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交往,一顆真心遠遠不夠

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人認為,人與人交往,靠一顆真心就夠了。

可是《還珠格格》里的皇后,對皇上是就是一片真心啊,但是哪怕沒有小燕子,她說話也總是夾槍帶棒,異常刻薄,非常不討皇上喜歡。

你的心再真,帶上了扎人的刺兒,也會令人望而卻步。

因為一些細枝末節的技巧,而被自己愛的人疏遠,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這一切值得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你也想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卻不知道該怎麼改變,如果你想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卻不知道該怎麼行動,就打開這本《請停止你的無效社交》,一起學習社交與溝通技巧吧!

本書的作者是知名自媒體達人李小墨,我關注並且置頂她的公眾號已經很久了,她不經常更新,但是每次更新,都是乾貨。

小墨曾任《海南特區報》記者,她的文章深入淺出,深受讀者喜愛,曾有多篇文章被十點讀書、有書、思想聚焦、清華南都等千萬粉絲平台轉載,刷遍全網。

《請停止你的無效社交》為我們重點解答了困擾許多人的兩大問題:如何進行有效的社交,以及如何進行良好的溝通。

什麼樣的社交才是有效的社交呢?

認識牛人並不難,難的是讓牛人認識你,否則,即使你加了牛人的微信,你對他來說,也只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小粉絲。

你躺在他好友列表裡不要動還好,你要是沒事兒發個微信給他,你看他會不會拉黑你。

社交的本質是互惠,是資源的互換,如果你沒有能力,卻非要強行去社交,那不能叫社交,那隻能叫抱大腿。

記得李笑來老師曾經在《時間的朋友》里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幼兒園裡,有個孩子玩具最多,大家都喜歡和他玩,可是他卻說,只覺得一個男孩和女孩是他的朋友,因為那個男孩總是和他交換玩具,而不是單方面玩他的玩具,而那個女孩子,長得很漂亮,他願意把玩具給她玩。

連幼兒園的孩子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的大人呢?

你很精明,你想走捷徑,你想跟比自己強的人玩兒,讓別人拉你一把,可是既然人家都比你強了,又怎麼會沒有你精明呢?

能力才是1,人脈只是後面的0,人們更願意與能夠給自己提供價值的人做朋友,這就是社交的真相。

從另一方面說,當我們擁有了能力時,後面的人脈越多,我們能夠撬動的資源就越多。

但是我們普通人的圈子總是有限的,那麼我們該如何擴大自己的人脈範圍呢?

小墨給我們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結交超級樞紐式人物。

經濟學上的二八定律也同樣地存在於社交領域,20%的交通樞紐式人物通常掌握了80%的人脈,比如說記者、獵頭,他們的工作屬性決定了他們必須擅長並且經常跟陌生人打交道。

結識這樣的人物,你可以撬動的人脈資源就會非常地可觀。

如果你有能力的話,還可以通過打造個人IP的方式,降低自己的社交成本。

當你成為明星、成為作家、成為各行各業的知名人士,你可以什麼都不做,就有很多人會來幫你。

比如自媒體大V咪蒙,咪蒙的兒子入學困難,她發一篇文章在公眾號上,被數十萬人看到之後,第二天就有學校打電話請她帶兒子去面試了。

友情也好、愛情也好,建立一段關係並不困難,真正難的是維繫一段關係。

這就涉及到《請停止無效社交》要解決的另外一個問題——如何進行良好的溝通?

生活中,那些擅長與別人溝通的人,一定是情商很高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的高情商絕不是簡單的左右逢源、諂媚逢迎,以期待所有人都喜歡自己;它也並不意味著不真誠和不坦率,這是對情商的污名化。

情商不是人情世故的情,而是指情緒智商。

它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管理自身情緒的能力、自我激勵的能力、認識他人情緒的能力,以及管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真正的情商是一種綜合能力,情商高的人,能夠在溝通中,兼顧他人與自己的需要,在顧及他人感受與忠於自己需要之間,取得平衡。

