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餐桌上,少不了中國故事

西瓜從西邊的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所以叫西瓜。

南瓜從南邊的海上絲路傳入中國,當然叫南瓜。

但是有些地方又叫北瓜。

傻了吧……

美國大豆產量全球第一,可他們卻不怎麼吃,生產那麼多豆子幹什麼用?

大豆、稻米、茶葉、柑橘,這些原產於中國的作物,都漂洋過海,在全球流轉。外國人剛接觸到的時候,也一樣震驚,這些作物太厲害了。

今天全世界的重要作物大概有500種,其中250種都是起源於中國,或者是中國是起源地之一。也就是說,全世界重要作物一半都是從中國來的,或者中國是發源地之一。

中國作物的貢獻豐富了世界的飲食文化和食物結構,悄悄改變著世界。

大豆:拯救了日本飲食和美國土地沙化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三千年前《詩經》中所說的「菽」就是今天的大豆。

現在大豆傳播到世界各地,影響很大,大豆傳出去時間比水稻晚,但是現在全世界吃大豆的人比吃水稻的人多。

中國人不僅僅傳播物種,更重要的是伴隨著物種傳播的,有文化和技術。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把中國的大豆變豆腐的技法帶到日本。公元654年,隱元大師把壓制豆腐的方法傳入日本。沒有這些技術,那大豆就還是大豆,即變不成豆漿也變不成豆腐,都不知道怎麼吃。

豆腐的製作工藝,是大豆利用的一次革命性變革。大豆不僅被用來製造豆腐,也是醬油、味噌等釀造的主要原料。

江戶時代,日本人鄙視肉食,豆腐因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以代替肉類的營養成分而大受歡迎。道遠和尚以豆製品為主要製作的「精進料理」,從此豆腐風行日本。

1765年,曾受僱傭於東印度公司的水手沙繆爾·布朗(Samuel Bowen)把大豆從中國帶回今喬治亞州種植,而推動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大豆生產國的關鍵人物是富蘭克林·哈瑞姆·金,他曾任美國農業部土壤局局長。

美國西進運動開墾了大量土地,但是美國人對土地的消耗非常厲害。輪番種植作物,土地完全沒有休息的時間又不懂得施肥,造成土地肥力嚴重流失,導致後來耕種面積增大但產量下降。

富蘭克林·哈瑞姆·金1909年專門到中國考察,一是考察土地,二是考察肥料。學到了中國的大豆和其他作物輪作或間、混、套種,以豆促糧的寶貴經驗。

於是從20年代開始,美國西部大農場都開始廣泛種植大豆。

今天作為大豆產量第一的國家,大豆在美國不再是單純的糧食作物,甚至被用到了工業領域。福特汽車就利用大豆發泡材料用於汽車座椅的彈性坐墊和椅背中,將大豆油添加在汽車塗料中,極大降低了汽車製作過程中的石油消耗。

番薯:沒有福建人就沒有烤地瓜

番薯最有影響力的路線是先從美洲傳入西歐,再到菲律賓,再到中國福建長樂。

從哥倫布發現美國大陸以後,馬上就掀起了殖民的高潮,他1492年發現美洲,1493年,每年來往美國和歐洲的船隻就幾十上百艘,所有的美洲作物都是先傳入西歐的。

番薯就被西班牙人帶到了菲律賓。番薯非常適合在菲律賓種,反而在西歐不太適合,只有土豆才能適應歐洲的高寒氣候,其他的像番薯、玉米,都不適合歐洲的氣候。

番薯到了菲律賓之後,這裡的熱帶氣候讓番薯非常高產,一年產個上千斤沒有問題,立馬解決了糧食問題,非常受當地土著人的喜歡。所以,番薯一傳到東南亞,馬上就落地傳播開了,畢竟吃飽肚子是個大問題。

當時在菲律賓有很多華僑,華僑陳振龍一看番薯在當地種得又好又多,解決了糧食問題,想起老家福建,窮山惡水,大家都吃不飽,就把番薯偷偷帶回國,因為,當時西班牙當局禁止將物種帶出關。

