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人才大戰?民進黨抱持對抗思維 未戰先輸
(本文首發於多維新聞網)
想像一下這個情境: 昨天有人對你說,你是米蟲,退休金領太多,政府原先保障你的年金要破產了,所以你的退休金要被砍,而且回溯既往。今天有人對你說,你是人才,薪資太低,政府提供額外預算給你補貼,你別往大陸或其他國家跑........。
由於近年若干國家高薪挖角台灣高端的大學師資,造成台灣高教人才外流的現象,而此警訊,又因大陸推出的31項惠台政策,加入挖角行列,而加大了音量,迫使蔡當局另外編列預算,高薪留才。政策名曰:玉山計劃與高教深耕計劃。至於之前為了年金改革,不惜操作輿論,鬥爭軍公教警消為米蟲的行為,好似昨日的夢囈。
玉山計劃預計遴選出500名優秀學者,資深者額外補貼每年最高500萬,青年學者最高300萬元新台幣的薪資,另外高教深耕計劃拉高優秀高教教師薪資級距,額外補貼高教人才。
台灣各級學校教師總數(2016年統計)為29萬4911人,大學教師總數為4萬4417人佔全數的15%。兩個計劃的受惠者僅限於大學,若以1500名來計算,僅佔大學教師總數的3%,全部教師的0.5%。
那麼想像一下這個情境: 刪減全數教師退休金,增加高端教師薪資,看成是將搜刮來的教師資源補到0.5%的教師身上,那麼,其他99.5%的教師或是97%的大學教師,從收入來看,有什麼理由不去大陸任教?(假設大陸各級學校教師薪資或退休金相對較優)如果大部分年輕教師都去大陸了,從競爭力的考量來看,程度較好的學生有什麼理由不去?如果大部分程度好的學生都去大陸了,留下0.5%的高端教師有什麼用?
可能你覺得這情境有些極端,不過,我只想指出這個政策的邏輯謬悖性。
讓我們再想像一下這個情境: 好不容易高薪留住了高端教授,結果他們教出來的學生,畢業後都去大陸工作了,因為那裡的產業生態系比較完整,具有比較強的全球競爭力。
那麼,蔡當局是不是在幫大陸培養高端勞動力?
所以我們不能只看單一政策,還要看全盤的布局是否具有完整性。亦即,台灣的產學政策是什麼?培養出來的人才有沒有在地發展的機會?問題又來了,當你的能源供應吃緊時,哪一家像樣的企業敢將重心放在台灣?台積電不就半隻腳跨到南京去了嗎?
以上幾種想像的情境,恐怕不僅止於想像,它在不久的未來,甚至現在,就已經在發生。而「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陳美伶卻要大家別擔心,大陸惠台措施衝擊不大,要有信心。然後 「教育部長」潘文忠第一個 「沒信心」地表態,警告大學專任教授以專案方式到大陸任教,或參與重點研發計劃,均屬違法, 「政府」將嚴格處理。然後 「衛福部長」陳時中第二個 「沒信心」地表態,有公務員身份的醫師不得到對岸工作,否則違法。
這無疑是告訴年輕的台灣民眾,想當老師,醫生?記得第一,別讓自己具有公務員身份,第二,乾脆去大陸念書或是在台灣一畢業就去大陸工作,別在台灣服務。
這麼說吧,蔡當局一干人等是在告訴台灣民眾,去大陸,晚去不如早去,留在台灣時間愈長,羈絆愈深,風險愈高,而且千萬千萬不要在台灣做那種為民服務的公務員,保家衛國的軍人或春風化雨的老師,當然,一天到晚要站崗處理陳抗民眾的警察也最好不要做,尤其,你處理陳抗可能還會吃官司甚至被判有罪,打你的暴民則無罪。
台大土木系教授康仕仲被加拿大某大學以10倍薪資挖角,康教授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其實扣除應繳稅額後,實際收入與在台灣差不多,但仍決定遠赴重洋就職,什麼原因呢?因為 「發展性」。在加拿大比較有可能實現做世界頂尖的願望,在台大看不到這種願景。
康仕仲點出了高端人才對職涯的取捨重點,高薪不是唯一的考量,甚至不是最重要的考量,發展性才是。也就是說,在台灣的發展性極其局限,蔡當局南向受挫,北向碰壁,東向又撞到特朗普貿易牆,整個產業政策不明朗,甚至連企業最基本的需求都鬧 「五缺」(缺水、缺電、缺地、缺才、缺工),經濟自困,使得學界人才也一起受困,而 「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要求大家對台灣要有信心,卻絲毫沒有長遠的經濟政策願景,五缺,則到現在還沒有解決。
高端人才能不出走嗎?
再者,由於大學供過於求,對陸生又設下層層限制,使得許多大學面臨倒閉,被迫裁減教師員額,並引入兼任教師以減少成本,而玉山計劃與高教深耕計劃又只是將資源投注於極少數人,許多的高教教師仍然得面對難以取得正常工作的窘境,那麼這些流浪教師能往哪裡去?要不是現在大陸開了門,這些非高端卻又非低端的人才只能在島內被忽視,並成為 「垃圾人才」。
在大陸惠台措施出台以前,執政黨恐怕根本不知道自己鋪整了人才流出的沃土,以為台灣民眾反正無路可走,然而現在,惠台措施整個翻轉了蔡當局自以為是的設想,許多具備專業的民眾躍躍欲試準備西進,才迫使原來想切斷兩岸聯繫的執政者,反向思考如何在政策上開放以吸引大陸人才,甚至動念要重新鬆綁陸生的層層限制,打臉昨天的自己。
台灣的高等教育,早就出現結構性問題,台大在世界排名也快掉到兩百名之外了,教育競爭力的大幅衰退,又哪是區區3%的高端教師所能挽救的?同樣的資源還不如投入產學的深刻鏈結,兩岸的合作,分工,互補,讓教師與學生都能有機會發揮所長,企業也能蒙受其利,方為正辦。像現在這種用對抗性思維,敵視大陸惠台政策的磁吸效應,所形成的反制政策註定失敗,砸再多錢都是浪費,更何況,能砸的錢愈來愈少了。
雁默:2018台灣地方大選系列雁默:雁默所有文章列表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