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的「吼叫」讓孩子陷入深淵 | 如何讓自己成功「戒吼」?

01

  這兩天,讀到一則新聞:成都一名4歲女孩堅決不肯洗腳,任憑吼叫怒罵都無效,其母深感挫敗。覺得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四處尋找良策。

  無意間發現線上有一個名叫「全力戒吼,不如溫柔擁抱」的打卡社群。母親就像在沙漠里行走,口乾舌燥之際碰巧看到一片綠洲,於是連忙加入。

  社群里都是為自己的河東獅吼愧疚連連,立志要改變現狀的父母們,他們深感好好說話不容易,想著不如依靠組織的力量,抱團取暖。

  理想固然美好,那麼現實呢?現實是在這場「戒吼30天」的行動中,150多位父母全軍覆沒,無一人堅持下來。這到底怎麼解釋呢?

  不慌,解釋之前,我們先關注另外一條社會新聞。

  九零後白領小美,是2歲孩子媽媽,同時也是一名「重度手機依賴患者」,她讀了很多關於父母在孩子面前頻刷手機危害大的文章後,暗暗下決心要戒掉手機。結果呢,小美咬牙堅持了幾天便再也堅持不下去了。

  這兩個案例反映了同一個現象:人們期望改變的行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往往並不會因為堅持而達成。

02

  這又是為什麼呢?或許可以用意志力消耗的觀點來解釋。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行為和意志力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夥伴。我們談行為改變必然要談到意志力。

  美國心理學家麥格尼格爾寫了一本暢銷書叫《自控力》,專門談人類的意志力。

  我們以往談意志力會把筆墨重點放在如何堅持,如何忍耐上面,但麥格尼格爾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說意志力是一種有限的心理資源,會因為消耗而減少。這個觀點,和我們從前認為意志力越堅持越多的想法正好相反。

  心理學家為了證明意志力會被消耗的觀點進行了如下實驗:

  請來兩組學生,餓一整天后,被帶到兩間實驗室,要求他們解一道事先設計成無解的數學題。實驗的目的是看被試者能夠堅持多長時間。

  兩個實驗室里準備了香氣四溢的咖啡和餅乾,還有乾巴巴的胡蘿蔔。實驗人員對一組學生說:餅乾和咖啡請隨便用;但對另一組學生卻說,這裡的餅乾和咖啡不能動,實在餓了可以吃旁邊的胡蘿蔔。

  實驗結果是:隨意喝咖啡吃餅乾的組可以持續解題二十分鐘,而允許吃胡蘿蔔的那一組,只能堅持八分鐘。科學家對這此分析道:只能吃胡蘿蔔組的意志力,在抵制咖啡餅乾的時候被消耗掉了。

  實驗同時也證明,當我們選擇做自己願意和喜歡的事情時,意志力消耗有限,而被迫做出不情願或厭惡的選擇時,意志力則會因為大量消耗而下降。

  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就可以解釋戒吼和戒手機為什麼會失敗了。

  參加戒吼的父母內心並沒有正真習慣與孩子溫柔相處,也沒有正真接受完全不吼叫的對話模式;戒手機的小美,也並非真的情願過不玩手機的生活,他們都只是受到外界的壓力,被迫做出改變而已。

  看起來他們在認真戒吼和戒手機,實際上內在的自我不斷在「不想戒」和「不得不戒」之間徘徊。

  當父母們並非享受溫柔,而是忍耐戒吼時,意志力的消耗非常大。當意志力消耗殆盡之時,也就宣告了行動的失敗,原有的行為模式捲土重來,甚至變本加厲。物極必反嘛。

03

  這樣一來,到底怎麼戒吼更容易成功的答案呼之欲出:在塑造行為的過程中,盡量採用減少意志力消耗的方法。

  比如分散注意力。

  斯坦福大學曾經做過一項經典的兒童意志力研究,叫棉花糖實驗。孩子們被告知願意等待的人將獲得雙倍的棉花糖。

  從試驗過程觀察發現,實現延遲滿足的孩子和尋求即時滿足的孩子相比,前者採取了更多分散注意力的策略。

  一開始,他們就不再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克制慾望,抵擋誘惑上面,而是選擇暫時離開。哪怕踢踢小凳子,相互追逐嬉鬧也好過看著糖果吞咽口水,拚命忍住。