陳振龍的兒子陳經綸是一個監生,他進諫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說明番薯的種種好處。金學曾怕被忽悠,於是自己試種了一下,就發現番薯畝產很高,吃得飽,然後他就下令在福建全省推廣。明代的時候,在福建番薯極大緩解了溫飽的問題。

南瓜:能吃上南瓜得感謝哥倫布

今天很多人都不知道南瓜是外來的。對,南瓜真的不是親生的。

比如福建地區的畲族流傳著一個創始神話,故事裡繪聲繪色地描述畲族祖先的來源——竟然是從南瓜裡面蹦出來的。在畲族的方言里,南瓜叫「旁肯」,跟英語的「pumpkin」發音幾乎一樣。

這個現象非常有趣,說明創始神話完全是後人虛構的一個故事,因為大家都知道南瓜是一個外來作物,同時也說明南瓜已經完全融入了當地的民族。

南瓜源起於美洲,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美洲南瓜被引進到歐洲,之後葡萄牙人到達印度,在東南亞建立殖民地。因為南瓜可長時間儲存,葡萄牙人就帶著南瓜遠洋航行到中國,南瓜很可能就先從廣東、福建的口岸登陸中國。

《清稗類鈔》雲,「其種本出南番,故名南瓜」。有沒有發現勞動人民的智慧真的非常耿直。南方來的瓜就叫南瓜,西方來的瓜當然就是西瓜啦。但南瓜名字很多,多到還有一個截然相反的名字——北瓜。齊如山在《華北的農村》中「北瓜」條目說:北瓜亦稱倭瓜,古人稱之為南瓜,鄉間則普通名曰北瓜。清代四川農學家張宗法在《三農記》中載:南人呼南瓜,北人呼北瓜。

在鴉片毒害人民的時代,國人曾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吃南瓜就不想抽煙了。南瓜可以治療鴉片煙癮,史料記載非常多,至少上百條,比如道光年間的《英德縣誌》記載:「其白者加糖煮熟,可斷鴉片煙癮。」光緒年間的《曲陽縣誌》也記載:「食南瓜與花藤能解罌粟毒。」但到底治療了多少人,卻沒有清晰的記錄。

現代人把南瓜做成南瓜糕、南瓜粥等等,這些吃法不是今天才發明的,在清代的時候就有,甚至清代的時候吃得更講究,還有南瓜拌蟹等高檔菜。如袁枚《隨園食單》里記載:

「將蟹剝殼,取肉、取黃,仍置殼中,放五六隻在生雞蛋上蒸之,上桌時完然一蟹,惟去爪腳,比炒蟹粉覺有新色,楊蘭坡明府,以南瓜肉拌蟹,頗奇。」

中國人還有喜歡吃南瓜籽的傳統,這是西方人不太吃的,包括日本人也不吃。

西瓜:林黛玉磕的都是西瓜籽

西瓜起源於非洲,從西方傳入中國,於是叫做西瓜。

從非洲,經過了絲綢之路,先到蒙古地區,再從蒙古進中原。

西瓜在中國留下許多古迹,可見西瓜是一直很受歡迎的水果。比如內蒙古的敖漢旗出土一個西瓜壁畫,上面是一個遼代的大官坐著,下面有幾個侍女,端著幾個西瓜。遼代就有了西瓜壁畫西瓜在五代的時候剛傳過來,就在內蒙古敖漢旗發現了遺迹。湖北恩施有一個西瓜碑,在這個南宋的碑上記載著當時都有哪些西瓜品種。

西瓜剛傳入中國的品種,不是我們今天見的西瓜。那時的品種的西瓜籽特別大,瓤並不好吃,不像今天又甜又水潤。那會都沒有吃瓜群眾,只有吃西瓜籽群眾。

這個西瓜籽非常有意思。從西瓜傳入中國以來,西瓜籽的地位一直非常高,是國人的主流零食。還有歷史文獻記載,當時的人吃西瓜就要西瓜籽不要西瓜,把西瓜籽拿了,然後西瓜扔了,讓外國傳教士目瞪口呆。

