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用力在暗處
文/悠悠媽 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
在德國帶孩子兩年半,悠悠媽有一個很大的感受就是,德國父母特別注重帶孩子玩!不僅僅是家人帶著孩子玩這麼簡單,而是想方設法的為孩子創造與其他同齡人一起玩的機會,以及經常帶孩子參加或組織與家人以外的成年人一起的聚會活動。說通俗點,德國孩子一出生就在混社交圈子了!
難怪我們總覺得外國孩子大方得體不怕生,這完全要歸功於他們從小到大豐富的社交經驗。
德國孩子都有哪些社交活動?
1. Krabbelgruppe (6個月-3歲)
從孩子半歲起開始,德國社區提供一種叫「Krabbelgruppe」的親子活動,每周一次在固定地方舉行。由一個專業老師帶領,媽媽或爸爸帶著孩子參加。老師會組織唱歌、手指遊戲和小運動遊戲等等,也會講一些與寶寶發育相關的知識,解答媽媽們的各種疑問。但最重要的是,這個每周一見的活動讓孩子找到了同齡人的圈子,寶寶們可以在活動上一起玩,彼此觀察互動,媽媽們則可以在一起交流育兒經,盡情抒發育兒心得。一次活動下來,寶寶和媽媽都得到了很好的釋放。
大家聽了可能覺得Krabbelgruppe像早教班,其實這和真正的早教班還是有區別的。(想了解德國的早教班,請查看《誰說德國禁止早教了?看看德國寶寶都在上什麼早教班!(0-3歲篇)》和《德國學齡前孩子都在上什麼興趣班?和中國大不同!》)
Krabbelgruppe的價格非常便宜,目的不是為了激發寶寶的大腦潛力,而旨在為媽媽和寶寶營造社交圈子。很多時候,媽媽們的抑鬱和各種焦慮是可以通過與其他媽媽的交流來排解的,同時德國人也提倡要儘早讓寶寶與同齡人接觸。
有人問,這麼小的寶寶懂社交嗎?不是說太小的寶寶都是各玩各的嗎?表面上看寶寶是不懂,但是我們已經知道,寶寶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的,當他們被父母的社交生活浸潤時,父母的社交行為就會不知不覺地被寶寶習得!因此,當我們談論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時,首先要讓自己的社交生活豐富起來啊。Krabbelgruppe就是德國媽媽生完孩子後的第一個媽媽社交圈,很多友誼都是在那裡結識的。多帶孩子參加這種活動,見得多了,自然也學會了社交。你會發現,凡是父母社交很強的,孩子一般也會很強;父母社交弱的,孩子可能強,但需要後天付出加倍的努力。
2. Play Group (1歲以上)
一歲以後,德國社區有各種 spielgruppe(play group)。有的是由社區組織開展的,有的是由媽媽志願者管理組織的,加入play group的父母和孩子每周定期見面一到兩次,在租用或免費的遊戲場地一起玩耍,場地會提供一些兒童運動設施,組織者也會開展一些遊戲。在德國,Play Group對於那些一歲以後還沒有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顯得尤其重要。數據顯示,德國有將近一半的孩子會在三歲前就進入幼兒園,那麼剩下的一半孩子去哪接觸同齡人呢?遊樂場?公園?在這些公共場合,雖然能接觸到很多同齡人,卻難以建立和保持緊密的聯繫。
可是,特別是對年紀很小的孩子來說,擁有幾個固定的同齡玩伴和穩定的朋友圈,對他們的社交能力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就我親身觀察,孩子們在和自己熟悉的玩伴玩時,和與遊樂場上碰到的不認識的孩子玩時,互動狀態及程度相差太遠。對於低齡的孩子,只有和熟悉的玩伴玩時,才會上升到分享、合作、角色扮演、乃至爭吵等高級情感活動。
所以,就有了這種社區自發組織的play group, 相熟的成員,約定好的時間,讓孩子們一起玩耍,甚至每個成員交一點活動經費,由組織者組織室外郊遊活動,填補那些沒上到幼兒園的小朋友的缺失。德國父母為了給孩子營造社交生活,也是操碎了心啊。
3. 家庭集體出遊活動
上面說的都是有組織的團體活動,其實,德國人在進行家庭活動時也不忘了加入社交的元素。最明顯的體現就在於,特別喜歡約人一起結伴活動!周末或者放假之前,父母們一起討論得最多的話題就是「去哪玩?」 大家七嘴八舌的交流各種遊樂場和打折信息,然後約好同游。悠悠媽經常能在遊樂場上看到好多個德國家庭成群結隊的到來,到了後把野餐布往地上一鋪,父母們躺倒聊天,孩子們在沙坑上打成一片。上次我們帶悠悠去山上滑雪橇,就是四個幼兒園媽媽一起商量的,那個周末我們四個家庭十二個人一起排成車隊開往科隆附近的雪山,滑完後又在其中一個孩子家喝了下午茶。父母們圍著餐桌吃點心喝咖啡,暢聊家常事,一旁的四個本是好朋友的孩子玩翻了天。對於兩歲孩子來說,這社交生活是不是太豐富了點?
