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慈禧全傳》:晚清帝國政界往事
高陽的《慈禧全傳》從篇幅上是一套令人容易生畏的作品,早已聽說這套作品大名,但是一看厚厚幾大本,也不明白,慈禧這一生雖然經歷多,又夠精彩,但是咋能寫出這麼多筆墨。但是慢慢讀起,才感到這是一套妙趣橫生的有趣「傳記」,是的,它名為慈禧的個人傳記,事實上卻是一出晚清歷史人物的群像。事實上,歷史名人從來不是孤立的立足於歷史長河中,圍繞一個人物,是一個時代各類人物和利益的互動,他們互相影響牽制,一同塑造了這個時代,而《慈禧全傳》的寫法正是這樣,又這個時代最有爭議,卻又處於舞台中心的慈禧切入,洋洋洒洒的匯出一幅雖然局部卻可以放大全局的歷史畫卷。
本書的寫法,我稱之為極具帶入感的「近身上帝視角」,什麼意思,其實寫歷史傳記大都是作者以上帝視角,俯看一個歷史人物的一生。但是,有的寫法講求站的更高,全面介紹歷史背景,聚焦傳主時,也是保持距離,深度刻畫他在諸多歷史事件中的行為,涉及細節的他的話常常要加上「據XX記載」,「據當時他身邊的XXX回憶」,提及其內心可能的想法,也要用上「或許」,「恐怕」。但是《慈禧全傳》不是,高陽就如穿越到當時,時刻盤旋於慈禧等當時晚清人物頭頂的蒼蠅(恕我對高陽先生不敬了),人物對話他都「聽的」清清楚楚,娓娓道來,思想活動也是人物類第一人稱的闡釋。這種「傳記」,我們常常稱之為「歷史小說」,但是高陽卻讓讓這套作品的史書味道並未減弱太多。
作為一部晚清人物群像歷史小說,這本書的結構很有意思,核心依然圍繞慈禧,圍繞紫禁城,所以儘管出場人物眾多,但是除了開場的熱河,大部分的空間都在北京展開,他不會因為涉及曾國藩,就一路把「鏡頭」跟著曾國藩一直到南方去,高陽的度把握的很好,畢竟他寫的不是晚清全史,更像一部「晚清京城政界往事」。但是,圍繞核心事件,空間上也不時走遠些,比如安德海出行被滅的過程,畢竟,這是一出本身極其精彩的權謀演出,也深刻體現著當時的利益格局,自然要有個完整的呈現。而在京城,圍繞一些事件,慈禧也甚至會長時間「退場」,你就看到幾個人物在其中對話折騰,慈禧倒是成了配角,但是很快,大戲又會回到慈禧這裡,這部小說真可謂一齣戲中戲,但是大戲依然是慈禧的故事。這樣的結構就讓整部小說妙趣橫生,讀著不累,一出出或者殘酷,或者滑稽,或者悲哀,或者無奈的故事都堅持呈現,高潮不斷。甚至,對於一些「野史」的如慈安太后被「毒死」的歷史說法,高陽也很巧妙的融於故事中,不是那麼確定,又留有些空間讓你遐想。
在中國歷史上,慈禧是個爭議很大的人,而《慈禧全傳》有趣在於它很詳實的展現了那個時代圍繞慈禧的人物眾生相,也包括慈禧的一言一行,但是並沒有「態度」,在這個提倡「有態度」的時代,再看這樣的寫法有些特別。但是正如很多媒體的態度在於給予了評論者開闊的發言空間,正所謂態度是「蓋樓」蓋出來的,而《慈禧全傳》正是這樣,它多維度的體現了晚清的格局,以及慈禧的面目,給予的是讀者充分的解讀空間,形成自己的態度。我認識慈禧,還是中國人認識歷史的老一套路徑,「否定之否定」,教育中,中國落後挨打都是腐朽的清王朝的事兒,那你慈禧作為實際首腦,算是什麼東西這還用多說?接著,更多關於慈禧的解讀讓人也看到,這是一個狠角色,有她的手段,有她的心計,有她的謀略,支撐著大清大廈將傾的局面。最終,我對慈禧的態度是,這是一個勉力為之的政治中心人物,她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極度以個人為中心,但是又無力把這種努力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統一起來,在國內政治上,她駕輕就熟,可以輕鬆應對,搞定各方勢力,但是面對大潮流,她又左顧右盼,猶猶豫豫,而一切還是回到保證個人絕對安全出發點。
庚子之變可謂本書最精彩,又最令人唏噓的篇章,而慈禧的手段和局限性也在這起事件中充分體現。如今再看庚子之變,可謂一場本可避免的民族悲劇,而慈禧內心中的不安全感也在這起事件中充分暴露,在她的政治布局中,自身的安全總是第一位的,但是她畢竟不是皇帝,這又造成了皇權體制下的一種悖論。而在全球大變局的衝擊下,她為了維持這種安全體系,一次又一次拿小到皇權體系,大到國家命運作為成本,甚至如庚子之變中把一個國家賭上去,從這個角度上看,她是一個自私之人,這是她的權謀和手段無法掩蓋的歷史負價值。事實上,一套《慈禧全傳》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致力於維穩的老佛爺,她實際上對外來新奇事物也頗有興趣,接受度遠比她表面上的保守姿態要大,但是也僅僅停留在一種「術」的程度,但是當一切偏離穩定,她又會毫不猶豫出手回到過去。然而,回得去嗎?哪怕慈禧,在困境之中,面對「東南自保」也無可奈何,她看似支撐一個倒塌帝國的一肚子苦衷,事實上也不過是一種經不起推敲的強烈自我保護下對外封閉,對變化抗拒的借口而已。
《慈禧全傳》,一套精彩的傳記,或者說歷史小說,很多篇章,裡面傳主之外的人物故事更加精彩。這些人物,這些故事一起形成了晚清群戲,你可以看到權謀,你可以看到為人處世之道,你更可以看到太多令人唏噓的歷史片段和不得已的個人悲劇。了解晚清歷史,這套並非嚴謹史書姿態的作品倒是以「無態度」的姿態,給了我們更獨特的角度時而俯視,時而近身的回到現場,形成態度。
推薦閱讀:
※慈禧對中國的三大貢獻!
※為什麼清朝最後三個皇帝同治,光緒,宣統都沒有子女?
※如何評價清末改革(1902-1911)?
※慈禧說:我死了以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結果,大清朝徹底斷後了
※晚清立憲是否真像羅輯思維里說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