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華藝術史綱要(7):走向現代

體驗與關照:梵高與塞尚

1.丑的藝術與羅丹

19世紀中期 以後印象主義的出現為標誌 西方藝術進入「現代」

西方現代藝術的特徵:

1.創新和自我表現(個人主義)

2.顛覆性和矛盾性(創作形式)

3.從確定到流動

4.從給予到追問(對於收信人)

雕塑《斷鼻樑的男人》,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1864 ,打破傳統的和諧、完整、優美,被沙龍所拒絕

雕塑《巴爾扎克像》,1897,被訂購者拒絕

對於歷史人物,不表現理想(一定是美的),而表現性格(不一定美)

《老妓歐米艾爾》(Heaulmiere, 1887)

《地獄之門》(Gates of hell,1880-1917)

《思想者》《地獄之門》的一部分

繼承了米開朗琪羅,對希臘雕塑之寧靜和諧的反叛,取而代之的是飽滿的張力

有性格的東西才是美的,丑的東西是最有性格的(Rodin)

2.回歸平面的馬奈

《奧林匹亞》(Olympia, 1863)馬奈(Manet,1832-1883)

同安格爾的《大宮女》,對喬爾喬內的《沉睡的維納斯》的效仿,但不再按焦點透視的原則創作,「第一幅現代主義繪畫」(柏林伯格)

馬奈不再是按照焦點透視的原則把這個人放在一個有深度的空間,而是讓她的身體彷彿是從床墊上由內向外翻轉過來。給人的感覺,她不是在一個深度空間上平穩地躺著,而是努力著要把自己的身體放在平板的畫布上,也就是說要回歸到二維——(美)柏林伯格

自文藝復興以來,繪畫努力在二維平面上創造三維空間;馬奈則是讓繪畫自文藝復興以來的深度幻覺中回歸二維平面——「繪畫重新正視自己的媒介本質」

《草地上的午餐》(The Luncheon on the Grass, 1863) 消除景深的構圖

3.莫奈的直感世界

《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 1872)莫奈

印象主義:打破理想化的光影透視傳統,主張在現實中捕捉光、影和空氣的作用,表現畫家自己的視覺感受

透那的浪漫主義 強調情感

莫奈的印象主義 努力消除理想和情感(一切主觀、非自然的因素)

《睡蓮》(Water Lilies, 1920-1926)幾乎失明 靠著記憶、印象繪畫

對於印象主義,感覺/直觀是第一位的,只有在最真切、直接的感覺中才有真實的生命

4.現代主義藝術之父 塞尚

早期印象派使繪畫走向純粹對外觀光影的捕捉,而喪失了對物體內在結構的把握,以至於畫面上只留下了空氣般迷茫的色彩,而不再有具體的物象 > 後期印象派的產生:對印象派繪畫精神的矯正、甚至逆轉

塞尚(Cezanne, 1839-1906)

印象派主張 直觀地捕捉自然景象,特別是瞬間的色彩感覺(向自然學習)

塞尚的主張比較折中、溫和:向傳統學習,同時向自然學習

系列畫 《聖維多利亞山》(Mont Sainte-Victoire)

1887 塞尚式構圖:遠處山峰不是和近處原野處於同一透視序列中,類似國畫中的高遠畫法

1887-1889 完全反叛了單點/線性透視構圖,用移動的視點進行構圖 主觀性的色彩表現

1904-1906

現代主義藝術之父——塞尚:塞尚的繪畫在試圖展示直觀現實景物的同時,揭示其內在結構和原理,傳統和現實、自然和人文、自我和世界間發現了張力,這就是塞尚的藝術源泉

5.繪畫與生命同一的梵高

《一雙鞋》(Pair of Shoes, 1886)

《向日葵》(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 1889)法國阿萊時期創作(高峰期)

梵高的藝術創作,既不是為了美的原則,也不是為了某種精神理念,從而超越時代

《星夜》(The Starry Night, 1889)

夕陽下的播種者﹝The Sower﹞ 1888

梵高的繪畫是梵高其生命本身

無邊的藝術:從杜尚到沃霍爾

1.懷疑時代下的新藝術

柏拉圖(Plato, 427-347 BC)關於「表現/圖像(representation/image-making)」與「真實(truth)」的論述——表現/模仿僅浮於表面,離真實依然很遠

圖像與真實的差異性」成為了20世紀現代主義藝術運動探討的主題

現代主義藝術,就是不斷地質疑圖像與真實間的關聯性

柏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現代藝術的主題不再是再現現實,而是返回到媒介的自我認知

Realistic, naturalistic art had dissembled the medium, using art to conceal art; Modernism

used art to call attention to art(格林伯格)

