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陳凱歌、姜文都欣賞的大才,越來越迷失自我

顧長衛導演的上一部電影是《微愛之漸入佳境》

要我說,他如今是在迷失自我的道路上漸入佳境了。

新片《遇見你真好》我看了,依然是滿滿失望。

遇見這部電影之後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倒不是說這部電影爛得有多麼過分,如果導演是郭敬明或者張嘉佳,拍到這個水準我能接受。

但是一個處女作就能拍出《孔雀》的導演,現在連故事都不會講了,讓人忍不住心生嘆惋。

畢竟他是顧長衛

他可是張藝謀、陳凱歌、姜文這些大導演都推崇備至的顧長衛。

顧長衛的名字,註定會留在《中國電影史》上。

1978年恢復高考,顧長衛考進了北京電影學院。

同級的有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張黎、李少紅等人。

就是這些人,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用電影開創了一個時代。

顧長衛學攝影,和張藝謀是同班同學,也是舍友。

張藝謀的攝影水平不需多講。

「第五代」的開山之作《一個和八個》,掌鏡的就是張藝謀。

陳凱歌拍《黃土地》,攝影請的還是張藝謀。

但令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張藝謀自己第一次做導演,竟然沒親自掌鏡。

他選擇顧長衛做自己的攝影指導。

那部電影就是《紅高粱》

後來有人問起張藝謀為什麼會選擇顧長衛,張藝謀的回答很簡單:

「顧長衛是我們班攝影第一。」

換句話說:

張藝謀認為,顧長衛攝影比自己好。

藝術水準上的事兒,很難說清誰比誰更好。

到了張藝謀和顧長衛那個境界,水平早已沒有高下之分,有的只是風格的不同。

私以為顧長衛要更細膩一些

張藝謀擅長拍天地,顧長衛最會拍人心。

在顧長衛的鏡頭下,人物總是能被拍出更多的韻味。

比如《紅高粱》里的鞏俐、《霸王別姬》里的張國榮,以及《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寧靜。

張藝謀、陳凱歌、姜文這幾位過去三十年里國內最重要的導演,拍他們最重要的作品時都找來了顧長衛。

無他,牛逼。

2000年拍完姜文的《鬼子來了》和陳冲的《紐約的秋天》,顧長衛就再也沒給別的導演做過攝影。

畢竟做導演在創作上的自由度要更高。

2005年,《孔雀》問世。

他和著名編劇李檣合作的這部電影最終收穫了柏林電影節的銀熊獎

出手不凡。

顧長衛在處女作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長處,用鏡頭勾勒出了詩意,用影像語言描摹了理想和現實的樣貌。

還記得張靜初大笑著騎自行車的畫面嗎?

生動、細膩的顧長衛,在當時讓影迷充滿了對他未來作品的遐想。

兩年之後,《立春》上映。

在我看來,《立春》拍得比《孔雀》還要紮實,顧長衛以自己的視角描繪出了幾個「文藝青年」真實可感的生存狀態,拍的是生活,更是生活之外。

後來,顧長衛又拍出了那部著名的《最愛》

那是部情感密度大過他前兩部電影的作品,在大篇幅的煽情里,影片的力量感被推到了高潮。

我個人不是特別喜歡《最愛》,但《最愛》就憑它所展現的人文關懷,就稱得上優秀。

如果拍完《最愛》就息影,我們會怎樣評價顧長衛呢?

可惜已經沒有「如果」了。

先是《微愛之漸入佳境》,再是《遇見你真好》。

誰認識會做法事驅小鬼的大仙,急,在線等!

首先要再次說明的是,《遇見你真好》不是部一無是處的大爛片。

起碼攝影和美術做得相當出色,演員的表演也都過關。

片子中出現的部分笑點,我也還是能get到的。

但然後呢?