  懂得節省意志力,減少消耗的孩子堅持更久。與其說他們更有意志力,不如說他們更智慧,想出更多辦法來激活自控力。

  這值得父母效仿。吼叫不正像孩子面前的棉花糖,充滿誘惑么?父母之所以戒不掉吼叫不就是因為享受過吼叫的好處么:宣洩情緒,緩解壓力,一開始治熊孩子還立竿見影。

  與其苦苦克制並非一無是處的吼叫,還不如想辦法分散注意力。當發現自己再次置身於足以開啟吼叫模式的情境時,提醒自己像孩子離開棉花糖那樣離開當下的情境,轉身去散個步,看個花都好。

  所謂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放在戒吼上也說得通。心情愉快的人更容易達成目標,因為他們不無辜消耗。

  再比如從簡單的事情開始,不斷獎勵。

  人類有高估自我的傾向。我們常常辦一整年的健身卡,只去一兩次;備齊全套頂級瑜伽用品,堆在牆角落灰。

  戒吼的父母也一樣,猛然扎進一個社群,以為自己可以成功。由於高估自己,目標和真實的自我會距離太過遙遠,這中間消耗許多意志力,行動便不容易堅持。

  經濟學家蘭小歡曾經總結過一個很少運動的人如何養成健身習慣。最好的方法一定不是辦張卡了事。而是從容易做到的事情做起:去一次付一次的錢,去夠五次,買個健身裝備獎賞自己,這樣把健身和愉快,而不是痛苦的感覺聯繫起來。

  戒吼也同樣如此,先不要一鼓作氣說從今天開始,完全不吼了,這太難了。不如先定個小目標:每天可以吼兩次,達成目標給自己獎勵。這樣就把戒吼和成就感,而不是挫敗感連在一起。

  簡單的方法才容易上手,持續的獎賞才能鼓勵後續行動。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戒吼的方法就是不斷讓父母意識到吼孩子的危害:那些長期生活在吼叫聲下的孩子自我評價低下,自控能力較差,注意力品質不良,成績不佳等。藉此提醒父母,戒吼其實是在幫助自己避開令人不愉快的後果。

  也就是說當塑造一個新行為時,人們不但需要了解新行為的好處,還需要了解原有行為的危害,通過反覆呈現,加深印象,更能促發行動的意志力。

  總之,無論戒吼還是戒什麼,感到愉悅喜愛和了解意義之下的堅持才是有效的,苦行僧式的堅持通常只能換來失敗的結局。

  親子教育是一條漫長的路,每個家長都會遇到各種困惑。如果面對教育孩子經常感覺到手足無措,初心客廳的《育兒百科大全》課程將會給你最專業最全面的答案。

—END—

  ※作者:姚瑤,初心客廳專欄作者,悅讀特邀作者,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專欄作者,浙江某高校護理老師,獲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心理學,教育學終身學習者,專註於親子,情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寫作。

  本內容版權歸初心客廳心理疏導平台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授權,請聯繫V:初心客廳心理疏導平台(xinlishudaozixun)

  本內容版權歸初心客廳心理疏導平台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授權,請聯繫V:初心客廳心理疏導平台(xinlishudaozixun)


推薦閱讀:

不能一味地只要求孩子遵守規則,爸媽必須也得按規則行事、不犯規
打罵孩子,管用嗎?
漫畫心理學(2)——超限效應
從長遠減少叛逆行為
「兒子,沒想到你會毒死我……」

TAG:親子教育 | 心理學 | 家庭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