幼兒園的WhatsApp(類似於微信的社交軟體)群聊也是媽媽們約起的利器,每次想到一個活動,不管是要去動物園,游泳,抑或是附近有馬戲團、木偶戲表演等,媽媽們都會在群里吼一聲,「有沒有人感興趣,想一起去的?」
悠悠老師攝於德國幼兒園不光是周末和節假日,德國父母們連工作日也不放過為孩子創造社交玩耍的機會。幼兒園放學後約著一起玩到晚飯時間再回家是家常便飯。前幾天天氣好的時候,一個媽媽在群里提議放學後帶孩子去農場玩,群里頓時一呼百應,大家接完孩子後就一起去農場了。
4. 家庭間的互相拜訪
遇到天氣不那麼好的時候,德國父母會很熱情的邀請其他家庭到家裡來玩。在幼兒園碰到其他接孩子的媽媽,她們經常會隨口問一句:你們有時間嗎?到我們家去玩一會吧?鄰居也會經常給我發簡訊,問我們幼兒園放學後有沒有時間去她家玩。正是這樣家庭間頻繁的交往,孩子們對玩伴的父母和家也變得非常熟悉,熟悉到不需要自己的父母陪同也能玩得開,雖然他們才兩歲。
就在最近兩個月,悠悠和她的兩個best friends,一個叫Gulie,一個叫Renee,開始在沒有父母的陪伴下自己去好朋友家玩耍。我原來一直以為這種狀態至少要等到三歲以後才會到來,沒想到來得這麼快!我們三個媽媽商量好,每天放學每家輪流去幼兒園把三個孩子接到其中一人家玩,父母到了吃飯時間再去把自家孩子接回來。就這樣,我一周有兩天省了三點鐘就去接悠悠的麻煩,可以讓她在朋友家玩到六點再回,為娘的心裡真是暗爽啊!嘿嘿!算是給自己減負了?? 當然,也有一天我要把另外兩個小朋友都接到我們家來玩。不過,實際情況是,三個孩子一起玩的時候,根本不需要我陪著!她們玩得起勁把房門都關上了,還不讓我偷看呢!比起娃平時一個人在家需要我全程陪玩輕鬆多了!
現在每天去幼兒園接悠悠,她的口頭禪就是,「媽媽,Gulie也一起到我們家來玩嗎?還有Renee!」 有時候因為有事沒和她們的家長約,結果在幼兒園悠悠看到Gulie的爸爸來了,主動要求Gulie爸爸把她接到Gulie家去玩......人家爸爸拗不過悠悠,只好把她接回家了,然後跟我打電話要我等會去接......前兩周悠悠媽在歐洲不同國家出差,在路上還忙著和其他媽媽約時間,遠程安排小妞的社交生活,遙控指揮她爸到了時間去接送妞...就這樣,悠悠現在工作日有一到三天放學後和朋友一起玩,有一天上運動課,一天上音樂課,也都是和熟悉的朋友一起上,周末再和朋友約出來一起去游個泳或者遊樂場或其它活動。除了正常的幼兒園生活外,在幼兒園以外的時間也幾乎每一天都有和熟悉朋友一起玩的機會,social exposure是足夠了。要知道,想讓孩子外向,最好的辦法就是讓TA保持有足夠的與人接觸與互動的機會!Keep exposure!5. 讓孩子去朋友家過夜
去朋友家過夜在國外並不稀奇,你會發現,在很多國外的系列繪本中,都會有一個主題叫《第一次在朋友家過夜》,描寫了這一奇特的人生初體驗。去朋友家過夜也是德國孩子社交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大部分孩子從幼兒園時期就開始了。
悠悠媽小時候從來沒有去過朋友家過夜,但我至今仍記得每次去我最親近的表姐家過夜的激動!我們一起刷牙,蓋同一張被子,關了燈還一直說悄悄話,和晚上熱得瞎踢被子的記憶都依然歷歷在目。雖說只是換了個地方睡覺,但對於孩子來說,每一次去別人家過夜,都是一場充滿未知的奇妙冒險!
尤其是在沒有媽媽的陪同下,孩子單獨去朋友家過夜,等於切換到了一個相對不熟悉的環境,少了家人的遷就與親密,孩子要獨立去適應別人家的程序和規矩,甚至在某些方面需要自己照顧自己,對孩子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但同時孩子在面對相對陌生環境時的社交技能也得到了極大的鍛煉。
你若問我,西方孩子為什麼看起來要比亞洲同齡孩子成熟些?因為他們的父母從很早就為孩子創造無數需要獨當一面的機會!
