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這件事,決定了14億人的飯碗

上百年的強取豪奪後,這片供養著14億人的土地生命告急。一家中國企業,在為它的重生而努力。

文 / 華商韜略 王中美

【沉重的土地】

土地,孕育人類的搖籃。

從6000年前刀耕火種繁衍至今,中國已擁有14億人口,佔世界的20%,每天消耗的糧食達170餘萬噸,「如果用中型貨車運輸,每輛車首尾相接,可以從北京排到上海」。

如此大的消耗量,中國卻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實現了自給自足。

以少養多的世界奇蹟背後,肥料扮演了重要角色。

數千年來,中國農民一直把人和動物糞便、發酵後的作物莖桿等有機肥視為寶貝。這種做法因尊重了自然界正常的物質循環規律,使土壤的自然肥力得到正向調節,一個世界矚目的文明古國也得以生存下來。

進入20世紀初,規矩被打破。

起源於西方的化學肥料開始向中國滲透,因價格低,施用方便,無異味,見效快,而漸漸取代了有機肥,成為糧食的「糧食」。

然而,化肥是一把雙刃劍,增產的同時,也會因施用不當給耕地造成傷害。

化肥中的成份,會造成土壤酸化或鹼化,降低土壤透氣性,使微生物活性下降,最終導致土壤板結,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往往肥給的越多越減產。

中國由於農民施肥存在盲目性,施肥結構不合理,國產化肥利用率相對較低,致使化肥使用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不足全世界一成的耕地,卻使用了全世界近三成的化肥,土壤污染形勢格外嚴峻。

與不科學的施肥相似,農藥的使用也存在類似現象,帶來同樣的問題,對土壤耕地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至今,中國酸性土、鹽鹼土面積佔耕地總面積60%以上,40%的耕地退化,土壤肥力、耕地地力下降。

雪上加霜的是,礦產資源濫挖濫采、工業廢水廢渣、汽車廢氣沉降等造成了耕地重金屬污染,部分地區耕地質量已無法滿足農產品安全生產的需求。

土壤是不可再生資源,近百年間,人類待它卻簡單粗暴。而我們,也終將為自己的短視、貪婪付出代價——有專家預測,如果不能以可持續的方式管理土壤,我們終將失去賴以生存的根基。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來自農業領域的代表、委員們除了對「鄉村振興」展開熱議外,也表現出對土壤問題的高度關注。他們不約而同地從治理土壤污染、修復耕地、制定修復技術標準等多方面發出疾呼。

來自山東的人大代表——農化企業金正大集團董事長萬連步,則在現場拋出一個頗有雪中送炭意味的新詞「親土種植」。

有著30年涉農經驗的萬連步建議,在全國積極試點,以點帶面,把「親土種植」產品、技術、服務落到田間;還希望將每年農業備耕的春分前後3月21日定為「親土種植日」,以節日的形式大力推廣親土種植理念。

這一建議引發與會者熱烈討論。

【什麼是親土種植】

親土種植,就是採取對土壤「親和、友好」的方式來開展種植作業,以作物優質高產和耕地質量提升為雙目標,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包括「改土養地、減量增效、品質提升、綜合服務」等方法,保證作物優質高產和耕地質量提升。

與傳統種植方式相比,親土種植最大的不同在於邊種作物邊養土地,通過土壤友好型的種植技術,全面優化農藥、水、種子、地膜及化肥等資源利用效率,改善土壤健康狀況,提升作物品質與產量,為農民提質增收,從源頭上打造安全食品鏈。

親土種植雖是個新詞,但在中國廣大農村,金正大這個名字並不陌生,早在20年前,它就隨著一袋袋化肥走進了田間地頭。

從早期的複合肥,到新世紀的高效緩控釋肥、水溶肥、生物肥,幾乎每一次中國化肥產品的變革都與金正大息息相關。

其身先士卒的背後,是在高投入、高風險下進行的各項技術創新。從百舸爭流中獨立潮頭,到闖進世界行業前沿、制定化肥行業國際標準,其制勝之道始終沒有偏離「引領趨勢、勇於創新」這一核心。

