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風之外,蒙古對日本第一次入侵實錄(完)

1274年10月20日夜,蒙古大軍接到返回的命令,在博多縱火後,全部撤離到戰船之上。經過一整天血戰,蒙古士兵們耗盡了他們攜帶的箭支,人人都面帶倦意,但士氣仍舊保持的不錯,至少他們彎刀上大多都是敵人的血漬。

統帥忻都把眾將召集到他的巨艦上,召開軍議。金方慶,洪茶丘等人先後到場,劉復亨因為傷重,雖然還有意識,但無法參加。

金方慶入座之後,發現忻都面色不佳。自己本來高漲的興緻一下少了幾分。又看到坐在對面的洪茶丘,他心中更是有些不寧。

在金方慶看來,洪茶丘因為父仇,不僅不把自己當高麗人,還一貫敵視自己這種高麗貴族。只和蒙古人親近,真是該鄙視。現在他混到右副帥的位置,自己只能時常應付,並不願多有接觸。

軍議開場以後,總帥忻都照例泛泛誇獎了眾將一番,然後話鋒一轉,說起現狀的語氣就是另一種味道。

忻都表示,形勢啊,比想像中困難,日軍調集的兵力大大超出他的預計。並且日軍依託水城工事防禦太宰府,難以速勝。言語之間,已經完全沒了剛登陸對馬,壹岐島時的自信。

金方慶略感意外,他本以為一整天的血戰,終於打垮了日軍。現在正是摧枯拉朽,一舉掃蕩的時候。自己62歲的年齡,尚且能夠身先士卒,堅持指揮,不料總帥居然如此想法。

等忻都說完,其餘眾將都未發言。金方慶有些按捺不住,他進言道:「我軍雖然兵少,但已經攻入敵人地界。現在可以用孟明視焚舟,淮陰侯背水的計策,與敵再做決戰,一定可以取勝!

原文:「我兵雖少,已入敵境,人自為戰,即孟明焚舟,淮陰背水之計也,請複決戰!」

釋義:春秋時秦國孟明視討伐晉國,在茅津渡河後燒毀全部渡船,背水一戰,大敗晉軍;楚漢爭霸時,淮陰侯韓信平定趙國,利用對方輕敵之心,在井徑口河邊背水列陣而大勝

忻都稍稍遲疑,回道:「兵法所說,弱於敵人就要堅守,強於敵人便將其擊敗。如今我們率領的軍隊已經疲憊不堪,再深入敵國,恐怕不是好辦法。不如先撤軍,再做良圖。

原文:「小敵之堅,大敵之擒,策疲兵入敵境,非完計也,不若班師.」

金方慶不願放棄,繼續堅持自己的意見。他表示自軍已經大佔優勢,日軍喪膽。希望在岸上安營紮寨,拿出背水一戰的決心,徹底擊潰日軍作戰意志,進佔太宰府。忻都則始終認為軍隊消耗很大,沒有必要繼續攻擊。況且這次沿路搶來的金銀細軟俘虜奴隸等各種戰利品已經不少,回高麗休整,向忽必烈大汗復命才是止盈的上策。兩人各說自話,誰也沒能說服對方。

這時,在旁的洪茶丘發言了。他果然堅決站在總帥忻都一邊,支持撤軍。並且指責金方慶不考慮左副帥劉復亨負傷的現實情況。雙方又爭執許久,後來不知是誰提議,去詢問一下劉復亨的意見。

金方慶對劉復亨了解不太算多,但他知道對方是個山東來的沙場老將。之前聽說在攻略博多時指揮若定,雖然現在受了箭傷,但肯定能明白目前蒙古軍的處境,或許不會因一人之故廢國家大事。

但是,金方慶沒有料到,這時的劉復亨再也不是白天那個雄姿勃發的劉復亨了。他躺在榻上,捂著剛清洗包紮好的傷口,臉上沒有多少血色,並不想開口說話。似乎他的精氣神都被那支箭給全部奪走。聽侍從講,副帥傷口疼痛難忍,自上船以後一心只想儘快回國,並無其他打算。

懸念已經消失,總帥和兩位副帥都主張撤軍。金方慶無法爭辯,只能從命。他走向船舷,煩悶之中望著夜幕下遠處的海灘。只見浪花一次次洶湧的沖向陸地,又一次次消散退去,最終回到原點。他緊握雙拳,閉目難言。

十月的晚風竟然也能刺骨啊,呵呵。他再次把目光投向遠方,不願看來往忙碌,準備收拾啟航的水手們。

「報~金大人!左副帥已經率先起錨回程了!」

「什麼?他這就先走了!」金方慶差點不敢相信傳令的話,直到他望見越來越遠的桅杆。劉復亨確實先帶著自己的船隊走了。剩下的船隻見狀,也趕緊向總帥詢問撤退時間。如今,每個人似乎都不願再留在這裡。

「走吧,都走吧。」金方慶拍拍欄杆,副帥已經自己先離開,他還能說什麼呢?只是遠處刮來的海風越來越凜冽,讓他有些不寒而慄。

10月21日中午,散亂的日軍在海灘上打掃戰場。曾經繁華的博多隻剩一堆殘垣斷壁,幸好雨水澆滅了熊熊大火,可仍有滿體的屍體需要掩埋。他們四處偵察的同時還提心弔膽,誰知道蒙古軍打的什麼主意,誰知道他們會從什麼地方突然冒出來?

