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離我們有多近?創新轉化離我們有多遠?
陳列平獲得2018年全球華人科學家·卓越創新轉化獎
耶魯大學UTC癌症研究教授,免疫學、腫瘤學和皮膚病學教授,耶魯癌症中心免疫學部聯合主任陳列平
剛從國外傳來榮光,陳列平教授獲得2018拉斯克大獎(Albert Lasker)提名,並被瑞典著名醫學院——卡羅林斯卡醫學院(Stockholm Karolinska Institute)正式邀請,將於2018年6月在諾貝爾研討會(Nobel Symposium)上做重要學術報告。
陳列平系美國耶魯大學UTC癌症研究教授,免疫學、醫學(腫瘤學)和皮膚病學教授,耶魯癌症中心免疫學部聯合主任,他在癌症治療中發現PD-1/PD-L1信號通路,2013年被Science雜誌評為當年最為重要的科學突破。
首屆全球華人科學家創新轉化30人高峰論壇
在華人科學家在世界範圍的各個領域開始大放異彩之際,首屆全球華人科學家創新轉化30人高峰論壇暨「2018年全球華人科學家·卓越創新轉化獎」發布會在4月9號上海東郊賓館圓滿召開。
此次論壇,由武漢大學醫學研究院客座教授、美國CST亞太總經理董增軍,耶魯大學癌症中心免疫學、腫瘤學和皮膚病學教授陳列平,美國南卡醫科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系主任、腫瘤內科教授李子海,微芯生物首席科學官、總裁魯先平,美籍華人科學家、中美冠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首席技術官余國良,南方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兼GenEros健艾仕董事長傅新元等十人發起,邀請了30位在全球生命科學領域有擔當的科學家、有情懷的企業家、有遠見的投資家們及青年才俊代表齊聚一堂。
該論壇由全球華人生物醫藥創新轉化30人高峰論壇籌委會主辦,CST全球創新和轉化合作中心承辦,BayHelix百華協會、CCG全球化智庫、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精準醫療與伴隨診斷專業委員會(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院校企業創新創業聯盟協辦。論壇旨在探討如何提升全球華人科學家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如何迎接華人科學家面臨的全球機遇與挑戰,如何推動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轉化突破。
董增軍先生為陳列平教授頒發2018全球華人科學家·CST卓越創新轉化獎
本論壇現場頒發了2018年「全球華人科學家·CST卓越創新轉化獎」。該獎項由CST聯合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成立,由22位業內重量級評委嘉賓投票產生,其中包含近10位院士級專家評審。獎項用以獎勵在研究人類生命進程各重大疾病的基礎機制中有突破發現並積極推動向臨床應用轉化的華人科學家們。陳列平從6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最終獲獎。
2011年有一部電影《非誠勿擾2》中,孫紅雷飾演的李香山得了絕症——惡性黑色素瘤,認命地說「這個病全世界都拿他沒轍」。2015年,同樣的病擊中了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但僅4個月後,「不同命」的奇蹟來臨——他宣布成功戰勝了癌症。短短四年內,「同病不同命」的轉折發生在2014年,Keytruda新葯誕生並加速應用於臨床,它通過阻斷PD-1/PD-L1信號通路,增強了T細胞的對癌細胞的攻擊力,成功抑制癌症的惡化。
我們國家每年大約有280萬人死於惡性腫瘤,2.7億心血管疾病患者,其年死亡人數達370萬。「同病不同命」的故事並不少見。如何讓更多的大眾享受到「吉米·卡特」式幸運,如何成就更多「Keytruda」式的成功,這不僅僅是對科學家提出的考驗,也是對產業界提出的命題,更是對大眾提出的呼喚。
圓桌討論一:如何提升華人科學家在全球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圓桌討論二:創新轉化的機遇與挑戰
「三家一世界」助推生物醫藥創新成功轉化
生物醫藥領域被看好為最可能誕生下一個BAT的行業。近三十年來,全球生物藥品銷售額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長,被當作21世紀優先發展的戰略性產業。美國將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實施「生物技術產業激勵政策」。
