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回憶綁架了嗎?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話題:「既然北上廣深房價透支了外來年輕人的創造力和生活品質,為什麼大家還是選擇留在大城市?」
一百多個回答基本都指向一個答案:雖然生活工作上壓力很大,但是大城市有機會有平台,兩相權衡後還是認為留在大城市利大於弊。
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成本和收益的問題。不過,最終決策的正確與否,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夠正確衡量成本和收益。
如果在衡量成本和收益時出現了偏差,我們就可能無法做出正確的決定。比如你的收益是10,你估算的成本是8,而真實成本是12,在這種情況下,你低估了真實成本,出現了偏差,做出的決策是錯的。當然還有另一種情況,收益依然是10,如果真實成本是9而不是12,在這種情況下,儘管你低估了真實成本,出現了些許偏差,但是決策卻依然是正確的。
我們每個人都能正確的衡量大城市工作生活的成本和收益嗎?這讓我聯想起諾獎獲得者卡尼曼教授提到過的一個行為實驗。
讓被試者經歷一次短實驗和一次長實驗,短實驗中讓受試者將手泡在14度的冷水裡60秒。長實驗的前60秒與短實驗一樣,讓受試者把手泡在14度的冷水裡,但從第61秒時研究人員悄悄的把水溫提高了1度,直到第90秒結束。
兩次實驗結束後,研究者問被試者:「如果再做一次實驗他們會選擇參加長實驗還是短實驗。」結果有80%的被試者選擇了長實驗。他們顯然做出了錯誤的決策,但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決策心理學研究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我們都是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來做決策,而這些過去的經驗來自我們的記憶。然而記憶卻與我們的真實經歷是有偏差的,而且還不小。因為人們通常只會對事件中的極端感受和事件的結果留下印象,而中間過程往往被我們的記憶忽略掉了。
長實驗和短實驗的最大痛苦是一樣的(承受14度冷水60秒),但是長實驗的結尾30秒感受比短實驗要好一些(15度冷水),這導致受試者回憶這兩個實驗時覺得長實驗的痛苦似乎更少一些。這種記憶的偏差所導致的決策將使受試者在接下來的實驗中要多遭受30秒的痛苦。可見,在記憶偏差的影響下我們的決策是非理性的。
回到開頭的問題,我們能正確的衡量大城市工作生活的成本和收益嗎?
依據記憶偏差的實驗結果來看,大城市的人們高估收益低估成本的可能性更大,因為繁華的大城市能夠提供比小城市更強的正面刺激(娛樂、金錢),這些正面刺激更可能佔據我們的回憶,而那些日常所遭受的慢性壓力(通勤、房貸)往往在記憶中被忽略了。
現在手機拍照、朋友圈照片更是加劇了這種記憶偏差。因為我們往往只會拍下美好的時刻,加深美好時刻的記憶,卻不會記錄下日常隱性的焦慮和壓力。
如何糾正這種記憶的偏差,讓我們做出更理性和正確的決策呢?
那就需要我們每天更仔細的體會並真實的記錄自己的生活感受,同時避免在極端事件發生後立馬做決策。這樣,我們在做重大的決定的時候才能夠更多的依據每一天的真實經歷,而不是那些有偏的大段的回憶。
PS:
1. 建議剛剛畢業的年輕人還是應該去往大城市工作生活,這個時候的機會成本很低,而潛在收益很大,但需要記錄下自己每天的真實經歷,幫助未來的自己做出正確的決策。
2. 想讓小朋友不害怕打針,你就要在他們每次打針結束的時候給點好吃的,讓他們對打針的回憶變得不那麼痛苦。
3. 把最精彩的節目安排在旅行的最後一天,能給你帶來更美好的旅行回憶。
推薦閱讀:
※你的財富為何貶值?
※體育明星林丹都出軌了!五個經濟學原理告訴你「人為什麼會出軌?」
※來自收藏品的長期回報:投資更美的資產
※一個正確的商業周期理論
※《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里的第一個觀點求解釋 -」富人不為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