至少從宋代開始,就已經有吃西瓜籽的記載。在清代之前,只要提到瓜籽,都是西瓜籽。看《金瓶梅》、《紅樓夢》,裡面經常會提到潘金蓮、林黛玉嗑瓜籽,此處吃的其實都是西瓜籽,因為那時候還沒有向日葵籽,現在流行吃的向日葵籽都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事了。

番茄:新中國之後,才炒了雞蛋

番茄在世界的歷史,包括在中國的歷史並不長。

番茄在歐洲傳入之後,剛開始的時候就作為一種觀賞作物,當花看的,並不敢吃,畢竟經驗是約鮮艷的果子越毒。

在中國也是,番茄剛傳入的時候,也是作為觀賞植物,大家當花看。後面就轉變為當成一個中藥材,看看有什麼藥用作用,最後發現沒毒才發展到吃。

番茄在世界的歷史,包括在中國的歷史,並不長。比如說中國人開始吃番茄,可能是20世紀的事了,估計是民國,民國之前恐怕都沒怎麼吃。民國之後大家突然發現這是一個好東西,又好吃,產量又高,就一擁而上。

番茄到了今天這個地位,在上個世紀根本是想像不到的。今天大家特別喜歡吃的家常菜,西紅柿炒雞蛋,那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才有的菜,估計得五六十年代了,才發明出的一個菜。

一書·《中國南瓜史》

南瓜,這個來自於美洲的作物,在中國有500多年的栽培歷史。自從歐洲人引種到中國後,南瓜的種植就遍布各省,而且品種特別多,堪稱「多樣性之最」。

對中國人夏天的餐桌來說,南瓜非常重要。南瓜粥、南瓜餅、南瓜湯、南瓜子、南瓜藤……南瓜又當菜又當糧,全身上下都可以拿來吃。

中國如今已經是世界上南瓜的第一大生產國和消費國,「紅米飯、南瓜湯」這首從井岡山流傳開來的歌謠唱的就是「艱苦創業打天下」的樸素精神,中國人對南瓜太熟悉了,熟悉到都忘記這是一個外來作物。

不僅是畲族人喜歡南瓜,毛南族、侗族等也有專門的南瓜節,他們的慶祝方式都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西方的南瓜節毫無關係。

南京農業大學講師李昕升博士在書中介紹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程陽一帶的侗族南瓜節,主要活動是由孩子們打南瓜仗。村裡的男孩子組成南瓜隊,女孩子組成油茶隊。南瓜隊第一個任務就是晚上偷南瓜,摘下一個瓜,在原地要插上一朵花,向主人表示瓜已經被偷走了。主人發現南瓜被偷,也毫不在意,因為習俗就是這樣。

南瓜隊備足了南瓜,就會抬著串好的南瓜來到煮茶對象的村寨,老老少少都出來觀賞南瓜,摸南瓜也被認為是非常吉利的事情。晚上人們聚在一起吃南瓜,喝女孩子煮的油茶,小孩們就開始投入打南瓜仗的戰鬥,男女兵分兩陣,嬉笑打鬧,通宵達旦。

《餐桌上的一帶一路》是一部50集的系列美食文化紀錄片,由南方周末旗下的廣東南瓜視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會同央視紀錄國際傳媒公司聯合製作。這個業已啟動的超大型文化項目,講述的是中國食材造福世界,世界食材被中國發揚光大的偉大故事,展示了中國很早就置身全球化進程的大歷史。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中國式過馬路?
世界上最大毒品消費國是哪個國家?
中國古代錢幣里哪些古錢幣收藏價值高?
中國國產AG600水陸兩棲大飛機首飛背後的軍事意義?
金磚五國深化合作有哪些著力點?一文讓你全讀懂

TAG:作物 | 中國 |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