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聽了150年還沒過時?

先說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古典音樂演奏中,柴可夫斯基筆下的不少音樂,都是今天最有票房保證的古典曲目。

新晉鋼琴家或者小提琴家為了建立名聲和吸引聽眾,常常會在音樂會中演出柴可夫斯基的協奏曲。

音樂著實寫得好,又能突顯演奏者的技藝,同時在不求深度、只求感性抒情的的水平上好聽,想必是對古典音樂稍有興趣都不會拒絕的曲子。

在一眾愛好者中,柴可夫斯基音樂的旋律漂亮、相得益彰的管弦搭配、帶著幽幽的感傷和淡淡的哀愁,這種俄羅斯式的浪漫,總是吸引很多人親近。

那麼為什麼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百年多來仍在感動我們?這似乎不是一個值得問的問題?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融匯俄羅斯與歐洲文化。他對情感特別敏銳,也令他的音樂直接地令人著迷。

今天已非浪漫時代的世界,比起十九世紀,似乎更要被工具理性和經濟考量支配,一切都講究效率和科學。

比起嚷嚷愜意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多的人還是會投入到實際的工作中,將時間兌換成精細的數字。

不僅當今,退回幾十年前,也有不少音樂家會製作「對立」於柴可夫斯基式的「合時音樂」,所思所想所感所創,也緊接著時代,當然不乏追隨者。

▲法國作曲家、指揮家皮埃爾·布列茲,更喜歡以理性和批判看待音樂,是當時先鋒派代表之一。

但經過歷史的驗證,仍然是柴可夫斯基得到了更多的喜愛。倘若去聽音樂會,還是柴可夫斯基音樂的門票賣得更多一些吧。

▲俄羅斯每四年會舉辦一次柴可夫斯基音樂比賽,1958年為了紀念柴可夫斯基設立,如今已舉辦14屆(2015年)。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們聚集此地,共同演奏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普京稱之為世界規模最大,最權威的音樂賽事之一。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總是帶著命運之音,他深信命運或者天意的決定意義,敏感的性格又讓他富裕情感,即使全身心的投入音樂創作,也不可避免的為命運傷懷。

1878年當他完成《第四交響曲》後,給梅克夫人的信中說到:

當一個人在譜寫一篇樂章的時候,他該如何用語言去描述那些令他深深陶醉於其中卻又模糊不定的感覺呢?

這純粹是一種宣洩情感的過程,是刻滿人世滄桑的靈魂的流露,卻註定了要用音樂來表達其真實的天性。

▲《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天鵝湖選曲》黑膠唱片。圖片來源:嘿喲音樂

正因如此,他的作品中總是呈現出豐富的內心世界:若充滿希望,便是瀰漫著詩意和夢幻情調的《g小調第一交響曲「冬之夢」》;若只是互訴愁緒,則會帶上甜蜜又苦澀的詠嘆調,一如《葉甫蓋尼·奧涅金》;若是悲苦的無法自拔,就是感情劇烈宣洩的《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

▲柴可夫斯基著迷於普希金的《尤金.奧涅金》,在這故事得到共鳴。他譜寫歌劇時,正值經歷失敗的婚姻,而這歌劇亦見證了他風格的分水嶺。

對於柴可夫斯基而言,艱苦現實和快樂期盼往往是相互交纏的,所以他音樂有著出氣的親和力,「不工整的音樂」正是其魅力所現。

就如同他並非去刻意去吸引聽眾,而是聽眾隨著他的音樂被吸引,如同十四年未見面卻一直支援著他的梅克夫人一樣。

▲梅克夫人不單是柴可夫斯基的財政支持者,也是他的好友。他們的書信往來歷時十四年,卻在不明不白的情況下突然告終。

另一方面,在這理性世界的背後,我們仍還有十九世紀的傷感、溫柔和濃情。或者說,比起十九世紀的人們,現代的我們更加需要這些感性的寄託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或許就是我們在略顯冷淡的現世生活中不能或缺的感性避風塘,在這樣感情或奔放或悲愴的音樂中,直觸到靈魂深處。

更多音樂與黑膠資訊,請關注嘿喲音樂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柴可夫斯基的第五和第六交響曲當中為什麼都要弄一個嚇人的部分?
如何評價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
悲愴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的絕命書(一)
請問柴科夫斯基的作品除了六部交響樂於三大芭蕾舞劇之外還有哪些?另外請教各個版本之間的區別,想找的經典的版本收藏。
讀書時想聽點純音樂,諸如貝多芬、德彪西等,可是一點不了解,有哪些唱片或者合輯值得推薦么?

TAG:古典音樂 | 柴可夫斯基 | 古典 |