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人嘴上說要「理財乾貨」,實際上只想「不勞而獲」

黑熊/文

一.

曾經在一家第三方的理財機構任職,那時,理財的人,並不多。開發客戶,有一定的難度。大家要知道,有理財意識的高凈值人群。其實,並不需要你的多費口舌。反而是那些資金量不大的客戶,非常的糾結,只能一步一步和他們慢慢的解釋。和他們講述諸如理財的好處呀,以及如何在現有的資金上做到一定程度的保值增值呀等等。時間長了之後,第三方理財市場變得熱鬧起來。客戶的理財意識也逐步覺醒。

起初,我覺得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為原來賣力開發的市場,一下子多了許多上門諮詢的客戶,這樣一來,工作壓力和強度就小了很多。但是,隨著理財市場的擴大,各類公司開始遍地開花,可謂是魚龍混雜。慢慢的,我發覺工作更加輕鬆了。因為,很多直接上門來的客戶,看看產品種類。基本不用介紹,就直接購買了。這讓當時作為銷售崗的我,感到格外幸福。

不過,好景不長,漸漸地一些客戶,購買產品的熱情降溫了一大截。開始,我以為自己的服務工作沒有做到位,就挨個打電話。通話之後,一位客戶,跟我說了實話。

「小夥子,不瞞你說,在你們公司後面的寫字樓里,有一家理財公司,收益19.8%,我的幾個朋友都在那邊投資了。收益都是按時到賬,挺安全的」

「阿姨,根據您現在收入情況和家庭情況,更適合一些低風險的產品。那邊公司的產品收益這麼高,不太合理。您清楚那家公司的產品,主要的投資方向嗎?」

「這些我不關心,只要錢能收回來,收益高就行。以後,你們家再推出什麼新產品,收益高的再聯繫我吧。」

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我還和那位客戶,有過幾次溝通。與她逐一分析她所購買的產品。再發現諸多不合理的地方以後,她還是情願跟她的朋友,追著高收益跑。

再之後的某一天,同事告訴我,我們公司後面的寫字樓里有幾家理財公司捲款跑路了。進一步打聽,才知道跑路的公司之一就有原先我聯繫著的那位客戶所投資的公司。

也許對於那位客戶來說,直接體現的高收益,要比產品本身的整體風控設計重要得多吧。

二.

工作的時候,有一位聊得比較投緣的同事。他年齡比我大一些。工作時間也比較長了。手裡有一些積蓄。對於理財一竅不通的他,在知道我有投資股票之後。總時不時的來找我聊股票。因為我倆關係還不錯,見他對股票比較興趣,我也樂意和他聊聊我的理念和投資策略。他也比較有耐心的聽著。每次,在聊股票的最後,他都喜歡問上一句「你買了什麼股票呢?」我也沒有藏著,順口就說了。

過了幾天之後,他告訴我,他也買了我的那支股票。「那就好好持有吧」。他點點頭。之後的兩個星期,那支股票從原來的9塊5下跌到了8塊7,同事有點焦急了,我還安慰他。後來,那支股票出現了好幾個來回的箱體震蕩。我的那位同事,最後在股票9塊6的時候,賣出了。賣出股票後的他似乎很高興,因為他每股賺了4毛錢。他還過來跟我說「我觀察這支股票總是在9.5元—8.3元之間震蕩。這次又到了,高點,我就賣出去。」當時,我禮貌的微笑了一下。

一個星期之後,那支股票的走勢果真如那位同事所言,向下走了一段跌到了9塊錢。不過在第二個星期之後,那支股票突破原來的9.5元。漲到了11塊多。

再那以後,我的那位同事,還是經常來和我聊股票。依舊在聊天的最後會問上一句「你買了哪支股票呢?」。這時,我回答「最近沒有買了。」

三.

過了幾年之後,我才逐漸的認識到,以前的那位客戶和那位身邊同事,其實就是社會中許許多多有理財訴求的人們的一個縮影。他們每天樂此不疲的在書上、網上、親朋好友之間尋找那些所謂的理財乾貨。

但是,不管別人如何與他們分析,探討,交流,告訴他們如何培養正確的理念和獲得適當的策略,在一番手舞足蹈,侃侃而談之後。他們還是原來的老樣子。買理財產品的只看到了高收益。買股票的,只學會了打聽消息,然後跟票。常年都是跌時愁,漲時嗨,渾渾噩噩毫無長進。

所以吶,這類人口中所期待的理財乾貨,只不過是赤裸裸的期待著不勞而獲。


推薦閱讀:

2017年金融理財市場前景如何?
都是哪找的動不動就給買包買口紅的男朋友?
你是怎麼存錢的?先來看看這四個竅門

TAG:理財 | 個人理財 | 金融理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