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用藥物治療抑鬱症?我們需要專業數據!

公開談論抑鬱症用藥問題,似乎是個禁忌。所有「具有專業素養的」醫生、心理工作者,包括很多久病成醫的患者,在面對抑鬱症時,都會大聲疾呼「吃藥,吃藥,一定要堅持吃藥」。

在這種氛圍下,提出不同的觀點,就如同是毫無常識的異類、蠢貨,總有很多人要群起而攻之。

是的,對很多抑鬱患者而言,藥物是他們重獲希望的重要途徑。但藥物對抑鬱症的治療作用究竟有多大?在很多治療藥物上,會清晰註明:服藥有可能會增加自殺傾向。而在用藥的效果中,我們能見到各種聲音:對我有效;副作用太大;服藥半年不見好轉;患者好轉卻在即將出院時自殺;無法戒斷藥物……

在眾多的聲音中,我們最需要卻又缺失的是什麼?數據!

是的,數據!公正、準確的患者服藥效果追蹤數據!

在抑鬱領域,在用藥主導一切的氛圍下,所有的業內人士彷彿都刻意忽略了藥物無效、副作用嚴重等基本事實,沒有人能提供一份客觀、公正的臨床用藥追蹤數據:藥物真的能治癒抑鬱症嗎?一種藥物,其服用有效率是多高?副作用發生比率是多高?

抑鬱症缺乏數據,但其他很多藥物卻有。比如治療膽固醇的他啶類藥物。這種藥物會幫助高膽固醇病人預防心臟病,但受益的概率是多大呢?有研究指出:每300個人服用一年,則會有一個人受益於它的藥效;與此同時,300人會有5%的用藥者會遭遇藥物副作用影響,比如關節痛、肌無力、腸胃不適等等。而一種治療前列腺癌的切除手術,病人受益率有多高呢?每50個人中,有1人能受益;同時,這50人會有50%的幾率遭受手術副作用影響1~2年,比如陽痿、勃起功能障礙、尿失禁等等。全球葯業領導企業葛蘭素公司也曾有一個數據估計,90%的藥物僅對30%~50%的人有用。

因此,作為最專業的精神醫生,在為抑鬱症患者開具某種藥物時,是否有責任拿出類似的數據,告訴患者這種藥物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延伸之前的問題:為什麼患者在服藥過程中會自殺?為什麼醫生診斷好轉即將出院的患者依然會自殺?我會引出新的問題:如果藥物治療不了抑鬱症,那什麼能?

現有藥物的機理,大多是影響大腦神經遞質。其有效的假設是大腦神經遞質出現問題,所以引發了抑鬱;因此,治療抑鬱的途徑就是通過用藥,影響大腦內失衡的神經遞質,從而走向治癒。幾十年過去了,無數抑鬱症患者的親身遭遇,已清楚地表明了該假設是否有效。

抑鬱牽扯的不僅有大腦問題,還會涉及到認知、情緒、社交、行為、身體等多個方面。在這些領域,藥物雖無能為力,但其他實證科學卻可以:比如國外有科學家就通過降低人體內部溫度的方法,成功緩解了抑鬱情緒;而認知情緒、接納承諾等心理學療法,也通過解決認知,改變行為等方法,成功幫助了很多抑鬱症患者。

所以,抑鬱症必須用藥嗎?可能吧。但如果要求所有抑鬱患者都必須用藥,那請拿出更多數據!

在用藥問題上,我們與全球製藥企業正處於兩個極端:可能並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但我們的聲音聽起來卻如此堅定而自信!

推薦閱讀:

要不是家庭經濟困難,誰去上法學院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寫給明年的自己
怎麼樣治療產後抑鬱症?
緩解讀博中伴隨的抑鬱情緒(心理篇)

TAG: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