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圈究竟能藏多少學術騙子和大忽悠?

轉發一篇帖子

大家想想,披著科學外衣的大學裡竟然帽子忽悠滿天飛,何況這不靠譜的藝術圈,誰看著都暈的奧斯卡,一問三不知的學術界,所謂公知叫獸……藏了多少騙子和大忽悠,大家自己琢磨……

除了「長江學者」,我國學界還有100多種「帽子」

近期有「長江學者」出事,

另加之前「兩會」召開期間,

九三學社中央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

提交一篇題為

《關於統籌治理人才稱號過多過濫問題的建議》的提案,

讓學界「帽子」問題再受關注。

該《提案》指出,

近年來,各級政府實施的一系列人才計劃取得顯著成效,

科技人才隊伍迅速壯大,

但人才計劃名目繁多、雜亂無序,

導致人才稱號過多過濫的問題也愈演愈烈,

《提案》分析指出,

人才稱號過多過濫帶來了一些不良影響,

比如助長科研浮躁之風、降低科技資源配置效率、滋生評選腐敗等,

我就簡單看看有哪些牛X的人才稱號。

國家層面的執牛耳者

首先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院士,

這是做學問的人所能夢想的最頂級終點,

代表中國科研圈的最高水平。

主要分為兩部分,

一是偏重於基礎理論方向的中科院院士,

屬中國科學院評選,

二是偏重於應用方向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來自中國工程院的評選,

從掌握資源的程度、影響、榮譽等方面來衡量

自然都是「院士」第一,

這是大家公認的。

千人計劃

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

即國家「千人計劃」,

屬「中央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和試行,

從海外引進人才,

主要包括創新和創業兩類人才。

很大部分為兼職人才。

主要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

在國家重點創新項目、學科、實驗室

以及中央企業和國有商業金融機構、

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的各類園區等,

引進2000名左右人才並有重點地支持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

發展高新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戰略科學家

和領軍人才來華創新創業。

萬人計劃

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

又稱國家「特支計劃」、

國家「萬人計劃」,

也屬「中央人才工作領導小組」

主要是從國內選出人才,

是中央著眼於統籌國內國外兩種人才資源,突出高端引領、

全面推進我國人才隊伍建設的一項重大人才工程。

這項計劃與「千人計劃」並行實施、協調推進,

重點為國內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提供特殊支持。

範圍主要包括傑出、創新、創業、工程、哲學、教學名師、

青年拔尖等7類人才。

其中,創新、創業、工程、拔尖等人才有來自企業的人才,

其它人才幾乎來自院校派,即跟前3類人才來源相同,

其中創業類人才又多數來自院校派。

「萬人計劃」有可能將來成為最難入選的綜合類人才計劃,

萬人計劃每兩年選拔1次,

涉及人多,領域寬,部門多,包括7個類別,3個層次。

「萬人計劃」傑出人才,「按需支持」,

一人一議,第一屆6人入選,目前最難入選。

「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第一屆272人,第二屆622人。

「萬人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第一屆52人,第二屆336人。

「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第一屆94人,第二屆200人。

「萬人計劃」教學名師, 第一屆101,第二屆98人。

「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第一屆96人,第二屆97人。

「萬人計劃」拔尖人才,第一屆275+77人,第二屆138+51人。

千人計劃與萬人計劃

實質上是由「中央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協調「中組部、

人事部、中宣部、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

教育部、國家自然基金委、文化部等11個部門,

共同選出的人才,

代表"國家需要特殊支持的人才",

這是真正能代表國家層面上的人才計劃,

尤其「萬人計劃」,

都是中國人,是真正的國家級人才計劃,

嚴格意義上說,其它人才都屬各自部門的人才。

千人計劃、萬人計劃有培養成長性的特點,

即入選者年齡有嚴格的要求,領軍人才基本50歲以下,

拔尖35歲以下,

主要目的是為國家培養未來10--20年內的人才,

年齡太大的當然不適宜入選。

舉個例子,如果你從事涉密研究,也沒有發表什麼論文,

也沒有評過什麼獎,將來有可能象鄧家先、錢學森一樣,

不能發表論文,不能申報成果,低調一輩子,

也可以入選萬人計劃。

甚至是非常優秀的技術工人,對國家貢獻很大,也能入選。

因為國家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多元化的,

不僅僅只是科學家。

而且這些年來,從事基礎科研的人科研成果很多,

但真正能帶動產業發展,能帶動老百姓發家致富,

能帶動產業鏈發展,改變中國核心技術的科研項目很少。

所以,國家利益是」萬人計劃「的重要內含。

2017年後,國家將「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兩個做了一些調整,

國家「千人計劃」類別增多,

包括:創新人才長期項目、創新人才短期項目(含非華裔外國人才)、

創業人才項目、青年項目、外國專家項目、

頂尖人才與創新團隊項目、新疆西藏項目、文化藝術人才項目。

國家「萬人計劃」縮減一個項目,

包括:傑出人才項目、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項目、

科技創業領軍人才項目、

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項目、教學名師項目、青年拔尖人才項目,

把由人社部推薦的「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

納入到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項目中。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優秀青年基金