從2013年起,金正大前瞻性地將土壤調理改良作為主攻戰略之一,與全球土壤問題專家、科研院校等合作,在國內率先進行親土種植的探索、實踐。

經過對中國不同地域耕地的抽樣檢測分析,金正大成功推出具有土壤修復和提升產量雙重作用的全球新型生物能技術和土壤調理系列產品,並獲得國家實驗室驗證。

山東菏澤成武縣張樓鄉前李村的李清瑞,親眼見證了親土種植帶來的變化。他的大棚西紅柿使用親土種植解決方案後,不但果實比以前大,產量高了,而且成熟也快,可以提前上市搶個好價錢。

貴州省甕安縣江界河鎮的果農張以幫,也感嘆新時代、新技術的好。

前幾年,他種植柚子的農地出現了土壤板結、酸化的問題。在金正大農化專家的指導下,他用親土種植產品在果園建了兩畝示範田。一年後,土壤又恢復了鬆軟,柚子產量和質量都有明顯提升。

但並不是每位農民都像李清瑞和張以幫這樣樂於嘗試,他們大多不懂技術、憂心成本、拒絕改變,幾乎成了農技推廣的最後一公里障礙。

金正大為破解這個難題,聯合世界銀行、華夏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共同投資成立了中國首個現代農業服務平台——金豐公社,讓技術服務下沉到農業生產一線。

他們計劃通過設立千家以上縣級金豐公社,將包括親土種植在內的全球優質種植業技術、資源輸出到全國農村,為農民解決土壤和作物營養問題,甚至延伸至飛防服務、產銷對接、農業金融等全產業鏈專業化服務,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走向回歸】

兩會剛剛閉幕,萬連步代表的建議就得到了有關方面的肯定和支持。

今天上午,農業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與金正大集團達成戰略合作。

雙方將結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圍繞保護提升耕地質量、生產綠色優質農產品等,共同開展以「親土種植·富養天下」為主題的系列公益活動。通過試驗示範、技術培訓、專家論壇和專題調研等公益行動,讓「親土種植」理念深入民心。

雙方還將在黑土地、西北鹽鹼地和南方酸性土地等不同地域,建設親土種植服務試點和示範田。力爭到2020年,形成一批集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種植業結構調整、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於一體的,與山水林田湖生態平衡系統構建相適宜的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技術模式。

在今天發出的《關於設立「親土種植日」的倡議》中,呼籲從今年起,將每年春分時節的3月21日設為「親土種植日」,使得廣大農民在各種主題宣傳活動中,對親土種植有更深入的了解,並轉化為行動。

這極有可能成為富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將意味著中國大地自化肥入侵以來只種不養的時代會成為歷史,農民與土地的關係開始走向回歸。

需要一同回歸的,還有土壤修復改良背後的商業市場。

自近幾年國家密集出台土壤修復相關政策後,各路資本盯上了被認為高達萬億的市場商機,紛紛跑步進場。

2014年至今,土壤修復公司數量幾乎以每年多一倍的速度增長,目前已超過上千家。僅2016年6月,土壤調理劑登記幾乎是一天一個新產品。

但由於整個行業處於起步期,相關政策和監管體系還不完善,導致亂象頻出。一邊是准入制度空白,魚龍混雜;一邊是缺少引導,摸著石頭過河,人員、技術和裝備都處於摸索階段。

肆虐的風口之下,「撈一筆就走」的現象大量存在,最終受傷的仍是土壤——不需要修復的錯誤修復,需要修復的過度修復,土壤面臨被二次污染的風險。

土壤修復改良行業亟需回歸理性。

環保部一位專家曾對此評價:「缺乏系統性頂層設計,是土壤修復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