6. 讓孩子參與成年人聚會
外國人特別愛party這個相信大家都早已熟知,德國人也不例外。光是平時大人和小孩的生日聚會,互相請來請去就已經夠忙的了,幾乎每個月都要給人買生日禮物...想約德國人,人家說忙,最常見的理由之一就是:要去給朋友買生日禮物......
成年人的生日聚會上當然以成年人為主,大多是爸爸媽媽的朋友以及少數家人。因此,孩子在這種社交場合有機會接觸到非常多的陌生人,慢慢的也就不怕生了,並且孩子有機會觀察成年人是如何玩轉party的。
不可否認,能在聚會上迅速和大量陌生人打招呼熱乎起來(俗稱自來熟),是職場成功的一大絕技啊!並非人人做得到。德國孩子從小混party長大,成年了遇到這種社交場合那叫一個得心應手。
跨年夜帶悠悠去參加朋友的生日party
7. 重視孩子的生日party
在德國,不管什麼人不分年齡,從小到老,每年都會過生日。孩子的生日是孩子一年中最重要的社交活動之一,一定要過,而且要相當認真的過!不少父母會花很多心思布置場地,設計流程和遊戲項目。德國有很多活動場地可供舉辦生日聚會租用,曾經我去參觀一個古堡,裡面的宴會大廳就被包了場,供孩子們慶祝生日,租金雖然不便宜,但也都在可承受範圍內。
在悠悠媽看來,舉辦生日聚會最大的好處是培養孩子的主人翁精神。德國父母不會一手包辦,他們會有意識地讓孩子參與組織準備party,孩子作為party的主人,在準備過程中,不得不考慮客人的需求;在party中,要擔當起主人的角色,讓自己的客人玩得吃得盡興,照顧好每個人的感受。
其次,開party是很考驗主人的計劃和組織能力的:邀請客人、飲料食物、餐具、場地、娛樂項目等等都需要提前計劃統籌。德國孩子的領導能力和組織能力怎麼培養的?咳咳,從小開party開出來的......畢竟,能成功舉辦一場party,讓所有人玩得開心,需要的是綜合能力啊。不信,你試試讓自己的孩子組織一個party? 一定會讓TA飛速成長:)
給我們的啟示
悠悠媽總結一下,德國人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以「浸潤法」為主(這詞是悠悠媽自己的發明的哈),儘可能地為孩子創造豐富的社交環境,這其中包括:
1. 從嬰兒時期開始就幫助孩子建立穩定的朋友圈,孩子有固定的玩伴定期見面,結伴出行。
2. 成年人與孩子的社交生活沒有明顯界面,父母積極主動地參與孩子的社交圈,同時也經常帶孩子參加成年人的社交活動,並且這裡的成年人不止是家人親戚,而是父母的朋友,甚至可能完全是陌生人。
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從小多讓孩子接觸家人以外的成年人對孩子將來適應學校生活極為重要!悠悠媽在《不平等的童年:美國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育兒方式對比,你屬於哪一層?》一文中分析過具體原因,大家可以點擊查看。
3. 在豐富的社交活動中,孩子不僅通過自己與他人的互動發展出了社交能力,也在觀察大人的社交行為中,耳濡目染地習得了某些社交習慣。其實社交就和學游泳一樣,一定要親自下水試了,才能學會,紙上談兵是沒用的。keep exposure,多與人交往,能力自然就發展出來了。
4. 放手給孩子獨當一面的機會,把孩子當平等的有能力的人看待,不萬事包辦代勞。
5. 教會孩子玩。一個會玩的人社交肯定不會差!你能想像一個不會玩的人擅長社交嗎?未來的世界掌握在會玩的人手中,趕快多帶孩子見識各種玩法吧!
如果喜歡,歡迎轉發!謝謝支持!
作者簡介:悠悠媽,坐標德國,曾經的學霸,留過學,做過外企項目經理,現教育專欄作者,德國早教研究者與推廣人。有一個兩歲的混血女兒,愛混德國親子圈和幼兒園。創立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專註分享在德國學到的育兒知識、先進教育理念以及女兒在德國的真實成長經歷。歡迎關注!
深諳中外教育差異,不教條,不追捧。相信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教育方式。用生活完成教育,潤物細無聲。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公眾號出處,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好習慣:時刻擁有責任心
※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認識觀?
※奶瓶有這麼多種不同材質的,媽媽們可別選錯了
※為什麼女兒總是跟她爸爸吵架?
※如何區分花王紙尿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