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讓伴侶吃醋? | 也許你是自戀型人格
你愛著的人只不過是件容器,你真正需要的,容器里放著的,是你自己.
你是不是覺得自己是最獨一無二的存在,覺得自己貌美如花,比任何人都漂亮/帥氣。覺得別人手機里的你遠沒有你本人好看,你會不會喜歡故意親近別的異性,而為了讓自己的戀人吃醋;你會不會和戀人談論某個有吸引力的潛在伴侶。如何是,那麼你可能是自戀型人格。
關於自戀
自戀(narcissism)一詞見於歐美文學作品中,直譯成漢語是水仙花。這來自一個凄美的古希臘神話: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愛上了自己,每天茶飯不思,憔悴而死,變成了一朵花,後人稱之為水仙花。
自戀本身是一個中性詞,而且在沒到極端的情況下,自戀被視為健康心理的重要元素。在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上,過度的自戀可以變成病態,或者會有嚴重人格分裂/不正常的表現,例如自戀人格分裂。許多自戀者有明顯的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趨向。他們通常是自我誇大、自我讚美、自我表現,常幻想自己容貌絕倫,才華橫溢,能力超群,有不勞而獲思想等。在感情和內心世界中有孤芳自賞的心態。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損人利己,以我為中心,處事極端化,當受到批評、遇到挫折或失敗後,表現出震怒、自卑、羞慚、常有過激和抑鬱反應。一般來說,沒有明顯客觀原因的獨身主義者、不涉及同性戀的女尊主義者或男尊主義者多少都有一些自戀的傾向,其中不少人可能是自戀者。
健康的自戀or 不健康的自戀?
「我可不可愛是你決定的」
健康的自戀相信自己是可愛的,並認為這是不證自明的,不管別人評價如何。這樣的人首先對自己有一種基本的信任,認為自己就是值得喜歡的,即使有人批評我,也肯定是關心愛護我。而不健康的自戀,則不相信自己是可愛的,總是需要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證明。如果遇到批評,則一定會認為自己不好,別人是在對我進行惡意攻擊。
現實、幻想傻傻分不清楚
健康的自戀,能夠區分自己的想像與現實的差別,在面對理想的同時,立足於現實。對世界、對他人的評價都比較符合實際,能夠較寬容地對待自己和他人。不健康的自戀者,他們難以區分幻想與現實,凡事憑主觀想像。他們要求現實一定要達到「絕對美好」的程度,沉醉於自己的幻想。對他人強求,要求別人一定要對自己好,卻又不停地抱怨、感嘆人心叵測、生不逢時,在討好他人的同時,卻不信任他人,甚至對他人充滿深深的敵意。
「我受不了你比我好」
健康自戀的人,能夠區分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他們愛自己,也愛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能夠平等、友好地與他人相處,希望自己過得好,也願意別人得到幸福;而不健康的自戀者,他們難以區分自己與他人,表面上看上去他們自尊心很強,而實際上,卻是因為無法相信自己。他們往往自我中心到了不會為他人著想的地步,他們在誇獎別人的同時,總是要表明自己更優秀,甚至不惜貶低他人來標榜自己。
健康的自戀與不健康的自戀是兩個相反的極端,更多的人是處在中間的某個位置,或者稍微更偏近健康的一端或不健康的一端。
不健康的自戀則容易形成自戀型人格障礙。
看看你是自戀型人格嗎?
一般認為,自戀型人格具有以下特徵:
1.對批評的反應是憤怒、羞愧或感到恥辱(儘管不一定當即表露出來)。如果有人無意侮辱或批評了他們,自戀的人更傾向於以錯誤的方式去猜想為什麼,並且會感覺自己受到了侵害、很委屈。
2.喜歡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服務。
3.過分自高自大,對自己的才能誇大其辭,希望受人特別關注。
4.堅信他關注的問題是世上獨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份的幻想。
6.認為自己應享有他人沒有的特權。認為自己是有權利的,因而不需要遵守一些規則。雖然不會和別人對峙或者是挑戰別人,但會故意出錯,藉此來表現自己是高於別人的。
7.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讚美。
8.缺乏同情心和共情,他們會隨意取消約會而不顧對方的安排,缺乏同理心。
9.有很強的嫉妒心。
10.親密關係困難,(婚姻關係,親子關係等)。
只要出現其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其實是低自尊
自戀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常被誤解的複雜人格障礙,基本特徵是對自我價值感的誇大和缺乏對他人的公感性。自相矛盾的是,在這種自大之下,自戀者往往長期體驗著一種脆弱的低自尊,只是由於自戀者的自大總是無處不在,使我們更傾向於將其非人化看待。
「自戀面具模型理論」認為,自戀者的固執己見和自我中心只是他們掩飾自我厭惡和低自尊的表象。在實際中,他們稍不如意,就又體會到自我無價值感。他們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擁有權利、聰明和美貌,遇到比他們更成功的人就產生強烈嫉妒心。他們的自尊很脆弱,過分關心別人的評價,要求別人持續的注意和讚美;對批評則感到內心的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無動於衷的反應來掩飾。他們不能理解別人的細微感情,缺乏將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際關係常出現問題。這種人常有特權感,期望自己能夠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誼多是從利益出發的。