只能算是科技部的一個基金,

從政府層面上來說,

這是扶持人才發展的國家基金項目,

其扶持強度不如973,863等,

但非常誘惑。

這個基金是1994年的「總理基金」,

專門為培養「諾貝爾獎獲得者」而設立,

由於來源特殊,所以立為國家級基金。

各個部委層面

百人計劃

屬中國科學院人才,只能代表中科院研究水平。

1994年開始實行。

百人計劃給優秀人才以200萬元的經費支持。

其中主要包括科研經費,儀器設備費和住房補貼費。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即「傑青」

屬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

通過基金資助項目的方式確認的人才。

開始於1994年,

是中國為促進青年科學和技術人才的成長,

鼓勵海外學者回國工作,

加速培養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而特別設立。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每年資助優秀青年學者160名左右,

每人資助經費一般為80 ~100萬元,研究期限為4年。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

即優青,也被稱為"小傑青",

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的鋪墊性科技支撐基金。

自然科學基金委決定自2012年起設立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作為人才項目系列中的一個項目類型,

促進創新型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長,

主要支持具備5~10年的科研經歷

並取得一定科研成就的青年科學技術人員,

在科研第一線銳意進取、開拓創新,

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基礎研究。

長江學者

屬教育部人才,基本來自高等學俯,代表教師及教研類人才水平。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

配合「211工程」建設,吸引和培養傑出人才,

加速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隊伍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

其主要宗旨在於通過特聘教授崗位制度的實施,

延攬大批海內外中青年學界精英參與我國高等學校重點學科建設,

帶動這些重點學科趕超或保持國際先進水平,

並在若干年內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術帶頭人,

以大大提高我國高校在世界範圍內的學術地位和競爭實力。

此外還有

人社部「百千萬人才工程」

中國博士後基金委「優秀博士後」、

科技部的「973首席科學家」、

「863首席科學家」

此外,還有政府層面上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

「國家科技功臣」、「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等。

還有行業內人才,如教育部的

「國家教學名師」、

「全國優秀教師」、

「全國師德先進個人」、

「全國模範教師」,

紡織行業的「中國紡織學術大獎」獲得者、

「中國紡織學術帶頭人獎」獲得者,

鐵路系統的「茅以升鐵道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全國勞動模範」、

全國婦聯的「三八紅旗手」

等等,不一而足。

省級、市級層面

更加多如牛毛的是市級和校級的人才稱號:

在省級層面,

省級:攀登學者(遼寧)、

燕趙學者(河北)、

中原學者(河南)。

在市級層面,

廣西桂林的灕江學者

福建泉州的桐江學者

浙江杭州的西湖學者

校級層面學者計劃

各級各類學校都會根據自己學校的發展

設計不同的學者稱號,

為那些無法達到更高層面的學者進行心理按摩,

我們將整理到的學者稱號和學校進行了排序

並對大致的命名方式進行分析,

還是蠻有意思的一件事,

當然其中涉及到部分名字的意義解讀不太準確的話,

敬請諒解。

一口氣讀下來這些學校的人才計劃名稱

你會發現這氣魄

款款不輸長江老大哥。

就目前的統計來看,學者類校級人才計劃大概100多個。

而且很多學校的人才計劃修訂頻繁,

各種計劃層出不窮

隔年這份數據可能就不準確了。

簡單看一下這些計劃的命名規律,

其中的命名方式主要與地域有關係,

其中使用標誌性地名的大概有不到一半,

大部分都是本學校的位置附近的獨一無二的地名和產物,

其中與「山」有關的26個,與「水」有關的26個。

佔比近50%,基本鋪滿中國地圖。

除此以外,還有河南科技大學、

新鄉醫學院和河南理工大學的太行學者;

新疆和新疆大學的天山學者;

這個從識別的角度最具有排他性。

剩下的就是與行業背景相關,

比如航海、航天專業等,也比較容易實現排他性。

第三類就是歷史傳承緊密相關,

從省份分布來看,

陝西成為該類人才計劃最多的省份,湖北、湖南緊隨其後。

儘管名字五花八門,歸根結底可以大致分為三類:

一、基金會/協會贊助

長江學者(香港李嘉誠基金會)、

仲英青年學者(唐仲英基金會)、

香江學者(香港學者協會)。

二、針對海外人才引進

東方學者(上海)等。

三、人才計劃/項目後備人選

目標長江、傑青:

白楊學者(中國傳媒大學)、

升華學者(中南大學)、

紫江優秀青年學者(華東師範大學)等。

目標青年拔尖、青年長江、優青:

至善青年學者(東南大學)、

紫江青年學者(華東師範大學)等。

從大學長期發展來看,

人才儲備和人才梯隊確實需要謀劃和布局。

人才流動成為常態,

設立獨立的人才稱號,有助於設立獨立的薪酬,

區別於普通教師崗位,

從而有助於搶人和留人

最終反映到學校建設上

就是帶頭人的穩定和學科的穩定

沒有這些崗位的設立,

不僅引不來、挖不來優秀人才,

甚至自己的骨幹也被挖走

在日益激烈的學校評比中不至於江河日下,

從這個角度看,學校也有很多無奈。

來源:學術志、知乎


推薦閱讀:

實驗動畫怎麼看之《平衡》
超詳細水彩畫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繪畫過程圖
劉宇:現實殘酷,動物兇猛,但精神依然美麗
以前的名字那麼美,我們的名字為什麼越來越難聽了?
你的歷史是一幅畫——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共和國

TAG:社會 | 影視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