然後就沒有了。

一坨五顏六色的屎,它還是屎。

你就是把它捏成冰淇淋的形狀,吃下去也依然不會覺得可口美味。

《遇見你真好》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劇本。

瑣碎、空洞、無邏輯。

它就像是一個被無數個點組合成的面,沒有線的過渡,這個面不平滑也不規整,反倒讓密集恐懼症犯噁心。

我甚至可以想像這個劇本是怎麼討論出來的:

顧長衛給八個編劇每個人發一個筆記本,讓大家寫出「你腦海中的復讀生活」,於是這些不太懂復讀的編劇或者努力大開腦洞或者拚命上網搜索,最終找到了許多或是雞湯或是段子的玩意兒交給顧長衛。

顧長衛看了又看,最終選擇了一些自己覺得比較「年輕」比較「扎心」的素材,再讓文青編劇進行矯情的整合。

是的,你可能注意到了重點。

這部電影有八個編劇。

一個顧長衛帶著七個年輕人,大有和蛇精戰鬥到底誓不罷休的氣概。

但老實說,就這個劇本,請這麼多編劇唯一的目的可能就是分鍋

上一次見這麼多編劇聚在一起,還是吳宇森導演的《追捕》。

結果我看了全片,都沒追捕到劇情核心。

所以說寫劇本這種事情,以編劇數量取勝不太靠譜。

《遇見你真好》的故事,分成了三部分

簡單來說,就是一所復讀學校里的三對復讀男女的狗血愛情故事。

一個故事一部分,三個故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也確實沒多大關係。但因為發生在同一所學校,編導就強行用巧合讓三組人物產生了交集。

這樣做目的很簡單:

方便水軍遣詞造句。

什麼非線性敘事啊什麼巧妙的轉接啊,能怎麼忽悠人怎麼忽悠。

但聰明的你多半不會上當。

因為我們觀影前,就知道這是部青春片。

去看青春片,大多數人的訴求就是兩個:

共鳴和嚮往。

這對影片就有兩個要求:

真實和可感。

所謂真實,不是說導演拍的故事必須是生活中一定發生過的,也不是說不能有戲劇化的衝突。

但是最起碼,這個故事得符合它所發生的語境

《遇見你真好》選擇了高中復讀生活作為題材,這本身其實是青春片一個不錯的突破口。

但我們看完整部電影,也沒覺得把復讀換成高三或者大四有什麼不同

作為一個經歷過復讀生活的人,我不認為復讀不能談戀愛,但我更不認為復讀生活里會只有愛情。

除非編劇的設定是這幾位主人公都是富家子弟,每天都可以逛美特斯邦威,根本不在乎復讀之後能不能成功通過高考。

復讀過的人,看到影片里這些學生划船的划船寫小說的寫小說,沒事兒還打打架放放炮,多半都要質疑自己塵封的記憶是不是出了差錯。

「真實」還不是問題的核心。

「可感」才是。

你要拍愛情,把愛情拍好我也不會說什麼。

但這三段愛情,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走的也莫名其妙無問西東,觀眾正想要浸入影片中人物的情緒,導演就換了下一個故事,結果三個故事都寥寥草草,哪個也沒講好,哪個也沒能讓人感動。

唯一讓我有些感動的點也就是范明飾演的教務主任最後的演講,但這個演講的感動點和影片之前的故事沒有任何關係,那只是某個片段突然勾起了我的回憶罷了。

至於煙花、放火、打架、跳樓、空難……

我終於原諒了墮胎,原來沒有墮胎青春片也可以把戲做足。

劇本的崩壞讓影片中那些頗有詩意的鏡頭變成了空中樓閣,人物拍得再漂亮,斑馬走得再有意境,也只能讓我們產生更多的遺憾了。

本來我以為幾個年齡在三十歲左右的演員強行扮演高中生會讓我感到尷尬,卻沒想到真正讓我尷尬並不是演員,而是導演和編劇。

藍盈瑩和白客都發揮得不錯,雖然略有用力過猛,但起碼都不讓人討厭。范明老師的表演更是影片中不多的驚喜。

顧長衛也用力過猛,他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緒里用力過猛。

用自己對青春的理解強行去拍年輕人的生活,最後得出的結果就是這麼個擰巴的狀態。

也許顧長衛導演是想不斷嘗試新的題材和風格,但我還是希望他能走在一條更適合他的道路上。

對於第五代來說,還沒到偃旗息鼓的時候。

看看72歲的斯皮爾伯格吧,人家剛剛拍出了《頭號玩家》。

還是祝國產電影狗年大吉吧。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遇見你真好電影 | 中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