自戀者會體驗到的種種情感中,比較突出的兩種情感是羞恥和嫉妒。他們的內心裡充滿了對於遭受羞辱的羞愧感和恐懼感,這使得他們保持著非常頑強的防禦機制(Morrison, 2014);同時,他們又時常會嫉妒他人,這些人可能是比自己有著更高的地位和成就、或者擁有自己並不具備的特長的人,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更配得上這些成就和特權。有時,強烈的嫉妒會引發憤怒。
在羞恥和嫉妒這兩種情感的背後,核心是一種自卑感。自戀者其實非常脆弱和自卑,他們永遠都沒有安全感,永遠會害怕自己一無是處、支離破碎,這也是為什麼,自戀者需要不斷地獲得別人的讚揚,因為他們要通過外部的肯定來體驗自己內在的價值感。
科胡特、科恩貝格等人提出,自戀者分為兩種亞型,一種是沮喪型(deflated)自戀,他們表現得垂頭喪氣、過分擔憂、充滿羞恥感;另一種則是膨脹型(overinflated)自戀,他們會明顯地表現出浮誇、傲慢和對他人的剝削態度。
Shaw(2013)則以創傷為核心,闡述了這兩種類型的區別和聯繫。他將前一種亞型稱為「受到創傷的自戀者」,他們在不斷累積的、發展性的創傷後壓力之下,形成了這種自戀型人格;而後一種亞型則是「創傷性的自戀者」,他們受到了創傷,但他們拒絕自貶、拒絕表現脆弱,而是將自己全能化、理想化。他們否認了存在一個不那麼誇張和理想化的自我,否認自己擁有脆弱的傾向、自我貶低的渴望、羞恥和內疚的能力,以及種種真實的作為人的情感。
沮喪和膨脹這兩種感受往往同時存在,相互交織。它們總是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並彼此支撐,互為表裡。其中一種會成為一個人對外表現出來的狀態,而另一種則會成為在表象之後隱藏的背景。沮喪型的人雖然看起來低自尊和羞恥,但他們的內心是膨脹的;而膨脹型的人的內心裡,實際上隱藏著沮喪型的部分,他們無法真實地觸及到這部分的主體,又存在著一種強迫性的衝動,要對自己的這部分主體進行鎮壓、控制,把它驅逐出自己的身體,完成一個根本上對自己進行「剔骨」的過程。
自戀型人格更贊同暴力行為
一般認為,自戀和低同情心、佔有慾、對讚賞的高需要、自誇等人格特質之間有密切關係。之前的調查研究已經發現,自戀和許多反社會行為之間存在極大的關係,如家庭暴力、性脅迫、攻擊、侵犯等。最新一項研究發現:自戀和暴力行為態度之間同樣存在莫大的關係。
Victoria等人在2016年進行過一項實驗,該實驗共有329名被試,其中70名為男性。研究者使用自戀人格量表測量被試的自戀程度,共包括40道迫選題(NPI; Raskin & Terry, 1988)。每道題有兩個選項,選項A代表高自戀,如「我有一個影響別人的天賦」;選項B代表低自戀,如「我不擅長影響別人」。選擇A則記為1分,選擇B則記為0分,分數越大,代表自戀水平越高。在這份量表中,自戀共有三個維度:領導力/權威、風頭主義、權利/佔有慾。被試對暴力的態度通過《Velicer暴力態度量表》進行測量,共39道題目。該量表分為幾個方面,對不同類型的暴力態度進行評估。如戰爭、體罰兒童、法律中暴力、親密關係中的暴力等,被試需要對每一道題目做五點評分(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分數越高,說明對暴力行為越持肯定態度。
研究結果表明,除了法律中的暴力外,男性的得分都要高於女性,即男性比女性的自戀程度更大、對暴力行為的態度要比女性更認同。自戀不僅與反社會行為有關,而且影響個體對暴力行為的態度,自戀的人往往更贊成使用暴力手段,尤其是男性。
自戀的人更喜歡看真人秀
研究顯示,那些看更多真人秀電視節目的人有更為自戀的人格特質。真人秀會吸引那些虛榮自戀的人。但也有可能,這些真人秀節目會令人更加戀。TedDickinson等人在2016年的一項研究,以565名被試為研究對象,研究其人格特質和收視習慣的關係。研究表示,那些有自戀傾向的人,會尋求與自身相似的媒體特徵,而其他看真人秀節目的人認為自戀是規範化的行為,並且在行動上也更為自戀。真人秀中往往過分關注個人,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而這又是自戀的重要成分,因而自戀的人更喜歡看真人秀,而真人秀又進一步加強了TA們的自戀特質。該研究還對比了自戀特質和觀看新聞節目的相關性,其結果與真人秀結果相反,即偏好新聞與自戀呈負相關。
References:
Victoria Blinkhorn,Minna Lyons& Louise Almond(2016)Drop the bad attitude! Narcissism predicts acceptance of violent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8 (2016) 157–161.
Giacomin, M., & Jordan, C. H. (2016). Self-focused and feeling fine: Assessing state narcissism and its relation to well-be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6312-21. doi:10.1016/j.jrp.2016.04.009
Na Kyong Hyun, Yoobin Park, Sun W. Park. (2016). Narcissism and gift giving: Not every gift is for other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Lull, Robert B.; Dickinson, Ted M.Does Television Cultivate Narcissism?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levision Exposure, Preferences for Specific Genres, and Subclinical Narcissism.Psychology of Popular Media Culture.2016
更多心理學知識,關注微信訂閱號小麥心理X(xiaomaixinlix)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