而在頂層設計尚未推出前,一個好樣板的帶頭示範和引領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親土種植無疑扮演了這一角色。

【向世界發出中國強音】

關於土壤的問題並非中國獨有,其他國家同樣受此困擾。有權威機構統計,全球有33%的土壤在退化,耕地質量普遍嚴重失衡,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挽救土壤已是世界共識。

美國、以色列、日本、德國等世界農業領先國家,則走在了前頭。他們很早就開始對土壤進行保護、改良和提升。

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曾從當時產品效果最成功的比利時引進土壤調理劑,但因成本過高而未能推廣。

經過30多年的奮力追趕,以金正大為首的一批農化企業相繼崛起,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技術,在與土壤治理議題相關的世界級對話共商平台上,中國發出了自己的強音。

2017年11月13日德國波恩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和12月5日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大廈世界土壤日主題活動,金正大集團作為唯一來自中國、也是唯一的企業代表,分別受邀參加。董事長萬連步向來自不同國家的近百名代表,介紹了神秘的中國親土種植方案,其中「25+10>50」的減肥增效創新方案受到了與會代表的熱捧。

這串數字是指,用金正大25公斤新型穩定性肥料和10公斤控釋肥料,從產量和品質上,都可以超越50公斤同等養分含量的傳統肥料效果。

這一做法可以幫助減少30%的化肥使用量,大幅降低過度施用肥料對土壤的污染,讓種植者獲得長期的更高收益。這一方案目前在玉米、小麥上已取得穩定效果。

聯合國氣候變化首席政策官馬丁·弗里克對這串數字充滿感慨,「農業領域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改變,而推動這一進程加速並加深的解決方案就在眼前。」

在12月5日聯合國總部大廈世界土壤日主題活動期間,全球種植業第一個關於土壤保護的國際組織——「世界親土種植聯盟」在聯合國總部大樓宣布成立,金正大集團和金豐公社成為該聯盟的首批中國合作夥伴。

萬連步在主題演講中表示:「願意在中國以及全球,與政府、行業協會、科研機構、企業、種植戶等一起合作,為保護土壤健康,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而共同努力。」

話音剛落,2017年12月11日,金正大便以聯盟夥伴的身份在泰國打響了「中國方案」落地第一槍。

泰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家,全國80%的人口從事農業,大米和木薯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是亞洲唯一的糧食凈出口國,有「東南亞糧倉」之稱。

但其農業高產的背後是化肥和殺蟲劑的大量使用,農用地土壤負擔日益加重,地力退化形勢嚴峻。

金正大及時雨般的親土種植方案,受到泰國親王素博·巴莫的讚賞,他欣喜地表示,將在「皇家土壤發展項目」上與金正大開展合作,引導親土種植在泰國推廣。

以泰國為起點,金正大一系列落地計劃正在有序推進。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更多國家的農業將因「中國方案」受益。

而對中國而言,呼喚多年的中國農業走出去、提高中國農業國際話語權問題,也在金正大的行動中,找到了探索和嘗試的新方向。

1厘米的土壤,要1000年才能形成,土壤的修復、改良也不會是一日之功。

農業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耕地質量建設處處長楊帆在宣讀倡議時說:「保護和提升耕地質量、推動親土種植,不僅僅是一個人、一個區域、一個國家的事業,更是整個人類的事業,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社會組織加入其中,貢獻一份力量。」

作為整個人類的事業,雖正道滄桑,但金正大已經走在了路上。在這個需要集體反思的時代,你會是他的同行者嗎?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做好現在,才能延續未來。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推薦閱讀:

一份系統嚴謹的策劃案打開方式
報告稱台灣是大陸進口不合格食品的第一大來源地,你怎麼看?
職場雜談:要不要提離職?
秦緒文:商業領域一帶一路年賺百萬
大地震!又一巨頭突然宣布!滴滴危險了......

TAG:財經 | 商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