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澄:一切改變的出發點都只有一個!
他從一個人做活動開始,慢慢地在互聯網開設課程,幫助自己的學員獲得改變。隨著大家口碑的積累,他也開始需要越來越多的團隊成員,現在團隊已經有十幾個人了。
他跟我說,他要崩潰了!他每天必須要很快速地做事情:搞團隊發展的戰略方向、搞團隊管理、搞產品研發、搞PR露臉,感覺自己都要被拖垮了。尤其讓他鬱悶的事情是:他最重視的產品,由於團隊要活,所以只能草草上線,原本很好的用戶口碑慢慢被消耗光了。
我一邊聽一邊在紙上畫出一個流程:用戶口碑積累—>需求增加—>團隊擴張—>團隊管理不足—>效能下降—>人均產出低—>團隊生存需求—>隨意上線產品—>用戶口碑消耗。感覺像是一個倒U型曲線啊,從一開始的變好到現在很鬱悶,一定是哪裡做錯了。W老師也特別同意自己已經到了倒U型曲線的右側了。
我問了一個問題:「你是搞教育的,明明知道產品質量大過天,為什麼還要隨意上線產品呢?」
W老師特別激動地喊著:「要是我不講課,團隊就活不了啊!!」
我更納悶了:「你已經都到了歷史最低谷了,根本不需要那麼多人那,為什麼要硬撐著呢?」
W老師愣了整整十分鐘,我耐心地等著他。最後,他低下頭,喃喃地說:「我不想讓他們失望。」
我特別理解W老師,但是,我還是毫不留情面地說了一句話:「你的期待很好,但是現實是你給不了,你只會讓他們更失望。如果你的初心正讓你不斷被打臉,只能說明你的初心錯了!」
2月份,我見到了T老師,他在出版界是頂級大神。因為我在領讀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一書,得到他的賞識。他推薦我寫書,並且給了我大量的建議,還為我對接了無數資源。
3月份,我一直在為寫書而努力,但是我發現拖延出現在我身上。要知道,我是個提效專家啊,他人的拖延問題在我這裡都不是問題的!我立刻啟動了行動力失效的若干應對方式:
? 拖延,是因為看不到激勵和價值;
? 拖延,是因為啟動的初始能量不足;
? 拖延,需要臣服並求助;
? 拖延,要設置小目標快速改進;
但是,整體沒有改進,行動效能還是處於極為低效的狀態,只好去梳理期待了,因為拖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進入到恐慌區而導致行為失效,將自己送入尷尬境地的就是那不切實際的期待。我的期待主要有以下幾條:
? 我希望能報答知遇之恩,所以一定要拿出我的全力寫一本最好的書,讓T老師不至於失望、不至於認為自己看錯人;
? 我希望讓編輯少花點時間,所以我就在嘗試著把書寫得更符合書籍的樣子,而不是課程的樣子;
? 我希望能夠把每篇文章都做得非常符合用戶的閱讀習慣,因為我寫東西通常很乾,不調整的話就沒有辦法得到更多用戶的喜歡;
? 我希望能夠儘快完成,時間方面讓自己緊張一些,其他和書籍推廣相關的夥伴就可以更輕鬆。
寫完之後,我鬱悶了,和前面的W老師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我明明知道每一條都讓我進入恐慌區,都在挑戰我的能力極限,但是卻不得不這麼做。整個過程就是死循環,越想給出最好的,表現得卻越爛!
一定是哪裡做錯了!
最終我還是求助了T老師,把自己的死循環給暴露出來。T老師笑了,他只說了一句話:「永澄,你不是講過關於投射的世界觀么?你不是說要因上努力么?」
立刻我就全明白了!無論是寫本好書、讓知識的呈現符合書籍的要求、讓文章能夠被更容易看懂、讓寫作速度加快,我要的每一條都是結果,而我並沒有分析什麼可以帶來這樣的結果,只是在糾結結果,而沒有考慮關鍵原因。
如果分析原因,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是高概率正確的處理方式:首先,調整心態,自己有10分的東西,給出6分就夠了,不見得要給15分,畢竟,我的能力給出6分的內容,很多人就已經能夠受益了。其次,可以先按照思路把書寫完,接著由編輯提出意見再改一遍,然後再由營銷提出意見再改一遍,這才是做事的方式,而不是把所有的操作都在第一次里完成。第三,真正想要讓用戶看懂,根本就是要慢下來去書寫,讓用戶反覆檢驗,參考高級心理表徵的刻意訓練,才是正確的方法。
你看,瞬間問題就解決了。我自己還反覆說呢:關注結果頂多只能得到低維度的最優解,而我卻依然會掉入大坑之中。
W老師也是一樣啊,不想讓自己團隊失望是個結果啊,但他也沒有在原因上努力,而是直奔結果方向而去了。我們使用黃金思維圈來看看W老師的決策過程:
如果「不想讓團隊失望」被當作Why的話,那他自然會去思考How的問題,但是由於在負面能量和壓力的作用下,通常都會期待快速逃離現狀,因此在How上的思考根本就不夠,就會隨意地投放What,也就是低標準地投放課程,因此他會不斷被鎖定在惡性循環里,甚至出現對惡性循環的路徑依賴。