很多人都知道,溝通中要學會換位思考,但其實僅僅會換位思考還不夠,小墨在書中,給我們展示了一種比換位思考更全面的溝通技巧——「枕頭法。」

換位思考是兩個立場,我的立場和你的立場,而「枕頭法」有五個立場:

第一種,我對你錯;第二種,你對我錯;第三種;雙方都對,雙方都錯;第四種,這件事的對錯根本不重要;第五種,四個立場都有相對正確之處。

我們看奇葩說的時候,會發現一個辯題可以從兩個完全相反的立場來解釋,觀眾也會根據選手的各種爭論而不停改變想法。

其實生活中的溝通也是一樣的,我們正是因為堅持自己的對的,對方是錯的,才會產生種種矛盾與分歧,但當我們換個立場、換個思維,很可能會發現,這個問題完全可以從「我對你錯」,變成「你對我錯」,或者是「雙方都對,雙方都錯」。

如果我們進一步跳出雙方的立場,站在上帝視角看自己和對方,很可能會發現,我們正在爭論的議題——出門時有沒有隨手扔垃圾等等之類的問題,根本一點都不重要。

情商很高的人,一般都有超強的同理心和情緒感知能力,能夠察言觀色,從對方的行為、語言中讀出當事人沒有表露出的心思。

但正因為如此,當你越自詡情商高,你就會越容易犯這樣一個錯誤而不自知——把主觀推測當成既定事實。

之前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作者說他和中意的女孩第一次吃飯看電影之後在江邊散步,他想牽女孩手,但是對方就是不給他牽,他很無奈,不知道該怎麼推進關係。

文章下有讀者評論說,「不讓你牽手就是不喜歡你,你還是放棄吧。」

這條評論還獲得了不少的點贊,可是我看到之後就覺得,這真是天大的誤解,如果一個女生不喜歡你並且知道自己永遠不會喜歡你,她何必浪費時間跟你約會?

男生一般一見鍾情多些,所以會認為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第一次見面就應該知道自己的感覺。

可女生一般都是慢熱型的,可能要一個星期、一個月,甚至更久,她才能確定自己的感覺。

評論里的讀者就是屬於把主觀推測當成了既定事實,他認為如果第一次約會不讓你牽手,那就是不喜歡你並且永遠不會喜歡你。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行事方式和思維習慣,如果我們總是把推測當成事實,我們就很可能會在溝通中產生種種誤會與矛盾。

想要避免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使用「驗證溝通法」。

它包括三步:

  1. 描述你所觀察到的行為。
  2. 列出關於這個行為的至少兩種推測。
  3. 請求對方針對這些行為詮釋澄清背後的原因。

比如上述那個案例,我們就可以首先描述行為:你不讓我牽手。

接著做出兩種推測:1. 你是不是不喜歡我? 2. 你是不是害羞了?

最後請求解釋:你能不能告訴我你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

如果這個女孩子確實不喜歡他,他至少得到了清楚明確的拒絕;

如果女孩子是慢熱型,還不太確定自己的感覺,或者是害羞因而矜持,兩個人卻因為這樣的誤判而錯過,那不是太可惜了嗎?

小到會不會因為牙膏從哪頭擠這樣的問題而吵起來,大到能不能利用人脈得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能不能準確得知意中人的真實想法,社交與溝通技巧影響著我們的方方面面,但我們卻從來沒有機會系統地學習這些,只能靠自己跌跌撞撞地摸索著前進。

更有甚者,很多人根本就意識不到社交溝通技巧的重要性。

其實,所有行為上的改變,其實最初都是從觀念、認知的改變開始的。

讀完這本書,跟著小墨系統地學習社交和溝通技巧,用正確的理論知識指導自己的實踐,相信你一定能得到更融洽的社會關係,成為一個更受歡迎的人。

推薦閱讀:

坦誠變得很稀缺,因為太多的嘗試沒有回應
《芳華》:佛系好人三種常見的死法
解決你的社交障礙其實只需要一瓶漱口水
哪個流派的心理諮詢或團體訓練更適合嚴重缺乏社交技巧的來訪者?
請問,如何做到果斷而不武斷?

TAG:溝通 | 社交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