傳統藝術(自然主義、寫實主義)與現代藝術對待媒介不同的態度:遮蔽強調/回歸

——現代主義藝術是關於藝術本身的藝術,藝術自我反思的藝術

In this epoch it is reality itself in question

——布勒東(Andre Breton, 1896-1966,超現實主義創始人之一)

「在這個時代現實本身都要被質疑」真實的藝術追求,是應該放棄對真實和幻覺的區別(超現實主義理論 > 叔本華、尼采哲學的唯意志論、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量子力學)

19世紀末20世紀初,乃一個懷疑的時代:對確定性的懷疑,對整體性的懷疑,對理性的懷疑。取而代之的是,不確定性、非整體性和無意識的自我張揚

2.杜尚的小便器

雕塑?《泉》(Fountain, 1917)杜尚(Marcel Duchamp) 被展覽所拒絕

如何評價《泉》?

1.杜尚沒有親自製作,但做出了選擇,把日用品放在藝術的位置上,消除了實用功能,賦予了其藝術的地位

2.藝術的經驗不一定是激動人心、美化教育,相反的是給予我們以令人震驚的厭惡感,即對藝術的褻瀆

3.小便器的優美輪廓與傳統繪畫中的美女、聖女:To find a point of indifference in my looking

at it, you see(杜尚) 並不區別

現成的自行車輪 ﹝Bicycle Wheel Ready-made﹞1913

對於杜尚來說,藝術不再承擔創造美和表現精神的意義,它只是一個無聊的現象

杜尚的藝術選擇和美學表達,顛覆了傳統藝術,也提出了新時代的美學問題:如何區分藝術和非藝術,如何區分藝術原創和仿襲

3.這不是一隻煙斗

《形象的反叛》(The Treachery of Images, 1928-1929)馬格里特(Rene Magritte, 1898-1967) 比利時

「煙斗」與「這不是一個煙斗」

Rigorous separation between linguistic andplastic elements: equivalence of resemblance

and affirmation These two principles constituted the tension in classical painting.Between the two extremes, Magrittes work deploys the play of words and images.

——福珂(Michel Foucault), This Is Not a Pipe

語言因素和形象因素的嚴格區分,相似和判定之間的等值,該兩原理構成了古典繪畫藝術的張力。而馬格里特的「煙斗」正是將語言和形象納入了糾結的遊戲當中

What does that mean"It does not mean anything,because mystery means nothing either, it is unknowable.It is a union that suggests the essential mystery of the world.

Art for me is not an end in itself, but a means of evoking that mystery

——馬格里特(Rene Magritte)

On the Threshold of Liberty 1937

The Portrait (1935)

對世界的不可知、現實的非理性、超現實、、無意識層面的神秘的感知與表現

「遊戲」的目的:表現真實與圖像、藝術與生活、自我和世界、表現與遮蔽等多種兩極事物間的二律背反,即世界本質的神秘

4.實驗大師畢加索

《亞威農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1907) 畢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立體派的誕生

《夢》The Dream, 1932 平塗畫法

The beauties of the Parthenon, Venuses, Nymphs,Narcissues are so many lies. Art is not the application of a cannon of beauty but what the instinct and the brain can conceive beyond——Pablo Picasso

Still Life with Compote and Glass 1914-15

5.在無限之維

《對象-帶皮毛的早餐》(Object:Breakfast in fur,1936)奧本海默(Meret Oppenheim, 1913-1985)瑞士

My Nurse (1936)

對人和對象的既有關係的質疑

存在哲學(海德格爾)的表達:質疑理性,追問存在本質

《羅斯科肖像》(Rothko by Newman)紐曼(Barnett Newman, 1905-1970)美國

對崇高的表達:Th Sublime is Now.

極度簡單抽象、尺寸巨大

Onement 1, 1948

Whos Afraid of Red, Yellow and Blue?, 1966

6.沃霍爾:現代藝術的盡頭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 1928-1987)

其作品代表著現代主義藝術歷程走到了盡頭,即藝術和非藝術難以區別,藝術創作和商業應用難以區別,

對商業主義世界的戲仿

《布里洛盒子》(Brillo Box, 1969),絲網印刷工藝作為創作手段

杜尚,將工業產品認定為藝術品

沃霍爾:將藝術品製作成工業產品(感覺)

藝術品與日常用品的混淆乃至於背反

丹托(A.C.Danto)的「藝術終結論」:

One argument for the End of Art is that it rests on the fact that art and reality are in certain cases indiscernible

固有的前提和標準被現代藝術先鋒運動所顛覆,所以什麼都是藝術,怎麼都行,成為了20世紀後半葉的潮流

經典的藝術 不朽的藝術 已死的藝術 不能再生的藝術?


推薦閱讀:

燕國瓦當, 最後的饕餮藝術盛宴
Peter Doig:Déjà vu
柳宗悅|若是沒有器物之美,世界將是一片荒蕪,殺心四起

TAG:藝術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