如果「不想讓團隊失望」是What的話,也就是必然因為一些什麼原因,讓自己出現了這個現狀,那這個結論背後的Why和How是什麼呢?往問題的根源向上追溯,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根源不還是在那張倒U型曲線么,生活在谷底的W老師還以為自己在U型的頂點呢,這個判斷錯誤,必然產生若干的錯誤決定。想想看,如果真的明確自己的位置,讓團隊不失望的方式就是坦誠,告訴大家:目前團隊能夠給大家的並不多,因為長遠來看,必須要按照教育發展規律來紮實成長,而不是再為了團隊生存而飲鴆止渴。這是一個利益共同體,而不是情感共同體,如果我們不能達成同樣的利益,就要彼此解放,沒有必要共同把船推翻。
這才是真正不讓團隊失望的方法。
你看,我和W老師都一樣,由於整個思維沒有清晰出來,對很多關鍵環節定價錯誤,自然陷入低水平的勤奮之中。
改變,從認知和信念開始。
我們來看看通常的謬斷或者說定價錯誤出現在哪裡。當你做一件事,有穩定的、通用的、更高概率正確的認知時(也就是成甲老師提到的臨界知識的概念),就可以調用這些認知去對應思考。要知道,思考是很簡單的,一些框架、一些模型、一些底層規律,結合在一起就可以想的清楚。
這是理性過程,它的前提是必須要有認知,即必要的知識以及對這些知識的具體應用。如果缺乏認知,人類的認知模式會自動搜索過往經歷形成的判斷,尤其是去找那些被固化的信念,可是,自己的經驗實在是太狹隘了,它真的不足以解釋所有問題,越是調用經驗或者調用了信念,就越容易掉入深坑。
比如說有些父母關係不好的孩子,他的童年經歷會形成一種充滿不安全感的判斷,甚至可能形成信念:所有的爭吵都是對我的傷害。這是經驗、也是信念,信念比經驗更可怕,因為人們會堅信不疑。所以,當這個孩子成年後,他遇到任何的類似於爭吵的事情,比如說辯論、討論、思維碰撞,他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要保護自己,從而做出持續惡性循環的決策。
另外,以我寫書為例,由於缺乏認知,我就會自動調用(這個自動的過程,我很難覺察)過往的信念支撐(因為要避免自己犯錯),有一些不應該被啟用的信念被激活,比如說:要感恩,要讓別人知道自己在感恩;要快,只有快別人才滿意;要全力以赴,否則別人覺得你不真誠。天啊!這些底層信念不見得都是錯的,但是它出現在不合適的地方就會帶來大坑。這裡犯錯了,拖延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總結要點,別再掉坑:
? 要持續學習各個領域的認知,尤其是通用、核心認知;
? 在遇到困難時,要抓緊判斷是否啟用了錯誤的信念系統;
? 構建自己的操作系統,嘗試用唯一操作系統來解釋世界(世界觀);
? 越是遇到和自己認知不同的,越不要抵觸,否則限制自己;
? 死撐是愚蠢,只能得到當下的面子,認錯才是成長的關鍵。
希望W和我的故事對你有幫助,偷偷告訴你,W也是我。掉坑了,不要作繭自縛,不要長待,要自救、要示弱求助他人,要認錯。改變,從信念開始;犯錯,可以幫助自己找到是什麼信念出了錯,改掉它,成長就會到來!
這次出差,有了巨大的認知調整,反覆跟團隊溝通、交流,很多策略要做出調整,因此,整體狀態正在慢慢恢復。我已經連續四天沒有按時推送了,很多夥伴可能都要放棄我了……從明天開始,我會恢復到原來的節奏中去。不過,我心態還好,畢竟要有一些不確定性,有一些失控,可能看到更美好的景色呢~
今天是4月1日,我要送你一份大禮!我把古典古少俠、結構思考力李忠秋老師、學習大神戰老師、大長腿秋葉大叔、我的教練啟蒙導師顧敬松、好基友彭小六、看透行為趨勢的李海峰老師、團隊搞的嗷嗷叫的任博老師、特別會演講的叫我龍兄、溫暖聲線的大神小川叔……一共有18個,我把他們全部送給你,讓你看看男神榜樣!在我後台輸入:我要男神,把他們帶回家吧!
易仁永澄,助力職場青年的個人目標達成。
個人公眾號:永澄老師(YCMentor)要想目標達成,就找易仁永澄!
推薦閱讀:
※永澄:寧可拖死,也不開始,因為你掉進了這個怪圈
※2018年新年計劃
※制定小目標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想成為前3%的牛人?學習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的目標感
※「個人成長操作系統」系統動力原理分析框架-02
TAG:目標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