中國也不落後,十一五、十二五以來,新葯創製重大專項投入了大約128億人民幣支持創新藥物研發及創新能力建設;促進一批創新品種實現上市銷售,形成以創新為核心的產業發展趨勢。在國家醫藥政策吸引下,大批華人科學家投身創新醫藥行業,這些人才擁有國際水平的技術實力和眼界,熟悉國際市場的遊戲規則,成為中國醫藥創新行業的中堅力量。
嘉賓主題演講現場
「要打破『三個和尚沒水吃』的預言,培養並發揚同胞之間的英雄相惜、通力合作、互為促進的精神,特別是醫藥的創新轉化,是一個多學科,多行業的各種人力、資源互相銜接又內向的行業,需要開放自由的政策和市場奠基,需要優秀的科學家鼎立研究,需要才幹的企業家保駕護航。和則創,合則達。」武漢大學醫學研究院客座教授、美國CST亞太總經理董增軍建言。
武漢大學醫學研究院客座教授、美國CST亞太總經理董增軍
他介紹,CST一直致力於其中,從聯合國際頂級高校復旦、MIT實現院企合作,借鑒和分享成功經驗;到此次論壇集合有識之士所做的建設;再在論壇外,成立CST全球創新和轉化中心,以建立科學家、企業家和投資家的「三家一世界」的生態系統。
另一方面,中國生物製造技術及產業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中國近五年來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10%,生物醫藥的更是一直停留在5%左右,轉化率明顯不足。此外,國內中小板和創業板對生物醫藥企業無法充分發揮資本市場支持新興產業的能力,融資支持多局限在產品開發成熟、有一定盈利的企業,因而大批企業選擇海外上市。
高校科學家創新性成果找不到方向和出路,醫藥企業家們也找不到好的創新項目,資金和項目都在蒙頭撞牆。董增軍用「剃頭的挑子一頭熱」來形容生物醫藥創新轉化的問題:「忽視市場實際和創新原則,跟隨性研究比重大;廣泛合作、院企合作不足,未形成資源共享、集約化規模;原創研究型企業質、量相對薄弱等。」
微芯生物董事、總裁兼首席科學官魯先平
被稱為「新葯研發鬥士」的魯先平博士以「中國原創新葯的拓荒之路」為演講主題。早在2015年,他創辦的微芯生物宣布: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抗癌新葯西達本胺獲准全球上市,標誌著我國從此有了自主研發的原創新葯,實現了中國製藥從「仿製」到「創造」的零突破。
「中國有著7000多家的製藥企業,數量全球第一,製劑生產能力全球第一,原料葯生產能力全球第二,卻在原創葯研發生產上遠遜於他國。」魯博士表示,「我們的想法很簡單——改變中國原創新葯產業的現狀,做老百姓吃的起的中國原創葯!」
中國生物醫藥創新邁入高速增長的時代,我們有足夠多的理由相信,華人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將攜手一心,逐漸提升並將把握話語權,在創新與成果轉化間找到突破,進一步提高我國生物製藥在全球的地位。
關於CST:
細胞信號研究金標準、Best Antibodies供應商,美國著名的生物公司和細胞信號轉導研究的領袖,提供特色的信號轉導檢測用相關產品,用於細胞功能和疾病發病機理的探討。產品覆蓋腫瘤,糖尿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幹細胞,表觀遺傳學和免疫學等眾多領域。CST是PTMScan技術發明者,CST在2007年就首次獨立發現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的EML4-ALK融合蛋白突變(Cell,2007),繼而開發了優質的ALK(D5F3)兔單克隆抗體,奠定了羅氏伴隨診斷試劑盒和輝瑞公司創新肺癌新葯的基礎。羅氏的ALK伴隨診斷IHC試劑盒正是使用了CST的ALK(D5F3)抗體,而輝瑞公司根據CST發明研發出了藥物克唑替尼(crizotinib),為肺癌的精準化治療做出了巨大貢獻。CST近期與上海交大醫學院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合作成立了「精準醫學戰略合作中心」。
推薦閱讀:
※blackmores的月見草油有效果么?
※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最佳時間,錯過就晚了
※在霧霾天氣下,室內空氣是否比室外空氣還臟?
※身體沒有問題,為啥也會不孕不育?
※站樁和靜坐哪個好,一塊練會有衝突嗎?
TAG: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