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影評:上名校,真的重要嗎?
文/葉秋臣
其實挺遺憾的,《起跑線》這部電影上映這麼久才寫這篇影評。大概是最近太忙,所以閑下來寫文字的機會並不多。
總體而言,印度電影的煽情能力的確是形成自有體系了。整個觀影過程中,細節處理、配樂處理、故事結構……與其他那些口碑甚佳的同類印度電影都有相像之處。但普遍反映印度電影也有美化的程度,因為這種美化,我們才覺得美好。其中總不免會出現的階段性歌舞,但即便是這樣的俗氣,我還是被最後公立學校的孩子們表演感動到了。
故事架構很簡單,一對男女陷入熱戀隨後走入婚姻殿堂。隨後他們的女兒要上小學,於是在怎麼上學,上什麼樣的小學的問題上,引發了一系列的趣事。但在趣事的層面上更多的是對教育本身的思考,這也是葉秋臣認為影片的最佳立意。
男主一直都比較隨意,他認為發展孩子的天性更為重要。而女主則是比較偏激,甚至在她的幻想中如果自己孩子不能進入TOP 5的小學讀書的話,最終都會走上吸毒的道路。這一點的設計,有些偏像大陸劇《虎媽貓爸》,都是為了孩子上學焦頭爛額的故事。
可能很多人看過這部電影才知道,印度只有中高級以上層次的人,才會講英語。所以過去經常抱怨說某個印度人口語不標準,現在才知道在印度連說英語本身都代表一種階級。所謂的上層看不起說印度土語的,所謂的下層看不起說英語賣弄的,這在電影中多次有體現,葉秋臣在此就不過多贅述了。
電影里講的最中心,最核心的是目標的概念。《起跑線》這個片名,本身就在講沖向終點前的準備,也就是一個孩子教育的開端有多重要。這種重要對不同人來說理解是不同的,目標體現在不同人群也是因人而異。譬如男主年輕時在裁縫店,他看到自己喜歡的印度姑娘,所以因為她的美貌而被吸引,然後以此為基礎發展了比較持久的愛意。從他太太出現開始,就註定了男主此生追逐的目標。即便訴求多麼不合理,男主都一直儘力滿足她的要求,包括孩子的選校,買學區房,住貧困區。而女主從出場就不想穿保守的裙子,而希望露背性感設計的雜誌款式。她的英文比丈夫好很多,說明平日就有注意學習和練習。太太的目標和丈夫有不同之處,在於她始終在追逐比現有的生活更高更好的檔次,也是一個註定不會甘於平庸的人設。但這個人設在後來有所變化,是與窮人接觸後體會到他們的淳樸,這在最終道別的時候格外明顯。之前離開月光集市是絲毫沒有留戀還催促丈夫快點離開,之後是在貧困區與他們擁抱親吻。這時候,那種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性質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對善良本身的追逐。這與她在追求新的電視、所有印著LOGO的大牌奢侈品不一樣,更多的探索了人性方面的體驗。
電影中的對比手法用得非常多,不勝枚舉。除了影片本身分成主體兩部分——富人和窮人——生活的過渡,還有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生活的差距和差異,從暴發戶到穿著浮誇的暴發戶,從彷彿邁入上層社會穿著高雅的服裝在交際但其實格格不入,到偽裝成窮人過著不符合本身情況的困境生活,影片里的對比非常多。這種對比不僅體現在生活狀態,還有一些行為對比。例如在上層社交圈他們跳舞被嘲笑,說印度土語被嘲笑,但這些在窮人圈是被接納的。那種語言都會成為相處障礙的現象,那種連游泳池都拼寫不出的窘迫,都是在表達他們與旁人之間「起跑線」的差異性。這也是葉秋臣覺得電影片名最好的地方,無時無刻不在體現著內里的涵義。
另外,有一些雞湯。雞湯不是不好喝,但喝的方式很重要。比如你沒有改變世界的能力,那就讓世界改變你。你想要去融入上層社會,去體現「圈子不同,不必強融」的道理,那麼就要以這樣的故事設計來表達。這比起你直白地講出「如果你不屬於這個圈子,那麼勉強融入真的沒意義」要好得多。因為這個故事設計本身就已經告訴你,一個在集市裡遊刃有餘八面玲瓏的人,在上層社會竟然屢屢碰釘子,吃苦頭。即便你強迫自己躋身於他們所在的階級,也無法讓他們變成與你自己一樣的人。你無法用過去你認為的歡樂去感染他們,只能讓他們形成規則的高級去改變你。
還有,一些社會現象。這是印度電影最成功之處,也是很多朋友都在詬病「為什麼中國拍不出」的原因。例如,他們在投考其他四所學校時,找了一個顧問。顧問給他們提供各種建議,還做了面試培訓。顧問讓他們找作家給女兒寫簡介,讓他們豐富自己卻被錯認為要用奢侈品武裝,說白了都是覺得他們有錢,錢可以買到這些,而迎面走來的時候那股濃濃的鈔票氣味,才是真正應該想辦法撇除的。顧問沒什麼用,但他們卻形成了一條產業。還有就是標榜自己為窮人發聲清正廉潔的第一名校的女校長,最後那段讓很多人看得幻滅。在最後真相被無情戳破的時候,赤裸且殘酷。雖然這或許是最好的安排,但的確讓天平兩端的重量失衡。葉秋臣覺得,最後男主在台上那段自白有點累贅,驅趕保安更是太輕鬆了,破壞了原有的基礎。不過為了過渡到自己女兒也選擇公立學校的理由,似乎這是最好的安排。
其實電影表達的思想很直接,它沒有選擇很隱晦的表達,而是直接給你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比大多數的道理都受用,因為你彷彿身在其中。因為你也要面臨孩子的選校,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成長。在選擇學校的時候,你也會考慮讓他在雞頭還是委屈在鳳尾,一個什麼風氣圈子人脈的概念。這時候就要提出一個例子,為什麼窮人在富人學校待不下去,他們女兒想去的學校,卻去不成。而他們手下員工的孩子,因為貧困表格得以被錄取。有說造化弄人的,也有說強扭的瓜不甜的。但誰能看到本質呢?那就是別去假裝一個你做不到的人,窮人就去領貧困生的表格,富人就坦白自己的錢從何而來,沒什麼好遮掩的。謊言早晚會被揭穿,真相往往更容易順其自然地獲得一帆風順的人生,這是真的。越長大,對此的體會也越深刻。從暴富偽裝成貧窮,每一個極端都不過是安慰自己而已。只要事情儘力,結果一定會有相應的回報,或許預期不同,但一切真的會有最好的安排。
好像男主和女主最後用富有建造了窮人孩子們心中第一的學校,那一刻他們沒想過自己的女兒有一天也會在那裡讀書。
最有感而發的一句話,葉秋臣用來做這篇影評的結尾,也是由影片中的台詞衍生而來。
貧窮,不是那麼容易學會的。因為窮人不懂得如何偷走別人的權利,就像富人很難學會如何貧窮。直到某一日,窮人變成了富人。
文/葉秋臣
註:文章原創首發於頭條號「葉秋臣」,葉秋臣系頭條號簽約作者,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約稿合作請聯繫qiuchen_ye@163.com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