇?
師範專業是如何培養出教師的?

TAG:教育 | 資訊理論 | 幼兒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