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口人住在這樣的家 幸福感來自哪裡

有一篇中篇小說叫做《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今天跟和大家說說這篇小說,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東西。

它最早發表於1997年的《北京文學》,後來被改編為著名電影《沒事偷著樂》,相信大家對於電影里的馮鞏印象肯定是非常深刻。

小時候,這部電影也是讓我和小夥伴們笑的前翻後仰,那時候只是覺得裡面的對白太有意思了,馮鞏扮演的張大民在裡面簡直就是個貧嘴。比如說他有個青梅竹馬的鄰居叫李雲芳,趁著在公共水龍頭接水的機會,張大民開始他的貧嘴絕活了:

「你們廠夜班費6毛錢,我們廠夜班費8毛錢。我上一個夜班比你多掙2毛錢,我要上一個月夜班就 比你多掙6塊錢了。看起來是這樣吧?其實不是這樣。問題出在夜餐上面。

你們廠一碗餛飩2毛錢,我們廠一碗餛飩3毛錢,我上一個夜班才比你多掙1毛錢。我要是一碗餛飩吃不飽,再加半碗,我上一個夜班就比你少掙5分錢了。

不過你們廠一碗餛飩才給10個,我們廠一碗餛飩給12個,我吃過一碗14個的,這樣一算咱倆上一個夜班就掙得差不多了,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可是你們廠的餛飩餡兒肉擱得多,算來算去還是我們廠虧了。表面看起來你們廠的夜班費少幾毛錢,實際上1分錢都不少!

雲芳,你覺得呢?」

怎麼樣,貧嘴工夫不必多說,公認是一流的。為了和雲芳多說兩句,一碗餛飩給你說出一堆經濟學理論。一般人肯定沒這火候,是不是?

一、一大家子擠在不足17平米的小空間里

張大民一家,有4個弟弟妹妹。二妹叫二民,是肉聯廠下水車間大腸組的清洗工;三弟叫三民,是郵差。四妹叫四民,是護校走讀生;五弟叫五民,大學沒考上,正在復讀。

這幾個「民」的收入都不高,典型的底層平民。父親更是因為鍋爐房出事而不幸去世,張大民去保溫瓶廠接父親的班,他成了徹頭徹尾耍貧嘴的人。

張大民與李雲芳,門當戶對,再加上獨特的貧嘴絕活,於是兩人準備結婚,這時候面臨著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來了:沒婚房。這該如何是好?

要是一般人肯定會急的頭暈轉向,可人家張大民不是一般人,會耍貧嘴不說,頭腦也是分外靈活。我們先來看看這一家住的地方究竟有多大。

院子,是個4平方米、半米深的大坑,客廳兼主卧,只有10.5平米,裡屋,6平米,一共加起來,17平米不到,已經住了6個人。

要是李雲芳嫁進來,就得住7個人,其中還有一對是新婚夫妻,需要獨立空間。再加上傢具,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

但張大民畢竟是張大民,他愁了一陣立馬想出了辦法,他把老母親和4個弟弟妹妹聚在一塊開始了家庭會議,其實就是耍貧嘴。以下為電影原話:

「本來說好再過三個月結婚,可是我等不及了,水不是一下子燒開的,不小心一下子燒開了,也只好灌暖壺了……

結婚跟睡覺根本不是一碼事。睡覺哪兒不行?鑽到箱子里都能睡。結婚行嗎?躺在馬路邊也能睡,結婚試試?不行。

結婚還是應該有一張雙人床,有一間擺雙人床的房子,還得掛上比較厚的窗帘和門帘,被子和褥子也是新的,兩個人舒舒服服地鑽進去,神不知鬼不覺地就結婚了。他們都是這麼乾的。你們將來也會這麼干……」

終於好說歹說,一家人終於同意了,可是大家怎麼辦呢?不怕,張大民早想好了,於是與弟弟妹妹們直接進行了空間大轉換。

而經過一段時間的折騰,終於布置好了,一大家子擠在不足17平米的小空間里,在今天看來,我們聽著就會感到難受,生活太不容易。但是在張大民的細緻安排下,你卻感覺不到有任何苦澀。

張大民和李雲芳兩個人終於在一起過上幸福的生活了。那時候還是黑白電視,看到這裡只會覺得很溫暖,很開心,結婚總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並不會想到這個狹小的空間里背後會有多麼的艱難。

