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升級】·第十天|怎樣配置你的人際關係
文/王爍 編輯 /儒商詩人
來源 | 《30天認知訓練營》
微信公眾號:儒商詩人(微信ID:rushang_poet)
| Begin |
「
今天,關於你的人際關係組合,我想給你一個新思路。
我們都知道投資需要配置組合,其實人際關係也需要配置組合。就是說你的人際關係要像資產投資一樣,要多元化。在具體闡釋人生關係組合配置之前,我先說一說投資的配置組合。
總是有人說要All in這All in那,現在流行的是All in比特幣。我不是對比特幣有意見,而是對這種說法有意見。
如果你懂一點點金融,不是說書上看到過的那種懂,而是要已經成為肌肉反應的那種懂,那麼你就知道, 說All in的人要麼是個傻子,要麼是個騙子。
如果他不懂任何時候都不應該All in,那麼他是傻子;如果他懂還這麼喊,那麼他是騙子。當然,經常是說All in的,人家實際上第一個All out了,全身而退,留下那些跟著All in的人和一堆爛攤子。
記住,下次一聽見誰喊All in,你要拔腿就跑,朝著相反方向,跑得越遠越好。
All in永遠是錯的。
」
01
—
秘魯農民的風險理念
賈瑞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就是那個寫過名著《槍、細菌和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的著名作家、人類學家,問過一個問題:
問:秘魯農民跟哈佛校產基金經理有什麼區別?
答:秘魯農民理解投資風險,而且投資目標合理。
圖片/來源網路
哈佛校產基金經理曾經是投資界的明星,近十年則是笑談。他們管理300多億美元的校產基金,按對沖基金的規矩拿管理費和利潤分成,集中投資於低流動性資產。過了20年好日子,然後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虧掉1/3,之後完全失去方向,在2009年到今天的大牛市中遠遠落後。
最後,哈佛忍無可忍,把他們開掉了。
秘魯農民就不一樣。他們種地種得很碎,每家人平均有十來塊地,分散在不同的方向,每天種地得走過來走過去,還得趕著牲畜,花時間,耗精力。把地集中到一起會省很多事,而且不難做到,置換就是了,但他們不這麼干。
他們傻嗎?
農民不傻。種地靠天吃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說變臉就變臉,種地是高風險事業。秘魯農民無師自通,懂得多元化才能活下來。
把地分開種,跟不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是同樣道理:只種一塊地的話,一遇蟲災、天災、乾旱,全家都挨餓。分成十多塊來種,不可能同時受災,不大會挨餓。
人類學家哥蘭(Carol Goland)在一個秘魯村莊搞了詳細的量化研究:多少家人,多少塊地,每塊地產量多少,換算成多少熱量,來來回回浪費的熱量,把所有這些因素全考慮進去,發現:
1. 地塊越多,則長期平均產量越低。這是壞消息,說明碎地塊不利於產出效率,消耗在來迴路上的時間也是種浪費。
2. 地塊越多,則每年總收成的變動越小。這是好消息,多元化起作用了。3. 只種一塊地的挨餓幾率最大;如果地塊數量在十個左右,則挨餓幾率下降到接近於零。4. 實際上,農民種的地塊數量比上面這條算出來的理論值還要多出兩三塊。
提煉一下,秘魯農民是這樣管理風險的:首先追求的不是更高的平均預期收益,而是首先不要挨餓。在不挨餓的前提下才追求高一點的平均預期收益,而且,為了保險,多元化的程度比理論最優值還要高一點。
人類學家重現秘魯農民的風險管理策略,用了複雜的計算機演算法。農民們發明這套策略倒用不著計算機。祖祖輩輩以來,一套演化演算法每代都在告訴他們後果。那些因為貪婪,或者因為偷懶只耕作一大塊地的農民,也許能過上幾年好日子,然後就被天災人禍消滅了。
多元化的邏輯既極淺近又極深刻。每次覺得自己懂透了,又會有新的發現。
02
—
人際關係多元配置
剛讀完《金融的智慧》( The Wisdom of Finance ),作者德賽(Mihir A. Desai)是哈佛大學商學院和法學院雙料教授。這本書確實是智慧之書,對不同背景的讀者都有用:
普通人學到一些金融思維;業界人士看到理解金融的新視角;專業人士,則重新找到金融的正能量。過去十年來,金融實在造了太多孽,也蒙受了太多罵名。
這書沒有用一個公式,文字淺顯,文學、歷史材料隨手拈來,又有思想深度。它用金融理解人生,用人生反思金融,又不是簡單比對,時時給人意外的啟發。
比如說——
他將金融槓桿與人生的承諾與牽掛相對:要不要加槓桿?要不要擔負更多的人生承諾?兩者本質上是同一個問題:我們要不要擔負更多責任? 人生沒有羈絆,好比公司不用槓桿,它沒有充分展開;人生全是責任,好比公司沒有本金,它迷失自我。