很快,他們發現了異樣,海面上緩緩漂來一大片一大片的木板木屑。許多船體碎片也逐漸隨波逐流被衝上海灘。

《元史》記載:「入其國,敗之。而官軍不整,又矢盡,惟虜掠四境而歸。」

《新元史》記載:「劉復亨瘡重,乃引所部先歸。是夜大風雨,官軍戰船角崖石多破壞,忽敦等乃乘夜引去。」

《元寇紀要》記載:「劉復亨傷頗重,先引兵還。是夜,大風雨,賊船觸崖多破,金侁墜水死。於是全軍亦乘夜遁去。」

《高麗史》記載:「軍不還者,無慮一萬三千五百餘人。」

到此,第一次蒙古對日本的入侵(日方稱文永之役)落下帷幕。主動撤退的蒙古軍船隊在回程時,遭遇海上風暴,船隻人員傷亡近半,主要將領都安全回到本土。蒙古和日本雙方都宣稱自己獲勝。

(圖為第二次元日戰爭蒙古軍遭遇風暴過後的景象,第一次元日戰爭未找到相關圖片)

那麼,蒙古軍為何突然退兵?

理由我們簡單分析如下:

  1. 戰前,忽必烈希望日本仿照高麗稱臣納貢,日方拒絕。蒙古軍的進攻帶有壓制和強迫日本臣服的目的。忽必烈在蒙古帝國分裂之後,專註於亞洲地區,需要重建以元朝為正統首領的朝貢體系。日本,安南,都在其中。蒙古軍在對日作戰取得勝利的前提下,認為已初步達到懲戒目的,暫時尚無征服日本全國的意願,故而退兵。
  2. 對戰役指揮將官來說,對日本情況不熟,第一次入侵是試探性的而非全面進攻。如同對西夏,金,宋的戰爭,都是先以逐步試探,繼而蠶食,後來決戰,最終滅國的大致模式進行。第一次對日戰爭用戰兵僅2萬多人,全軍加高麗水手才3萬。符合一次試探性攻勢的需要。而試探性進攻的目的是摸清對手實力,盡量造成破壞,再加以掠奪以回饋將士。擊敗日軍並洗劫博多之後,基本目的達到,故而退兵。
  3. 戰場因素。蒙古軍跨海作戰,交兵多日,從朝鮮半島出發到撤離共持續近20天,各類軍用物資消耗很大。補給全靠搶掠,火器箭支難以補充,士兵連續作戰已經疲憊。並且未上岸建立營寨,沒有準備持久作戰。
  4. 對手原因。雖然日軍作戰方式落後,但很快在九州聚集了大量增援,是蒙古軍數倍之多。尚有其他地區的援軍沒有抵達,數量上蒙古軍和日軍差距太大。戰前,日軍對蒙古入侵已有一些準備,並且單兵作戰能力較強,蒙古軍不易輕鬆取勝。
  5. 內部紛爭。總帥忻都沒有長遠的全盤計劃,並沒有做佔領博多或太宰府的下一步準備。有所斬獲即準備見好就收。金方慶希望在20日夾擊作戰勝利後繼續攻擊來徹底打垮日軍士氣,有其可行性。當時日軍數量雖多,但已在蒙古軍先進戰術和武器的攻擊下接近崩潰。由於金方慶和忻都,洪茶丘平時關係便不和,在此關鍵時刻難以齊心合力。加之戰場上表現不錯的副帥劉復亨意外受傷,失去了繼續作戰的勇氣。反而讓忻都等人更希望立即撤軍。

無論如何,最好的時機已經失去。7年後,忽必烈再想起要讓日本完全服從的時候,蒙古軍將面對的就是修築了大量石壘工事,準備充分的日軍。而且,海上的未知強大風暴還將再次出現。

(全文完,轉載請註明來源,謝謝)

參考文獻:

《元史》 明

《高麗史》 高麗

《東國通鑒》 高麗

《元寇紀要》 日本

《八幡愚童訓》 日本


推薦閱讀:

改變歷史的時刻——宋蒙釣魚城之戰淺述(下)
對越反擊戰揭秘:我軍裝甲車強渡紅河嚇退越軍一個連
國民黨為什麼失敗?分享一個別處看到的故事
中國和緬甸劃清邊界的時候,解放軍還到緬甸打了一仗
對越反擊戰揭秘:橫衝直撞斃敵360多人的英雄坦克營

TAG:日本歷史 | 蒙古歷史 | 戰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