今天我們的居住空間要比張大民大多了,儘管房價、房租上漲不斷吞噬我們的生活,但相比於那個年代的張大民,情況要好得多。但是我們卻並沒有比張大民幸福多少。

二、張大民式的生活態度與京式貧嘴

生活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特別是如張大民這般的底層平民,這樣的小人物,生活的苦難是一波接著一波來襲,好像上天要將這樣的小人物吞噬榨乾為止。

結婚沒多久,三民也領著女朋友來家裡商量結婚的事,狹小的住房又面臨著人口難題;二民和丈夫不和,三民老婆出軌,他幫著調停關係,剛忙活完,母親又走失了;找回母親,妹妹四民卻得白血病病逝;

好不容易盼到了房子拆遷的好消息,他又被廠里通知下崗,只能前胸後背都挎上五六個廠里積壓的暖壺,到各個小區里見人就推銷,掙點錢給老媽老婆買雞腿補身子…

這樣倒霉的事接二連三,要是一般的人早就唉聲嘆氣、自怨自棄了,但是張大民沒有,他以自已的勇氣直接面對困難,兵來將擋,水來土淹,而不是消極式的認命,也沒有現雞湯式的積極。

在充滿苦難與麻煩的生活中,他早就學會了和苦難與麻煩相處。

這種張大民式的生活態度與京式貧嘴,一次又一次地化解了今天我們看來慘兮兮的「苦難」。而每一次危機化解後,小說里都會來一句「他們又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種幸福的能力,恰恰是我們現代社會所缺少的。

三、今天的我們缺失了什麼東西

文學是對日常生活的超越。一篇有關底層平民的小說,如果寫成了訴苦,寫成了一把鼻涕一把淚,最多只能算是平庸之作,因為它絲毫沒有超出我們的日常經驗。然而《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卻不然。

在7口人只有16.5平米的「居住危機」中,張大民發現了幸福生活,我們也看到了幸福生活,更看到了對生活的態度。無論我們生處何境,都不要抱怨生活,微笑面對,上帝會給我們想要的幸福。這,是文學的超越價值。

我們再來看看當下的社會問題,房子一直是人們口中談論的話題,特別是自從這兩年來房價的暴漲更讓人對買房問題唏噓不已。投資也好、居住也好,好像買了房子,我們會擁有很多。

但是,房價漲漲漲的後面,我們卻並沒有想像中的高興,反而越來越焦慮。我們的居住空間大而寬敞,按照自己的心意進行美學設計,卻沒有意料之中的幸福。房價似乎看不到盡頭,我們幸福的能力也看不到了。

物質生活越來越繁榮,我們的心態越來越浮躁了,對比《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觀照現實的世道人心,我們不禁要問,相比張大民,今天的我們缺失了什麼東西?

也許你會覺得張大民對生活一味妥協,安於現狀,難道就真的沒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嗎?小說的這個人物並不是從精英視角來說明「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批判,而是提醒我們,不要失去和忘記幸福的能力。

今天的人們,往往只記得追求外在的優越條件,而沒有問問自己,是不是有了幸福的能力。我們常常把房子、車子、票子等同於幸福本身,卻忘了沒有內心的調適、慾望的調和,即使擁有豪宅名車,依然還會生出新的煩惱,而不會有幸福的感覺。有時候,我們需要回望過去,才能更好地看清現在。

而在對現實的焦著中,我們很少會讓自己安靜下來,好好想想我們這麼做到底是為了什麼。幸福,為什麼當地位、財富越來越多的時候反而越覺得困惑、越來越少呢?

想比別人過得更好,想早日出人頭地,這類物慾潛藏在每個人的心裡。當這種慾望無法實現時就會轉為惱怒:為什麼自己不能如願以償?同時又反過來妒忌那些有錢有名的人。

社會的快速發展出現貧富分化,特別這幾年來房價的上漲過快加劇了階級分化,越來越多的人看不到未來,原本追求快樂的能力在不斷滿足於慾望的過程中逐漸喪失。希望張大民的故事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發,願我們最終能獲得幸福。

======================================================================

本文首發微信公眾號「家的留白」,微信號 hcys186 歡迎大家關注!


推薦閱讀:

近視度數是什麼意思,怎麼計算的。
有什麼從來沒見過,一見嚇一跳的水果或蔬菜?
IT行業進入門檻那麼低,而工資那麼高,對其他行業的奮力拚搏的工作者是不是巨大的打擊?
當夢想與父母的要求發生衝突時,該怎麼辦?

TAG:生活 | 閱讀 | 閱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