我不是普通人,也不在業界,更不是金融專家,但我也有特別收穫,還是在多元化上。
你的人際關係也是個組合,也適用多元化邏輯。德賽講的道理一點就透,但沒點之前就從來沒想過。
我們都喜歡跟同道中人在一起,這本身沒錯,錯的是只與同道中人在一起。用金融術語來說,這個組合高度集中,沒有多元化。 相反,我們應該擴展人際關係組合,納入那些與既有關係相關度較小的新關係。
諾獎得主、現代金融理論奠基人之一馬科維奇說,這世界上是有免費午餐的,多元化就是免費午餐。因為充分多元化的組合,相對於多元化不足的組合,預期收益一樣,但風險更小。
對金融知識哪怕略知一二的人都會本能地在投資時顧及多元化,但同樣這些人在組合人際關係時往往就完全忘掉了這個告誡。正如凱恩斯所說,人際關係組合也要多元化,這東西太反直覺。
回過頭來看,我所認識的最有趣的幾個朋友,似乎都掌握了這個人際關係組合的多元化原理,而且把它變成自己進階的發動機。一言以蔽之, 他們不停跨界,人際關係始終保持多元,擴展,豐富,從不停留在一個地方。
比如說,有位朋友最早在中關村做計算機軟體,後來搞投資,然後給作家打版權官司,打贏了以後正好代理其IP,趁勢進軍影視娛樂……不僅生活多姿多彩,而且,正如馬科維奇所說,這樣風險更小。
而且,人際關係的多元化似乎不僅能減少風險,還因為網路的正反饋效應能創造超額回報。麻省理工學院著名的多媒體實驗室負責人彭特蘭(Alex Pentland)就說,這些人際關係多元的人最有創新力。他們在每一個觀念流中自由地探索,又能在不同的觀念流間自如轉換,還能將各處採集來的觀念,在溝通轉換中,再度碰撞、篩選、彙集,最終變成決策。
這些最有創新能力的人不必最聰明,不必最能幹,但他們在人際關係網路及其承載的觀念流中,最如魚得水。
找到你的負貝塔關係
人際關係組合的多元化還有另一個維度。
繼續套用金融組合理論,人際關係組合中有三種關係資產:
一種是高貝塔的,波動劇烈。這些關係為你錦上添花,也為你雪上加霜,或者鮮花著錦,或者樹倒猢猻散。
一種是低貝塔的,無論你的朋友圈如何起伏,他們不與其沉浮,總在那裡。
最後一種是負貝塔的,也就是說,你飛黃騰達時他不在,你身處逆境時他出現。
黃集偉寫過一首歌,《朋友》,臧天朔唱的:
「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
如果你正享受幸福,請你忘記我;朋友啊朋友,你可曾記起了我?如果你正承受不幸,請你告訴我。」
這裡面的我,就是典型的負貝塔關係資產。
在所有關係和所有資產中,負貝塔關係和負貝塔資產最為可貴。這麼說吧,如果你現在有個投資組合,如果能找到與它相對的負貝塔資產,也就是跟組合波動方向相反但預期收益一樣的資產,那麼,理論上你能做到預期收益不變,而風險降到零。
這是什麼意思呢?假設存在這樣理想的資產,在一個理想的世界裡面,請注意這都有「理想」這樣的限定,你可以借無數倍槓桿,借無數的錢,用無數倍槓桿投入到這樣一個組合當中去,因為你的風險是零,但是你可以極大地放大你的平均預期收益。
所以找到負貝塔資產可以說是投資界的聖杯(Holy Grail)。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珍視人生中的負貝塔關係。很少人有幸能有這樣的負貝塔朋友,但幾乎所有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的負貝塔關係資產,它就是我們的家人:父母、夫妻、兒女。
他們使我們有了去冒險的勇氣,因為無論前途如何,我們總有可恃的方寸之地。
高貝塔、低貝塔、負貝塔,在金融世界中,我們希望組合各類資產去獲得最高的收益風險比;在現實生活里,我們需要在形形色色的人那裡正確地分配時間和精力,以獲得最充實的人生。
我們絕不能忘記問自己: 關係資產配置得對不對?有沒有在高貝塔關係上過多配置?低貝塔關係配夠了嗎?是否忽略了負貝塔關係?
蘇格拉底說: 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審視什麼?在這裡獲得了全新內涵。
本講小結
總結一下,今天我們講的一個認知是,像配置資產一樣多元化地配置你的人際關係。靈感的來源是,哈佛大學商學院和法學院的雙料教授德賽的書《金融的智慧》。
王爍老師在此受益良多,儒商在這裡也推薦你看看
今日互動
今天的分享王爍老師並沒有留下思考題,換而讓我思考我身邊有什麼貝塔關係,並好好珍惜這些貝塔關係。
明天,我們繼續認知訓練,明天的話題有點難度,希望你能跟著我一起去挑戰,怎樣從海量信息中尋找聚焦點。
| End |
推薦閱讀:
※最恐怖的東西
※對於「關係」的理解
※【高情商】如果你一直慣於說謊又改不掉,這篇文章來教你正確的方式
※剖析「人際關係」的一個不受待見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