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入門

本篇文章不需要廢話,只是寫給想學詠春拳或者剛入門迷茫的人。僅僅是因為最近看見撕逼太多,想把一些兩年前的所學所想,記錄下來,給大家參考,不是什麼高手,也不是師傅,不教人,用鍵盤敲贏我也不會有什麼成就感,接受交流。

本人學的是黃淳梁體系,入門遵循小念頭--尋橋--木人樁--標指--棍--刀的順序來教

這是一般的教法還有更快,還有更慢的,有的來了就學三套(小念頭、尋橋、標指),有的打拳打到滿意為止。


以下僅為個人見解:

這一門自葉問下來就是教的很慢的,而且很少有師傅會全程來回看著你拳打的怎麼樣了,我師傅是個例外,感謝師傅。

慢是怎麼樣一個慢法呢?要求一個一個動作練好,才能進到下一個動作,下一個內容,下一套拳。小念頭花了兩三年學,如果是業餘的進度只能是這個速度了。儘管不要求100%正確,至少做個80%,要求還是很高的。

為什麼要慢?不僅進度慢,還要動作慢。這兩個很難理解,練拳不是越快去打實戰好嗎?動作不是越快越好嗎?快就有力啊。其實不僅是我們,其他很多師傅也是這樣教的。最近很多人嘲笑太極不能實戰,我對太極不懂,太極拳打慢有他的道理,詠春小念頭打慢也有他的道理,一般打15-30分鐘這樣,其實很簡單的108個虛數動作(不同時代不同,所以是個虛數),其實3-4分鐘可以完事,慢打不是為了站久一點,只是為了讓一攤三伏手足夠慢,足夠時間去訓練中線的意識,小念頭每一個動作都是到位才發力,所以打快沒什麼意義,本來就是一套不好看沒有連續性的套路,非要打快告訴人家很有力,估計入門了的人看了得笑出聲。

另外一個慢的體現:黐手

小念頭打的有模有樣之後,師傅才會教你單黐手,同樣單黐手,一般會最少練一個月(天天練那種),期間不會教新的東西,一個月是一個腦子跟身體變通的過程,肩膀累了才會不頂力,挨打了才知道膀手要做滿,被戳了才知道伏手沒做好,這是一個很慢的過程,練的越慢,做錯或者養成壞習慣的機會越少,進步越快,所以熟練動作慢是主旋律,多聯繫是進階的根本。很多人會忽略單黐手,師傅也沒有義務天天看著你錯哪裡了,以致於很多人以為單黐手只不過是個過渡,學了盤手之後就跟單黐手說BYEBYE了,結果有些人練到後面動作越來越變形的時候就顯得手足無措了,反而花更多的時間去練當前的,忘記了有基本功這個事,結果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內容練上去了,功力沒有提升。

單黐手的重要:

單黐手看似簡單的6個動作,其實包涵感受力、訓練距離、二字鉗羊馬、基礎攤膀伏、中線訓練,都是從最簡單的6個動作開始。基本功倒退不是錯,每到某段時間就會變形,需要不斷自查(小念頭也是的),不慢基本感受不到對方的力,實戰的力跟手沒有對錯,但是練習有,手不歸中,肘不歸中,力沒有使上,偷懶了,師兄弟不會告訴你,也可能只有自己知道,要是一起錯了,那就白練了,連快了,沒有時間去察覺,所以我師傅經常把slowly,feeling掛在嘴邊,彷彿我們是在練太極推手一般。另外轉馬也是,很多人轉馬求快,覺得轉馬很簡單,要麼腳跟轉,要麼腳尖轉,腳尖轉腳跟轉是很快,但是凡事有個精度,動身還是轉中線,這都很講究,需要從45度角慢慢挪腳來練。到黃淳梁手上,變成了小念頭定步練好了,才能練轉馬,我當時一練就是半年。

不要玩手:

很多師傅對玩手的態度是比較隨意的,也就是說初學的新人,模仿各種手法的黐手,其實我非常不建議,當然師傅看不見的時候玩師傅攔不住。玩手有什麼壞處呢,黐手練法在於手身步,缺一不可,肘要沉,指要直,力向前,身要正,打中線,踩中線,腳踏中門,手腳要應,才能打得出力量。經常玩手會讓壞習慣帶到拳裡面去,後面改非常難,不往中線走的黐手只能是友好禮儀交流,不是平常的主旋律。

堅持訓練:

空手道有個一萬拳準則,熟練個動作需要做一萬次,最近貌似非常盛行進度條學習,因為這是我日常的興趣,所以沒有進度條,黃淳梁當年也會每天沖拳1000下,攤打1000下,耕打1000下,當然也有跟胡振南說過打完頭暈,但是大師就是這樣來的,請多練拳,少練嘴巴跟鍵盤,把思考放在拳上面,少去思考誰比較強。


這篇文章是小念頭系列的第一篇文章,為回憶以前所學,感謝師傅辛勤教導。

推薦閱讀:

你知不知道當代武術界的這個鄙視鏈?
秘傳42式太極捶譜手抄本 (首次完整公開) 權成
1936年柏林奧運會開幕式中國代表團武術表演
內功之精華 武學之精粹 牛猛
不敢言

TAG:傳統武術 | 詠春 | 武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